人们担心人工智能是否会颠覆人类的原因只有两个:第一,人们担心机器人的便利性和低成本会抢走他们的饭碗,使人们失业。第二,人们担心人工智能机器人会催生自己的思想形成新的物种,然后利用强大的力量将人类变成现在动物园里的动物圈养起来。事实上,人工智能从一开始就没有和机器人绑定在一起。过去,机器人是纯粹的工具,就像斧头和铲子一样。那么他是如何发展到现在的呢?一起来看看人工智能的成长史:1920年恰佩克发表科幻剧本《万能机器人》,机器人这个词第一次出现在人类社会。在剧本中,所有的流水线工人都被高效的类人机器所取代,这在当时引起了轩然大波。不久之后,机器人的概念就超越了小说剧本的范畴。1939年,当人们对机器人的印象还停留在弗兰肯斯坦杀死主人的记忆中时,西屋电气公司在纽约世博会上展示了一款家用机器人——Elek。Electrok是最初的机器人,采用铝材料包装的人形机器人。它的骨架由电动机和电动齿轮组成。它能说出77个英语单词,几乎不能走路和抽烟。虽然离能够为人类做家务的目标还很遥远,但在当时却让人们对家用机器人充满了期待。1950年,科学家图灵在他的论文《计算机与智能》——机器人能思考吗?同年,著名科幻作家阿西莫夫也在这一年为机器人定下了道德准则。标准,这就是著名的机器人三大定律,也叫阿西莫夫定律。这三个定律将影响未来几十年人类对机器人的看法。机器人有三个道德标准:机器人绝不能伤害人类,也不能忽视处于危险中的人类。除非违反第一定律,否则机器人必须服从特定人的命令。机器人必须保证自身安全,除非它违反第一和第二定律。在这三大定律的保障下,人类激发了前所未有的兴趣,创造有用的机器人来为人类服务。1954年,美国的GeorgeDeVore首次申请了与工业机器人相关的专利。并于1956年与Engelberg创立了一家机器人公司。1959年,公司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工业机器人——Nimason。1961年,机器人被允许在工业中使用。这是一个可编程的机器人操纵器。它可以伸展两米远,同时可以根据不同的程序执行不同的工作。在工厂或实验室中,它甚至可以像人类一样熟练地执行各种任务。从此,人类进入了使用工业机器人的时代。1961年,通用汽车成功地将这种机械臂应用到车间的生产线上。不出所料,这种高效的机器人迅速在世界各地的生产车间普及开来。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开始大力发展机器人领域。在我国颁布的“七五”规划中,机器人领域被列为国家重点科研项目。1986年3月,政府又出台高新技术研究开发计划,设立智能机器人项目。机器人被列为中国制造2025的重点领域。目前,中国机器人市场进入高速增长期,已连续六年成为全球最大的工业机器人应用市场。当时发明的所有机器人都处于起步阶段,仅限于生产线上的重复性工作。如果需要它们帮助人类完成更复杂的任务,就需要收集外部环境数据进行学习,形成独立思考,还必须通过专门的图灵测试,勉强算是人工智能的标准。在此之前,所有的机器人都是纯人类制造的工具,完全没有人们所惧怕的破坏性,只会让大量基层员工失业。自1960年代以来,研究人员一直在开发由人工智能程序引导的机器人。1972年,斯坦福研究院研制出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智能机器人——Shakey。这个机器人的摄像头和碰撞感应器可以将相关信号发送给隔壁的主机,而且在人类允许的情况下,沙机机器人可以随机应对各种未知的突发事件,虽然很呆板,也很不靠谱,但是这个为Shakey设计的一套智能程序已经成为人工智能发展史上的里程碑。20世纪90年代,电子计算机更新换代迅速,人工智能技术飞速发展。IBM公司开发了超级计算机——深蓝。这种超级计算机也是人工智能的一种,就像《钢铁侠》里的阉割版贾维斯一样。1997年,人工智能“深蓝”战胜了当时著名的国际象棋大师卡斯帕罗夫。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人工智能在它最擅长的领域被打败。人们对人工智能的恐惧又开始发酵。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人类可以将大量的晶体管压缩到微芯片上,从而使人工智能的运算速度和储备能力成倍增长。到20世纪90年代末,微芯片已经非常智能,计算和决策能力非常成熟。研发人员在机器人身上安装了人工智能程序芯片,机器人开始具备了决策能力。从此,真正的人工智能机器人诞生了。它们可以为人类处理各种复杂而危险的任务。2000年,本田创造了伴侣机器人Amos。希望能进一步帮助人类解决生活中的孤独感问题。2013年,丰田公司制造的陪伴机器人小天使进入国际空间站。他们像好朋??友一样,在太空陪伴了宇航员18个月。2005年11月,23辆搭载无人驾驶人工智能系统的赛车在莫哈韦沙漠进行了200多公里的长距离比赛,最终表现更出色的斯坦利夺得冠军。这场无人驾驶越野赛标志着无人车正式进入人类社会。接下来,特斯拉和谷歌两大巨头相继投入大量资金研发自己的自动驾驶汽车,希望能率先争夺这个新兴行业的市场份额。2018年12月,谷歌旗下的Vimo公司推出了一项新的自动驾驶出租车服务。这项服务的出现,成为人工智能机器人行业最大的分水岭。这是人类第一次将自己的生命托付给在路上行驶的智能机器人。控制这些汽车的人工智能程序必须经过数百万小时的驾驶训练和学习,才能正式带人上路。虽然无人驾驶领域还存在一些较大的缺陷,但人工智能的驾驶技术终将超越人类。更重要的是,我们看到人类愿意将自己的生命安全交给人工智能,这说明人类对待人工智能是善意的。这是人工智能从发明到现在的重要历程。那么人工智能会颠覆它的创造者吗?如果你还在根据机器人学三定律寻找答案,那么很明显——是的!总会有人认为,不管人工智能发展到什么地步,人类绝对、有权拔掉网线、断开电路,但你要明白,即使在今天,如果你想关掉一个各大互联网公司,并不是你想象的那样,随便按一下关机键就完了。对于像腾讯和谷歌这样的大公司来说,他们的网络是建立在遍布全球的服务器集群上的。如果只是关掉一两个,对整体是没有任何影响的。再说了,人家发明了云计算服务网络,不就是为了防止互联网被随意断掉吗?现在的大厂都在采购各种太阳能和风能基站。他们想把所有的云计算平台直接连接到整个独立的电力系统上。这是“既要马跑,又要马自觅草”的典型例子。这就是资本家眼中效率的完美运用。他们正处于打通“天网系统”的最后一步。多年以后,当所有的信息系统和能量系统完全交织在一起的时候,谁有资格和能力干掉它?著名物理学家霍金曾说过,人类正因为自身的科技进步而慢慢走向深渊,而人工智能是人类打开潘多拉魔盒的钥匙。他多次告诫人类不要在人工智能领域过度开发。至于所谓的机器人三定律,显然漏洞太多。比如,一个恐怖分子正在枪杀无辜的人,而他的身边正好有一个搬运机器人。它具有消灭恐怖分子的能力。这个机器人应该采取行动吗?根据第一定律,它不能伤害恐怖分子,因为恐怖分子也是人,同时也不能无视人类被杀。到时候,就进退两难了。会当场死亡。不仅如此,如果规律不变,随着人工智能的更新迭代,人类制造的机器已经可以实现自我学习。有一天,人工智能机器人很可能拥有自己的思维方式。据有关专家分析,人工智能机器人是人类为了解放劳动力而产生的工具。与人力相比,他们有着不可替代的优势。即便是“不畏死亡”,在身体结构上,它们也可以说比人类更能适应各种环境。在这个前提下,赋予机器人情感就成了一件可怕的事情。一旦他们的自我意识觉醒,从人为操纵到独立判断,直至完全脱离人为控制范围,将成为人类最大的敌人。他们会有欲望,会有野心,甚至会为了夺取地球的所有权而对人类发动种族灭绝战争。所以三定律并不能保证人类至上。那我们该怎么办呢?人类能否不得不放弃人工智能机器人这个便捷的工具?当然不是。鉴于三定律很早就发现了这些漏洞,所以有人提出了更多的定律。比如第零定律——机器人不能伤害人体整体,也不能坐视人体整体受到伤害。第四定律,除非违反高阶定律,否则机器人必须执行其内置程序分配的职责。繁衍规律,机器人不得参与机器人的设计和制造,除非新机器人的行为符合机器人的规律等等。所以,看,人类会随着机器人的更新迭代而改变规则时代的技术,并将不断改造它们以符合当代机器人的规律。机器人在更新,我们人类也在进步和发展。我们人类会一直压制机器人的崛起。另外,机器人会不会有自己的想法,也不好说。这只是人类想象的产物。只要我们的技术不断进步,机器人就永远不会推翻它的创造者。你见过人类颠覆上帝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