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关系国计民生的基础产业,制造领域的新技术、新政策成为各大媒体关注的焦点。近日,一年一度的两届盛会隆重召开,制造业也成为大会的热门话题。2020年制造业发展现状及后续趋势将密切牵动会场内外各界人士的心。在今年的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中联重科董事长詹纯新提出了大力支持工业人工智能和企业基础研究平台发展的倡议。詹纯新还建议,要高度重视人工智能与工业的深度融合,加大力度推动人工智能在工业生产线和产品中的应用。事实上,早在此前,探索人工智能在制造领域的可能应用、加强人工智能核心技术研究等举措就得到了广泛认同。为人工智能与制造业“携手”创造有利条件,依托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优化传统制造业的制造模式和流程,成为我省重要举措。国家着力提升制造业综合竞争力。一个制造强国的重要问题。工业生产线一直是制造业活力的“源头引擎”。只有抓好工业生产线的关口,才能从根本上保证工业产品的优化生产和稳定供应。人工智能的推广应用,让工业生产线的运行更加科学高效。整体来看,人工智能在工业生产线中的作用主要集中在硬件设备和软件系统上。正是技术、系统和设备之间的有效协调和运作,造就了工业生产的系统化和自动化。众所周知,如今的工业制造已经以人机协作为主,产品制造单纯依靠人力的方式逐渐被淘汰,机器人和无人车的应用逐渐普及。要实现这一点,如果以人工智能为动力的制造业仍然依赖人力进行简单的产品制造,那么人工智能作为“奇兵”的作用就发挥不出来,未免有些大材小用了。也就是说,人工智能在制造业的推广和普及,对制造业的发展有着非常重大的影响,即智能机械设备的加速采用和新管理理念的实施。尽管我国许多地区的工业园区产品制造仍主要依赖大量工人,但利用分拣机器人、包装机器人、无人搬运车、智能叉车等智能机械进行产品制造生产的趋势已经逐渐显现。要实现成熟制造模式的目标,恰恰需要掌握尖端技术的人才和各种优质的生产设备。以芯片为代表的半导体先进制造和封装,一直被视为高端制造的“战场”,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性、基础性和先导性产业。未来,在“技术突破+痛点场景”精准匹配的基础上,业内人士还需要关注深度学习,加大人工智能方面的科研力度,包括深度学习和智能工控系统,从而让它们在制造相关的场景中展现出巨大的价值。人工智能技术创新进入“无人区”,一方面可以证明一个国家在核心技术研究方面的“硬实力”,另一方面也意味着该技术正处于更新换代的过程中。不断迭代,未来还有提升的空间。以我国为例,我国作为制造大国,在全球制造业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核心技术研究也存在多元化发展的可能。放眼世界,世界上很少有像中国这样劳动力充足、产业门类丰富、工业设计与制造基本一体化的国家。基于各种优势,许多外国公司选择在中国投资设厂生产产品。未来,本土企业与外资企业竞争与合作的大戏将在中国制造业轮番上演。拒绝简单制造、重复代工,或许是一个国家从低端制造走向高端、国际化“创造”的重要宣言。在制造强国的征程中,我们不仅要有坚定的信念和必胜的决心,更需要在行业规则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核心技术攻关、产业政策引导等方面多下功夫。相信再过几年,我国的制造业一定会取得更多的成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