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消费电子行业的年度风向标,今年的CES展会给我们带来了新玩意,那就是VR设备。
事实上,VR设备的概念由来已久,历史甚至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
当然,当时的设备只能算是最早带有VR概念的东西,和今天的多媒体音视频技术不太一样。
但我们今天要说的是,小米也要进军VR领域了!在很多人看来,小米进入的地方,那个领域就会变成一滩浑水。
小米有了智能手机,现在的圈子是什么样的?小米有一款智能手环。
现在的圈子是什么样的?另外,小米要做笔记本,其他的我就别想了。
小米想做什么?今年以来,小米已经从一家只做手机的公司成长为一家拥有较为完整生态链的跨行业公司。
围绕其智能路由器、智能电视、智能手机的几大核心产品,已经慢慢开始完善一个近乎完整的智能家居生态系统。
不仅智能家居有动作,其他领域也在不遗余力地疯狂扩张。
“新国内百货店”似乎已经成为小米的发展目标。
参考小米在智能家居领域的做法,估计小米的VR发展是通过投资、并购扩张来完成的。
说白了就是OEM或者ODM。
至于是OEM还是ODM,也要看小米是否打算在VR领域进行自主研发。
相关技术。
雷军表示,小米未来将推出新的生态链品牌,以区别于小米自有产品。
一是小米智能手机、小米智能电视等“纯血统”产品,二是手环、净化器等。
、平衡车等“混血儿”,所以我们也看到了很多x-mi,比如华米、紫米、智米等。
所以很难说小米未来的VR产品会叫小米VR还是x-mi米VR。
不过,从小米的技术储备来看,“混血”的可能性更大,除非小米收购拥有专利技术的公司。
小米能否颠覆VR行业?不过,目前VR仍处于概念阶段,尚未全面推向市场。
你可能会说索尼有一款头戴式VR设备叫HMZ-T3W,索尼的VR版PS即将推出,但那些都是行业高端设备,与小米的“卖白菜”相差甚远风格。
不一样。
同样,Oculus和HTC也有类似的产品,但价格并不是很平和。
元到元的价格区间显然不是普通消费者能够承受的,所以小米如果想做VR,可能会瞄准元到元这个区间,就像自家手机的风格一样。
而以小米的产业链水平,快速打造专门针对VR设备的供货渠道似乎并不困难。
问题在于小米想怎么做VR,用什么方式,能给消费者带来什么样的体验。
如果这些东西都不清楚,根本就不能称之为“颠覆”。
此外,考虑到小米2018年的低迷表现,不能保证小米此举是借VR的高热度来刺激资本市场的运作。
毕竟,小米要对投资者负责。
搞出大新闻、提出新概念、提升人气、吸引新投资后,小米就有资源制定下一轮的产品计划。
我们真的需要VR吗?是的,很多人都思考过这个问题,那就是VR设备不是智能手机。
这类装备并不是生活必需品,更多的是一种体验性产品,也就是所谓的“非刚性必需品”产品。
消费者愿不愿意花钱买VR,就看他们有没有这个需求。
显然,年轻人是VR设备的重点目标人群。
无论是看电影还是玩游戏,VR体验确实比普通平板屏幕要好。
沉浸式的游戏方式可以带来身临其境的真实感。
如果你有两三千块钱,你应该买智能手机玩还是小米VR?毕竟这不是一笔小钱,花钱之前一定要三思而后行。
并不是我们不钦佩年轻人花钱的勇气,而是我们觉得VR设备的消费习惯需要积极培养。
另外一个问题是,VR给消费带来多少粘性? VR设备的盈利模式是硬件盈利还是生态盈利?说白了,小米是想通过卖VR设备或者VR内容(游戏、视频资源)等来赚钱吗?这又涉及到小米生态链的软实力环节。
如果不与有实力的内容提供商合作,那么VR体验再好也是枉然。
更重要的是,这种“非必需”的产品很容易让人感到无聊,这与智能手机这样永不落伍的东西完全不同。
玩了一段时间就变得乏味,或者是因为内容跟不上而变得闲置。
这是小米不得不考虑的问题。
可以说,一招可牵一发而动全身。
市场真的成熟了吗?经过上述讨论,答案是“还不成熟”。
一个概念从炒作到实际推广需要一段时间。
我们不能指望一场CES就能将VR从展位带到你的家中。
这涉及到专利的获取、技术的变革、巨头的加入、消费习惯的培养、内容的生产和分发。
、兼容性优化等一系列环节。
打通这些环节需要行业不断努力,不是小米一己之力就能搞定的。
我们认为消费级VR设备能否打开市场有两个决定性因素。
一是硬件本身的成熟和成本降低,二是整个生态链的成熟。
目前,这两个条件在中国尚不具备。
装备齐全。
如果VR市场能够成功打开,那么硬件+资源的打包分发可能会是很长一段时间的市场逻辑。
这就要求硬件品牌商足够强大,而小米是有能力做到这一点的;它还要求用户基数足够大,因为没有人会做小众、无利可图的业务。
从这一点来看,市场还不成熟;还有一点,它是一个资源提供者。
国内哪家视频巨头将率先发展VR?我还不知道,但乐视、优酷土豆、百度、腾讯大家都有份。
我们的风格不是等着看会发生什么,然后匆忙给出“是”或“否”的答案。
我们能做的就是静观市场走势。
小米非常有野心。
经历了年的不开心之后,年一定会想出一些制衡市场的手段。
那么小米VR能带来什么,让我们拭目以待。
不过话说回来,在体验了索尼的“日式”VR之后,我们很想体验一下“军式”VR是什么样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