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9月15日,网络上出现了一条引人注目的新闻标题:谷歌公布了一项新专利——VR相关!几乎一眨眼的工夫,从Reddit到4chan再到国外大大小小的VR门户网站,这个无趣却高能的新闻开始不胫而走——那么,这篇报道的内容是什么?它是什么?为何如此引人注目? 说白了,其实很简单。
不管国外友好的VR媒体如何大惊小怪,至少对于国内的虚拟现实业内人士和围观者来说,这项专利的新颖性基本上就是一个笑话:嗯,没错,原理图就是这样。
如果你还记得今年 4 月 Daydream 发布后谷歌官方添加的一些“补充说明”,你一定记得其中有一条老新闻“你可以使用另一部手机作为控制器来操作白日梦系统”;从这份专利的示例图片来看,它确实包含了这个功能——对于国外很多VR爱好者和媒体来说,报道和分析的角度十有八九都离不开这一点。
然而,对于我国很多VR从业者来说,从这种“从头戴式显示盒中引出一根电缆,连接到手机上”的结构,大多数人的第一印象肯定是同一个答案:“这不是一个一体式 VR 机器?”这个说法没错——即使不看图片,单从专利文件的摘要文字来看,我估计很多人的第一反应都会是“一体机”的结论:在一个一般方面,一个系统用于提供虚拟现实(VR)空间的设备可以包括移动计算设备以及可操作地耦合到移动计算设备并包括屏幕的VR耳机。
移动设备可以被配置为执行VR应用,并提供在VR空间中的VR耳机的屏幕上显示的内容。
原则上,能够生成虚拟现实(VR)空间的设备由移动计算设备和与其实时连接显示屏的VR头戴式显示器组成;移动计算设备可以被配置为执行VR应用并在VR头戴式显示器的屏幕上渲染VR空间。
“你看,这好像是VR一体机的标准定义,有吗?”看到这个结果,不难想象很多顽固坚守“VR一体机”立场的炒家心中的反应:“连堂堂谷歌大家都认同这个理念,这说明我们的选择是正确的”一体式 VR 机器是未来!”是的,“支持大牌、不恐慌”的心态确实很可笑,但对于如今从事VR一体机制造和销售的虚拟现实炒家来说,这种口号般的鼓励和宽慰几乎是不可或缺的——毕竟,自从“VR元年”进入平台期以来,这才是最引起业内人士恐慌的:他们的产品成功吸引了国外VR媒体的关注,甚至在展会上抢尽风头。
然而,在今年7月的科技产业峰会上,他们登台演讲后,却没有媒体愿意进行专访;他们一度雄心勃勃,想要打造一个完整的内容生态圈。
“专门定制的移动平台系统”,但到了下半年,他们就乖乖地打出了“为视频体验而生”的牌子,放下架势,与那29款免费的手机VR盒子争夺市场。
盗版成人 VR 视频;他们曾经信心满满地做好了与移动时代乃至个人电脑时代崛起的传统厂商在VR市场竞争的准备。
然而,那些有资本、影响力与自己不同的大厂商却选择了成本更低、技术含量更低的移动VR盒子。
如果你乐观的话,你可能会认为你在“避其锋芒”。
如果你更现实一些,你可能会意识到“这个领域的市场不值得等待”是一个可怕的信息。
现实如此残酷,众多VR一体机炒家怎能不恐慌?然而,情况突然发生了变化——国内所有VR从业者都熟悉的国际大公司谷歌高调公布了一项似乎与VR一体机一模一样的专利——尽管抄袭的价值并不高。
大,但至少从正面证实了这款产品的设计思路应该是正确的。
“只要渡过当前的难关,明天就会有美好的未来!”听起来确实很令人兴奋,但实际的发展真的会那么理想吗?最初,谷歌创造了Cardboard:虽然沉浸式体验聊胜于无,人体工学也一团糟,但有一个优点确实很棒——便宜,便宜,非常便宜; Google 认为 Cardboard 很好,所以把它放到了互联网上。
。
在山的另一边,在海的另一边,一群有闲钱的投机者看到了这个东西,纷纷尝试:虽然沉浸式体验总比没有好,人体工学也一塌糊涂,但有一个非常大的优点是——便宜,便宜,真的便宜;不少投机者发现了宝藏,号召多家塑料脸盆、饭盒生产作坊对其进行抄袭、模仿。
这就是VR手机盒子首次亮相的地方。
手机盒子逐渐出现,圈内温度也渐入佳境。
看到热闹,圈外无数人都放下西瓜过来围观:虽然沉浸式体验聊胜于无,人体工学一塌糊涂,但有一个优点实在是太棒了——便宜、便宜、实用。
非常便宜;于是,业内外人士纷纷下单试用,手机盒子销量猛增,“VR元年”逐渐成为一种现象。
不过,VR手机盒子如此受欢迎的最重要原因不仅仅是“非常便宜”:凭借简单的设备结构,降低了成本,并且将VR设备的所有显示单元和处理组件功能都交给了用户的手机。
承诺,从而最大限度地利用现有智能设备的成熟市场和生态环境来开展营销,这就是VR手机盒子从原型继承下来的成功因素。
——无论这个产品策略的潜力如何,至少在普及概念、引导用户接受VR方面,Google Cardboard作为设备原型无疑是Good Job的典范。
显然,要想充分发挥移动VR盒子的优势,中端以上硬件的手机是必不可少的……但对于大多数只拥有入门级智能手机的用户来说呢?看到很多普通用户没钱买高端手机的抱怨,看到同一个新药,手机VR盒子市场日趋饱和,很多抄袭谷歌赚到第一桶金的投机者不得不寻找另一种方式并四处探索。
新的产品创意:“既然佩戴手机VR盒子不需要通讯,需要完整的大屏模块,又因为这个设备不需要考虑‘必须放在口袋里’的尺寸和重量要求,那么,只要保留将VR所需的显示和计算组件与现有的手机盒子集成在一起,用山寨智能平板的思路打造一个一体化的VR盒子,岂不是可以在预算内降低成本、提高硬件规格。
,并且仍然能够提供适用于智能移动平台生态系统的完整解决方案?”于是,“VR一体机”这个奇怪的概念就诞生了。
超越别人?事情没那么简单。
乍一看,这款设备似乎是一款基于移动VR盒子演变而来的优秀产品。
但事实上,这款产品的设计思路存在明显的逻辑漏洞:移动VR盒子之所以如此受欢迎,智能手机庞大的安装基数无疑是一个重要前提——真正吸引这些用户的并不是VR技术的魅力,却是“花不了多少钱就能得到新东西”的头头消费心态——是的,头头,这就是移动VR盒子作为产品的真实定位。
然而,对于一体机来说,无论硬件成本有多低,集成的显示和计算组件都足以让设备的价格大幅上涨,摆脱“附加头”的定位。
表面上看起来档次提高了,但既然我们所依赖的生态系统和手机盒子的花样没什么区别(不要过多谈论你信誓旦旦的“定制系统”,我们都知道目前低端VR设备内容市场是什么样的),那么“无意义的新瓶装旧酒”的评价并不为过。
放弃低成本优势,硬件参数的提升并不能真正帮助提升产品价值。
VR一体机之所以成为一种既不流行也不受欢迎的无用设备,从产品本身的定位来看,这场悲剧几乎已经注定了。
那么,谷歌这边的情况如何呢?这很简单。
我们回过头来仔细看看:虽然乍一看结构似乎和我们熟悉的“VR一体机”一样,但如果仔细看介绍,就不难发现发现“移动计算设备(mobilecomgdevice)”仍然是一个独立的组件——换句话说,这部分成本仍然由用户自己的手机来承担,这与标准的手机VR盒子非常相似。
成本控制难度明显低于一体机VR一体机,实际显示效果明显优于Cardboard——至少显示单元标准现在可以统一了吧?可能还有朋友质疑:如果出现这种情况,岂不是陷入了“只有高端手机才能玩VR手机盒子”的陷阱?事实确实如此,但如果我们换个角度来看,也不难理解谷歌的用意——同样是谷歌出品的Daydream平台,对运行设备的硬件要求很高。
也就是说,它设定了“高端手机专属”准入原则的准入门槛;不仅如此,与一体机VR一体机的设备硬件改进并不会带来内容质量升级不同,Daydream平台从一开始就制定了准入规则,要求内容提供商开发更高质量的软件APP——软件环境与内容同步升级。
硬件平台是今年4月Google I/O大会上Daydream首次亮相时确认的下一代移动VR平台的原理。
你应该还是有一些印象的。
最后,我们简单总结一下谷歌这项专利的意义: 1、统一一定范围内直接接触用户的核心VR组件的规格和标准——获得移动VR内容开发者需要适配的屏幕标准。
为了进一步精简,可以投入更多的精力在内容本身的设计和打磨上; 2、在#1成立的前提下,做出妥协,进一步控制设备成本——虽然无法与Cardboard相比,但相对于“完全集成”的一体机来说,无疑具有优势;另外,考虑到Daydream的核心部件包括运动控制器,该专利对成本节省的贡献可能比我们想象的要高; 3.客观层面,更多不同屏幕尺寸的智能手机也可以成为移动VR系统的核心部件——尽管“硬件性能与屏幕尺寸成正比”已经成为智能手机圈的标准之一。
但相反,以便携性为重要卖点的设备仍然时有出现(一个不恰当但很典型的例子就是iPhone SE);如果谷歌的专利和Daydream能够产生预期的影响力,那么对智能手机市场和专门用于VR的小屏手机的发展也不一定不可能产生副作用——毕竟这样既能保证佩戴舒适度,便携性,这至少对于便携式设备来说是理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