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女朋友在淘宝上遇到了一个体验问题。她先下了单,结果发现地址不对,需要换地址,但您必须先取消订单并重新订购,然后才能修改地址。她取消订单后,发现原来的订单并没有重新出现在购物车中,于是她需要重新进入商品页面,重新走一遍下单流程。整个操作无缘无故加长了Path。”很明显这是个体验问题,不知道是不是产品bug,也有可能是feature。这里,我从一个开发说说这个体验问题1.只是体验的问题,这只是一个很细节的体验问题,可能是问题,也可能不是问题,对于淘宝app整个产品来说,这个体验不会直接影响到核心比如因为这么麻烦的操作,下次就不用淘宝了,下次填错地址也不会取消订单,因为这不是淘宝的刚需操作。对比一下,如果在上面同样的路径下,取消订单的操作一直失败,或者取消后不能修改地址,这将成为产品迭代的核心问题。淘宝APP已经是一个非常大的产品了,深度用户的操作路径是很吓人。在如此复杂的路径下,某条路径的优化可能会影响到其他操作路径,直接影响到用户的使用习惯和操作意识。.一个成功的产品,不应该试图迎合所有用户的需求,而应该满足大多数用户的共同需求。而且同时,所有的产品都有自己的生态,常年聚集着用户的操作习惯和心理认知,不应该随意改变他们认为更好的某个体验。2.开发成本假设淘宝产品都知道这个体验问题,所以没有改正的原因可能和开发有关。我们知道,每一次改变都会有开发成本,而在产品端看似简单的修改,却可能有很高的开发成本。这里的开发成本并不完全取决于代码量,因为像淘宝这样的巨无霸APP,哪怕只改一行代码,也要考虑到方方面面。尤其是这种路径的深度细节修改。从具体的角度来看,修改这个看似简单的路径,可能需要客户端iOS/Android和服务端的配合。这不只是bug级别的问题,可能还需要经过规定的流程=_=。特别是,如果淘宝是一个结构清晰,接口清晰的项目,那么为了防止整锅汤被老鼠屎毁掉,这个修改需要按照指定的协议接口和业务组件进行设计,并且办事不易;如果淘宝项目是个狗屎山,组件耦合度高,那么这个修改会比较麻烦,也会带来一定的风险。总而言之,修改这个问题的成本是非常高的,同时ROI也不高,会导致这个问题的修复延迟,甚至无限延迟。说到这里,其实只要细心,在主流App中都能发现数不胜数的BUG和所谓的体验问题。随着时间的推移,许多错误已成为功能。各个公司之所以留下那么多bug不修复,是因为从开发的角度来说,修复的成本太高了,还不如多做一个新的功能。当然,这些的前提是bug或体验问题不会影响产品的核心指标。毕竟,互联网都是关于数据的,需要量化分析。只要不影响核心指标,优先级不会高,修复估计排在最后。3、培养用户心智的原因可能是偏向阿Q精神的想法,假设这是淘宝产品的故意。目前的主流平台,在产品迭代的过程中,都会非常注重平台的生态环境和用户心智的培养。什么是生态环境,可以理解为整个平台孕育出的健康文化,可以让平台不断发展壮大;而用户心智可以理解为用户对整个平台的理解和认知。最简单的例子,ins的生态是用户贡献+社交,淘宝的生态是购物+电商;在ins上买东西的习惯。当然,这是最广为人知的,对于我们的问题,可以属于异常情况。因为是用户填错了地址,导致了整个购物环节的增长。对于整个app来说,更多的用户总是填错地址是绝对不可取的。所以,为了降低这样的概率,一个曲线救国的办法就是让用户受苦。这有点像潜意识的建议。怎么说呢,如果用户经常填错地址,需要重新下单,那么多次之后,他就会在潜意识里养成这样的想法,如果地址填错了,会很麻烦。这下意识地让用户在填写地址时更加谨慎小心,以免地址填写错误后造成更大的麻烦。这就是用户习惯的培养,久而久之,就成了用户的心思。这是一种从产品设计本身来影响用户习惯的方式,而不是迎合用户体验。相比迎合用户体验,培养用户心智更能有效增加用户对产品的粘性,同时增加整个产品市场的收入。突然想到,微信朋友圈刚出来的时候,很多人抱怨它的入口路径太长,需要打开app-点击3tab-然后点击朋友圈进入。许多人使用微信聊天和朋友圈。为什么不把朋友圈直接放到3tab上,然后点击就可以直接看到朋友圈了。这不是更好的体验吗?但是朋友圈的路径一直没变,这么多年过去了,用户已经养成了从3tab点到朋友圈的习惯。这个例子大概可以证明用户心智的修养。当然,结果带来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朋友圈的路径让用户养成了从3tab进入朋友圈的习惯,间接提高了3tab的渗透率。而当微信需要提供新的功能逻辑时,可以直接放在3tab上,朋友圈的流量就可以白嫖了。这大概也是微信扫一扫、视频号、附近的人等功能和朋友圈放在同一个页面的原因之一。所以,总结一下,每当我们接到需求或者改bug的时候,我们都要考虑以下几个问题:这个问题的底层逻辑是什么?顶层设计在哪里?最终交付价值是多少?把握过程你的手在哪里?如何保证闭环?与其他相比亮点在哪里?优势在哪里?你有什么想法和沉淀?是不想只写代码的大厂码农安江。聊产品,聊技术,写一些自己喜欢的有趣故事,分享平凡的技术生活。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业余码农”,可通过以下二维码关注。转载本文请联系业余码农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