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华为坂田基地,有一栋两层楼高的白色欧式建筑。“小白宫” 门前的圆形坡道,明显有轮子标示。它看起来像一个酒店,但它是一个真正的科研中心。 因为它的外观是白色的,官方的中文名字很难记,所以被称为“小白宫”。也有人干脆用分区方式“E1”来称呼它。 经常说起神秘的2012实验室,这栋楼里还有一些分店。PingWest品玩受邀参观了这些平时不对外开放的实验室。 还记得2016年荣耀Magic推出的40W超级快充,是2012实验室研发的。 快充可以在短时间内将手机充满电,但实际上会产生大量的热量,对外表现为高温。充电的高温如果不能及时散发,会对设备造成影响,甚至存在安全隐患。 所以不要把散热看成是小事,它也是一个大问题。如今数据越来越大,芯片的计算能力越来越强,同时功耗也越来越大。发热量会翻倍,这是无法回避的事实。因此,无论是手机芯片还是服务器,都在等待更好的散热方案。台山服务器 “小白宫”内有一个热力实验室,专门研究如何实现散热、降低散热噪音、提高设备能效等问题。他们还邀请了专家参加会议,讨论和分享他们在热能方面的经验。 博士在“小白宫”做科研 位于“小白宫”内的热力实验室,共有100多名研发人员。其中,博士生和研究生分别约占70%和80%。也就是说,整个团队都是一群高学历的学术大师。够我转贴吸引欧洲好几天了。 HeatLab在全球拥有五个分支机构,除了深圳,还有明斯克和基辅、美国、瑞典和日本。每个分支都有其独特性,例如明斯克和基辅更侧重于理论研究。 不过,站在岸边是学不会游泳的。 HeatLab的刘洋深谙此道。他从美国留学回来后,一所中国大学为他提供了一份工作。这对大多数人来说是千载难逢的机会,也极有可能是最好的选择。 然而,抱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心态,刘洋毅然放弃学业,来到华为做研发。 “只有在名牌公司做研究,才能走在科研的最前沿。”刘洋说道。 华为长期积累的技术研发和培养人才的氛围,不断激发科研人员取得新成果,新的技术人员加入团队。 热实验室只是华为科研人才库的冰山一角。2012年整个诺亚方舟实验室有2万名员工。同时,华为每年至少将销售收入的10%投入研发,涉及智能手机、大数据、云计算、自动驾驶等领域。 热搬运工 诺亚方舟实验室的主要工作就是处理热。热量可以从高温传递到低温,这是最基本的物理知识。但是,具体问题还得具体解决,光靠常识是无法真正做好散热的。 在热力实验室里,有各种各样的散热器。这不是一般人想象的液冷散热。芯片和服务器要求的散热强度不仅更高,而且更有效。 这里的功效体现在“泡热”上。比如手机的CPU主板上,可能只有几个甚至一个热源。这时,如果这些热源的热量不能均匀分布到整个散热片上,最热的地方就会最热,不热的地方就不太热,高温可能会烧坏芯片。 这就像一个煮饭的锅。好的锅加热时,整个锅的温度是均衡的,而质量差的锅则不能很好地导热。 因此,热力实验室的研究人员制作了一个内部蜂窝结构的“均热板”(简称VC板),中间充满工作流体,散热片非常轻薄。它可以通过工作流体(特殊液体)受热后的相变来传递热量,如此循环往复,最终达到均温散热的效果。 如果把VC板做成夏天穿的短袖,肯定会爆款(错)。 目前使用最广泛的散热材料是铜和铝,它们的导热系数分别为401W/mK和237W/mK。据华为研发人员介绍,他们研发的VC板导热系数可达铜板的10倍。 即使是近几年在业界大力推广的石墨散热片,导热系数也只有铜的三倍。因此,华为VC板的散热性能可想而知。 其实除了VC板,华为还有“热管”、PCM相变蓄热技术等散热相关技术和原理,都已经应用到实际产品中,比如THENINE液冷荣耀Note10、Mate20X的石墨烯液冷散热、Matebook13的鲨鱼鳍风扇散热等,华为用户都能感受到科技带来的体验提升。 这也是为什么朋友提供的服务器只能做到200W,而华为却能提供300W的原因。 基础科技改变世界 如果把影响人们的手机、电脑等产品一点一点拆开,它们只是一堆零件,但里面全是科技结晶零件,背后隐藏着巨大的资金、人才和时间投资。 在华为有句话叫“十年坐板凳”,指的就是华为在技术领域的积累。两年来,华为努力拼搏、勇往直前的成果已经展现在我们面前。无论是芯片领域的麒麟980、升腾910、鲲鹏920,还是2018年全球2亿部移动终端出货量,亦或是IoT领域的强势崛起,都离不开华为在基础技术上的沉淀。鲲鹏920 技术研发本身就是一件不断求败的事情。也许一百次失败后只有一次成功,有点像“自找麻烦”。在不断验证的过程中,华为的研发人员尝试了各种方法。 比如为了测试服务器在极端环境下的耐受性,华为甚至人为将雷电引到服务器上,测试是否能承受雷击。 这样的研发工作还有很多,事实证明,华为的产品确实有与价格相媲美的品质。如今,大量的研发投入已经是华为必做的功课。华为也得益于多年的研发,逐渐建立起了技术壁垒。 华为将诺亚方舟实验室定位为基础研究,这种基础研究的积累很可能在未来给人类带来真正的进步。它不仅发生在移动终端领域,还发生在边缘计算、人工智能、自动驾驶等领域。 文中“刘洋”为化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