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载自雷锋网。如需转载,请在雷锋网官网申请授权。外星人很有可能,但人类不应该主动寻找他们。真正的挑战是弄清楚外星人长什么样。霍金生前曾这样说过。1999年,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发起了“众筹”全球闲置算力分析电磁波信号寻找外星人的项目SETI@home(在家搜索外星智能,在家探索外星文明)。SETI@home已经进行了将近21年,但目前世界上还没有确凿的证据可以证实外星人的存在。不久前,全球最大、最具影响力的分布式计算项目正式宣布,自2020年3月31日起,不再向参与者下发新的计算任务,项目正式进入休眠期。SETI和SETI@home探索地外文明的历史可以追溯到60年代:1960年代,人类开始接收和分析来自太空的各种可能的无线电波,希望找到地外文明的蛛丝马迹;1971年,NASA号召众多天文学家寻找SETI(SearchforExtraTerrestrialIntelligence,寻找地外文明)信号,提出了“望远镜森林”计划——建造一个由1000座射电望远镜组成的庞大阵列,利用先进的射电望远镜和其他该设备接收来自宇宙的电磁波,分析其中的规律性信号,从而发现外星文明;)建立了;1992年10月,两台射电望远镜开始搜索波多黎各和加利福尼亚的夜空,寻找可能来自地外文明的信号。上述“射电望远镜”是指观测和研究来自天体的无线电波的基本设备,包括收集无线电波的定向天线、放大无线电信号的高灵敏度接收器、信息记录、处理和显示系统等,可以测量天体射电的强度、频谱和极化。值得一提的是,20世纪60年代天文学领域的“四大发现”——脉冲星、类星体、宇宙微波背景辐射、星际有机分子都与射电望远镜有关。【图片来源百度百科】然而,在20世纪80年代,研究人员开始意识到,寻找外星电磁波信号的最大瓶颈并不是射电望远镜,而是利用计算机分析、扫描和记录海量数据。雷锋网了解到,全球第二大单面射电望远镜阿雷西博射电望远镜(AreciboRadioTelescope)平均每天至少获取300G数据,所以电脑CPU根本不够用。基于此,1995年,计算机科学家大卫·格德耶开启了他的思路:如果全世界的个人电脑通过互联网连接在一起,创建一个虚拟的超级计算,是否可以帮助SETI寻找外星智慧生物?当时,分布式超级计算的概念听起来有点神秘,但在接下来的4年里,DavidGedye和他的合作者、计算机科学家DavidAnderson开发了一款名为SETI@home的软件,让这个脑洞变成了现实,该项目于1999年5月17日正式启动。截至2017年,SETI@home计划已惠及全球几乎每个国家超过900万人。操作过程也很简单——用户注册登录官网。接到任务后,他只需要下载一个屏保小程序,电脑就会自动接收数据,过滤掉卫星、地面无线电波等噪音,找出可能的异常,返回给研究人员。下图是SETI@Home突破版的屏保,其中彩色部分代表射电望远镜扫描宇宙时采集到的信号。用户分析的无线电信号来自三个天文台——弗吉尼亚州的格林班克望远镜、波多黎各的阿雷西博射电望远镜和欧洲的低频阵列。在项目启动后的几个月内,SETI@home风靡全球。226个国家的超过260万人利用剩余的计算能力分析射电望远镜产生的海量数据。计算速度总计约为每秒25万亿次。SETI@home的功能是当时世界上最好的超级计算机的两倍多,还被行星协会称为“有史以来最成功的公众参与项目”。事实上,SETI@home帮助解决了寻找外星智慧生物过程中最大的挑战之一,即“噪音”。由于卫星、电视台和脉冲星等天体物理现象的干扰,可能来自地外生命的无线电信号微弱。而每个人都贡献出自己闲置的算力,这意味着他们可以处理更多的数据,对更多的信号进行更灵敏的分析,从而成功地在浩瀚的无线电垃圾海洋中找到漂浮的有用信号。SETI@home最大的成就是连续三次观测到名为SHGb02+14a的射电源。它的信号频率为1420兆赫,信号源大致在双鱼座和白羊座之间的天空某处。2019年9月1日发布。为什么SETI@home处于休眠状态?那么为什么SETI@home处于休眠状态?其实对于这个问题,官方已经给出了非常明确的解释。一方面,从科学的角度来看,该项目已经处于收益递减阶段,目前已经获得了足够的分析数据。另一方面,管理数据的分布式处理是一项艰巨的任务。研究者需要重点完成对已有结果的后端分析,尽快拿到结果完成论文。同时,由俄罗斯亿万富翁尤里·米尔纳出资1亿美元创立的“突破聆听”项目也将接过火炬,继续寻找地外文明。不过官方也表示,SETI@home项目并未结束,其网站和留言板将继续运营。如果天文学家发现SETI@home的超级计算能力在宇宙学、脉冲星和其他相关领域的其他用途,SETI@home将再次开始向公众分发工作。事实上,雷锋网还了解到,该项目一直饱受争议——20多年来一直没有实质性成果,浪费了大量计算资源甚至电费。但不可否认的是,SETI@home作为全球众多分布式计算项目的鼻祖,意义重大。正如SETI@home首席科学家DanWerthimer所说:很少有人参与具有如此深远意义的科学项目。全球最大的分布式算力平台BOINC的SETI@home公告最后有这样一句话:WealsoencourageyoutoparticipatetootherBOINC-basedprojects。所谓BOINC,即BerkeleyOpenInfrastructureforNetworkComputing,BerkeleyOpenNetworkComputingPlatform,是一个面向自愿计算和网格计算的开放中间件系统。BOINC最初是为支持SETI@home而开发的,后来逐渐发展成为最主流的分布式计算平台,目前应用于数学、物理、化学、生命科学、地球科学等多个学科领域。研究人员可以访问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志愿者的计算资源。【BONIC平台现有项目】据雷锋网报道,截至2020年3月17日,BOINC在全球范围内聚集了137,805名活跃用户,拥有791,443台活跃电脑。其计算能力相当于全球超算榜单第五名。SETI@home项目的科学家SteveCroft曾表示:SETI@home等BOINC项目是云计算的先驱。事实上,BOINC还成立了边缘计算业务实体,正式进入边缘计算领域,为传统云计算服务提供廉价高效的算力资源扩展。虽然SETI@home进入了蛰伏期,目前确实没有产生实质性的成果,但其引领的全球分布式算力共享趋势不得不说意义重大。希望天文学家尽快得到SETI@home项目的分析结果,雷锋网将持续关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