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金森病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
多见于老年人。
平均发病年龄为60岁左右。
帕金森病的年轻发病年龄在40岁以下。
疾病较少见。
我国65岁以上人群PD患病率约为1.7%。
大多数帕金森病患者为散发病例,不到10%的患者有家族史。
帕金森病最重要的病理变化是中脑黑质的多巴胺(DA)神经元变性和死亡,导致纹状体中DA含量显着减少而引发疾病。
这种病理变化的确切原因尚不清楚。
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年龄、氧化应激等都可能参与PD多巴胺能神经元的变性和死亡过程。
近年来,可穿戴设备越来越多地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在娱乐、运动、健康监测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影响,也为传统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新的手段。
中国科学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医疗电子技术实验室王守彦研究员课题组与苏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副院长、主任医师刘春风合作,共建苏州重点神经工程实验室。
我们本着“医工结合”的精神,充分挖掘神经内科诊疗中的临床需求,结合课题组在信号检测、信号处理、无线通信等领域的技术积累,开发出一套可穿戴式帕金森病诊断设备。
疾病定量评估设备。
。
该设备由帕金森病患者佩戴在手腕和脚踝处的可穿戴运动腕带/踝带和智能终端组成。
可穿戴运动腕带/踝带采用九轴传感器(包括三轴加速度计、三轴陀螺仪和三轴磁力计)精确感知患者手脚的运动,并上传检测数据通过蓝牙4.0传输至智能手机终端(智能手机或平板电脑),利用专门开发的定量评估算法,实时分析患者震颤、运动迟缓等症状的严重程度。
该设备可以让帕金森病患者在日常生活中长时间佩戴,动态监测帕金森病的病情进展。
监测数据可为神经科医生提供重要的治疗参考。
该装置不仅可以解决医生无法长时间持续监测患者病情以及目前量表法评估帕金森病严重程度的局限性,而且还可以避免患者主观感受的影响。
患者和检查者对评估结果的看法。
该设备已完成首台样机,已申请四项国家专利,并在多家三级医院开展临床试验,收集患者数据。
原型的第二个版本目前正在改进并得到工业设计的支持。
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发现干预帕金森病新方法 近日,国际知名学术期刊《自然—通讯》发表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王丽萍课题组最新研究成果:激活胶质细胞可促进干细胞分化并修复受损的帕金森病。
金森病脑组织。
这项工作由杨帆、刘云辉、屠杰等研究人员完成,为探索帕金森病的发病机制和新的治疗方法带来了新的希望。
随时随地监测可穿戴设备,定量评估帕金森患者的病情。
科技世界网报道,我国60岁以上人群帕金森病患病率为1%-2%,且逐年增加,并呈现年轻化趋势。
患者的运动技能和语言能力受损,主要表现为震颤、肌肉僵硬、动作缓慢和姿势不稳。
帕金森病的发病与大脑中一种重要的“多巴胺神经元”的损伤和功能丧失密切相关。
传统的药物治疗方法会随着病情的发展而产生耐药性,加大药物剂量会对身体造成伤害。
产生较大的副作用;利用干细胞治疗帕金森病目前还没有定论,主要是因为移植的干细胞在体内转化为具有特定功能的神经元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其中,大脑中数量最多的细胞神经凝集素、胞质细胞对移植干细胞的作用以及受损多巴胺神经元的修复机制仍不清楚。
在这项研究中,杨帆等人利用光遗传学技术“光感基因神经调控技术”,首次发现特异性激活胶质细胞可以释放生长因子,对多巴胺能神经元的功能起到重要的保护作用,从而实现目的是修复帕金森病受损的大脑功能。
该研究结果进一步证实了胶质细胞在干细胞分化和神经回路修复中的重要功能;它为应用光遗传学技术分析大脑中神经元、胶质细胞和干细胞的复杂网络提供了一种新的研究途径,也为帕金森病的研究和治疗提供了可能的新靶点,也为帕金森病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
研究其他神经精神发病机制和治疗机制的想法。
近年来,光遗传学技术在神经科学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自然—方法》杂志曾将这项技术评为年度技术。
经过几年的发展,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王利平课题组在国内建成了光遗传学研发、应用和资源共享平台,成为分析大脑认知功能和认知功能的平台。
复杂大脑网络中神经细胞之间在神经回路层面上的关系。
重要的互动方式。
该实验室已将相关技术方法辐射至全国多个脑科学实验室;为提高国内光遗传学技术应用和脑功能连接图谱的整体研究水平提供了技术支撑。
中外科学家揭示帕金森病发病机制《自然》中国、美国、西班牙科学家联合研究成果在线发表于期刊《自然》首次结合多能干细胞与基因组靶向修饰技术揭示帕金森病中的神经干细胞如何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进化。
衰老过程中发生的退行性变化。
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刘光辉作为中方合作者在接受《中国科学报》专访时表示,这一研究成果为帕金森病的诊断、预防和治疗提供了新的潜在靶点。
随时随地监测可穿戴设备,定量评估帕金森患者病情 科技世界网 帕金森病又称“麻痹性颤抖”,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在老年人中高发。
目前,学术界对帕金森病神经元变性的原因和发病机制尚不清楚。
揭示帕金森病的分子机制一直是国内外科学家不懈的目标。
“与世界上大多数实验室的研究兴趣不同,我们提出的科学问题是iPSc(诱导多能干细胞)技术是否可以用于研究人类衰老。
”刘光辉说道。
今年以来,刘光辉等人开始利用iPSc技术研究儿童早衰的分子机制。
2016年,他们在全球率先修复了早衰症iPSc的致病基因突变,成功预防了患病儿童血管平滑肌细胞的过早衰老。
2017年,其两项相关成果分别发表在《自然》和《细胞—干细胞》期刊上。
几乎在研究儿童早衰症的同时,刘光辉研究团队利用iPSc技术对携带帕金森病基因LRRK2(GS)突变的患者的神经细胞进行了研究,首次揭示了核膜和神经的异常情况大脑中的细胞。
进行性干细胞功能下降在帕金森病发展中的作用。
这让他们意识到,沿着这个研究方向,临床上使用小分子抑制剂药物或靶向基因修复患者的神经前体细胞来治疗帕金森病将成为可能。
但当时国际上仍缺乏研究帕金森病衰老机制的模型。
大多数帕金森病研究采用转基因小鼠或药理学小鼠模型,小鼠的神经生物学特征和衰老过程与人类显着不同。
“我们的工作为研究人类衰老过程和衰老相关疾病提供了原创思路。
”刘光辉说道。
他们是世界上第一个将研究系统转变为研究人类衰老相关疾病的人。
刘光辉表示,他们已经实现了帕金森病特异性人胚胎干细胞的“体外创造”。
原则上,这是研究人类帕金森病和其他衰老相关疾病的分子机制的最佳、“公正”的体外模型系统。
随时随地监测可穿戴设备,定量评估帕金森病患者的病情 科技世界网 而且,他们利用iPSc技术发现了一种新的、未知的与帕金森病相关的神经干细胞表型,极大地拓展了人们对这种疾病的认识。
之前的大多数研究都使用 iPSc 模型来“确认”已知系统中的疾病机制或表型。
刘光辉等人的作品。
率先利用iPSc模型揭示未知疾病的表型和机制。
国际知名帕金森病研究专家马克·库克森博士在谈到这项研究时表示:“这为帕金森病研究领域开辟了新的大方向。
”更重要的是,刘光辉等人的研究为临床应用开辟了新的方向。
药物和细胞为治疗帕金森病提供了新思路。
对于iPSc的临床应用来说,细胞治疗只是其中的一部分。
刘光辉指出,利用iPSc疾病模型研究疾病机制、寻找新的药物干预靶点、发现能够逆转疾病表型的新化合物是实现临床治疗的又一有效途径。
“但在应用任何新技术进行治疗之前,你必须非常谨慎。
”刘光辉强调,通过不断加强实验室之间、实验室与临床诊所之间的合作,或许可以缩短利用干细胞产品治疗人类退行性疾病的时间。
不过,具体时间表目前还很难预测。
“我们科研人员的努力就是为了早一天实现这个美好的梦想。
”刘光辉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