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是,大量硬件领域的创业者看到了可穿戴市场的火爆,积极参与到这个领域,希望产品一推出,就引起掌声。
,投资者追捧,用户抢购。
然而市场的反馈往往很冷淡,所以创业者必须面对的挑战:在一个全新的领域,我们如何让市场接受我们,我们如何专注于一点突破,让大众接受。
并愿意积极传播吗?今天我们就来聊聊如何将一个好的概念从最初的市场分析、需求分析、产品设计到市场传播进行商业化。
可穿戴设备的市场在哪里?首先,去年我们获得了明尼苏达大学时间生物学实验室的授权。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该实验室一直与世界各国的医学实验室和医院合作,收集相关人群的数据。
不同年龄、性别人群的各项体征值(血压、血糖、血氧、激素、心率、体温、呼吸频率、BMI指数等)的变化规律,并建立基线值以及不同人群的异常波动与中长期疾病风险的对应关系。
我们非常兴奋,因为随着可穿戴设备、云计算、大数据分析等技术的逐渐成熟,老百姓提前发现疾病征兆、预防疾病的时代已经到来。
对于可穿戴设备来说,这并不是一个新概念。
国内外很早就出现了远程体征监测装置。
当时该产品诞生的背景主要是为了对家中出现明显症状的患者进行实时监测。
当患者的体征出现异常时,医院专业人员会做出适当的判断并做出相应的反应。
但此类设备适用人群较小,需要专业机构的人力支持。
无法满足大规模人群并发数据的分析。
可见,可穿戴设备如果沿袭传统模式,并不能满足大规模人群。
使用。
从传统的医疗服务模式来看,当我们感觉有异常的时候,我们就去医院检查。
数据结果出来后,医生根据检测数据做出相应的判断,然后根据情况给出相应的治疗建议。
但当我们感受到身体体征的时候,往往已经错过了最佳的治疗干预期。
对于可穿戴设备来说,如果将其作为医疗服务模式中的设备环节,必然会面临两大问题:1.医护人员没有足够的时间来分析可穿戴设备产生的大量数据;2.医疗人员没有足够的时间来分析可穿戴设备产生的大量数据; 2、设备检测精度误差造成的误报、漏报导致被传统医疗服务系统拒绝。
因此,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传统医疗服务系统和可穿戴设备满足了两种不同的市场需求。
尽管可穿戴设备在检测精度上存在误差,但可以持续获取并使用这些物理体征数据。
连续数据往往是对身体状况的连续反应,这样我们就可以在症状出现之前及时发现身体体征的异常变化。
提供早期预警。
因为我们面对不同的用户需求,自然需要采用不同的分析方法。
可穿戴设备的价值在于数据的连续性,解决用户检测的随机性和检测误差的干扰。
分析基于用户规则。
建立并与相同性别和年龄的人的基线值进行比较,以检测健康状况的异常情况。
如何选择切入点,从基础理论和逻辑上清晰,如何形成产品?解决什么样的人的问题?这成为我们面临的最大挑战。
虽然我们的合作实验室可以分析多种体征数据,但从何入手,我们选择了几个标准来帮助我们判断选择: 1. 收集此类体征数据相对容易。
2、收集的数据可作为主数据,独立分析中长期健康状况风险。
3、有需求的人足够多,现有的工具和服务无法满足用户的需求。
综上所述,我们选择从分析血压和心率数据入手,较好地满足了上述三个特征。
据卫生部报告,我国高血压患者有2.6亿人,相当于35岁以上每三个人中就有一个有高血压症状。
然而,对该病的知晓率仅为30%,70%的人不知道自己患有该病。
生病的。
这些高血压患者如果不及时发现和治疗,将会患上各种相关疾病:中风、阿尔茨海默病、冠心病、肾病等。
其中,脑卒中、冠心病引起的猝死占猝死的90%以上。
由于体征测量相对复杂,创业团队重新设计一款新的硬件产品是不现实的。
在没有对市场和价格进行相关测试的情况下,贸然投入数百万开发新产品。
这也是对资金的不负责任,所以我们对现有的血压计进行了改造,增加了数据传输模块。
只有减少用户参与,数据才能更丰富,可分析价值更高。
谁在消费可穿戴设备?完成器件方向的选择后,我们进行FGI(焦点小组访谈)。
这是很多创业者忽视的一步。
虽然我们粗略地预测了消费者的需求,但现实中,产品的一个微小的设计都会造成用户体验的巨大差异。
下面我们会专门举个例子来说明: 在上面我在一篇文章中提到,数据的密度决定了可穿戴设备的价值,所以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解决数据传输问题。
目前有多种数据传输模块可供选择:蓝牙、wifi、GPRS或3G。
WiFi是我们首先否定的,因为大多数老年人无法自己操作。
在蓝牙和GPRS这两种方案中,我们初步选择了蓝牙方案。
因为我们对市场上的产品价格进行了详细的调查,所以选择蓝牙模块的增量成本可以控制在40元以内,相对于10元左右的主流测量仪器来说是合理的。
但在与老人沟通时,我们发现老人回家后??并没有带手机,而是放在固定的位置。
由于手机位置的不确定性,导致无法使用蓝牙传输数据。
同时,老人不习惯双设备协同工作,因此公司最终选择了GPRS解决方案。
虽然成本要高很多,但遵循的原则是让老人更方便是保证数据密度的基础。
公司做出的另一个判断是,在选择设备时,要根据老年人的实际需求,确保老年人更频繁地使用。
在传统的家用血压计中,老年人会更喜欢字体大且清晰的桌面设备。
测量位置一般选择上臂测量带,因为数据更准确。
但上臂测量带由于与衣服隔开,冬天使用起来非常不方便。
造成的误差可能会更高,这会明显降低使用频率。
最后,我们决定使用两个版本。
一种是带有腕带的桌面设备。
虽然精度低于上臂设备,但高于传统手腕设备,而且字体超大清晰;另一种是腕式设备,方便用户随身携带。
可以随时检测并与用户交互提示下次检测时间。
如果每天设置服药提醒,设备在检测到血压后也会提示用户按时服药。
以上只是一个开始。
除了硬件之外,我们对于app开发也做了很多需求分析。
其实前面提到的类似设备国内很多厂家都在生产,但为什么不在国内销售呢?由于这些产品大部分销往海外,这意味着不同市场的消费者需求存在巨大差异。
在国外,老年人一直保持着自我检测的习惯,而且大多数人都有自己的私人医生,检测数据由医生分析,因此只需改变传统单机血压计记录和记录的弱点即可。
数据共享。
能。
在中国,老年人使用血压计时常常只是看数字。
积累的大量数据没有人帮助分析,因此没有人为仅仅提供数据传输和网络存储功能的设备付费。
与此同时,这个市场的主要消费群体正在发生变化。
原来的市场是老年人去药店给自己购买,但过去3-5年,需求已经远远超过了年轻人通过电商渠道为父母购买。
这里有一个大背景,那就是与父母分居的孩子数量逐年增加,父母的健康和生活质量直接影响孩子的工作、生活秩序和经济状况。
因此,孩子们都希望给父母购买这样的设备,希望他们能够及时发现身体问题。
孩子们在做产品选择的时候,只能选择名牌产品来体现孝心:欧姆龙、松下等。
至于设备送给父母后,他们有没有测量过,测量了多少数据,以及这些数据是否提示身体他们不知道其中的风险。
因此,我们的应用程序和设备旨在满足儿童和家长的需求。
通过手机应用程序,他们可以知道父母每天是否按时检查以及检查结果如何。
而且,简单的测试数字并不能代表问题。
我们会结合家长的所有检测数据来分析变化模式是否异常,并提供疾病风险预警。
这样可以让孩子真正掌控父母的健康,避免父母生病时措手不及。
市面上所有与此类设备相关的App,都是定位于满足用户自我检查、自我数据展示的需求。
这完全脱离了中国现实社会的需要。
没有消费者的需求,就不可能打开市场。
。
你真的了解你的用户吗?深入了解老年人在使用现有血压计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
我们发现,老年人有以下共同特点:1、当身体感觉不到任何体征时,很容易忽视身体的健康状况,等到有体征才去医院检查,但这不是最好的时机; 2、吃药也是间歇性的。
,感觉不舒服时服用,不适症状消失后停止服用。
针对这两个问题,我们在App中也做了单独的设计。
首先,我们根据美国合作实验室提供的分析模型,将所有分析归纳为健康??风险指数。
用户每次登录都会看到自己的健康风险指数以及同年龄、同性别人群的平均风险指数,可以明确一个人的健康风险在同年龄人群中的排名。
这种设置极大地提高了用户判断自身健康状况的能力,并会因此产生规范生活习惯的行为。
而且在应用程序中,我们还可以让孩子为父母设置用药提醒。
到时候可以通过手机APP、短信、测试终端进行全面提醒。
服药时间也是根据用户的血压波动规律来确定最佳服药时间。
大大提高药效。
如果孩子掌握了父母的身体检测数据,按时、适量服药,父母突发的身体意外就会大大减少。
整个调查中最有趣的部分往往与大家想象的不一样,那就是老年人对设备的态度。
当我们第一次与老年人共享设备时,老年人会提出各种问题,包括字体问题和设备检测准确性问题。
但当我们提到他们的孩子每天都会通过这个设备不断了解他们的身体状况,这些数据会由美国顶级医学实验室进行分析,任何异常都会提前通知。
这个时候,孩子们就会用手机发短信。
联系他们的方式。
这个特点让他们感到很温暖,因为作为父母,让他们自豪的事情大概只有两件事,一是孩子取得的成绩,二是孩子对他们的关心。
这也是他们在朋友圈聚会时必须要炫耀的东西。
在我们的调查中,孩子不在父母身边时平均每月会打两次电话,每次通话持续约10分钟。
这个设备会大大增加他们手机通讯的频率,这也是中老年人最看重的。
上面说得好啰嗦,但我其实想说明的是,概念变成产品还有很多路要走。
首先我们要判断大环境是否发生了变化,这个变化过程中创造了什么样的需求。
本文中,医疗费用高,孩子的负担越来越重。
因此,需要一种能够在院外及时检测身体异常的产品。
和服务;其次,购买渠道和主体发生了变化,从老年人的自购需求转向了子女的需求。
更深层次的意义在于,能够提前有效检测和预防产品和服务需求的快速增长,因此该产品重点解决儿童的及时检测问题。
健康状况异常。
对用户的心理研究不仅提高了产品的使用价值,而且解决了口碑传播的障碍。
我们不能否认连续信号数据分析新技术在这一过程中所发挥的决定性作用。
是整个“发现-处理-评估”闭环服务的核心环节。
不仅解决了家用设备检测错误的问题,还可以对身体异常状况进行预警。
但这种价值在一开始是消费者无法体验到的。
要让消费者产生购买需求,就必须从每一个细节考虑他们的需求。
只有这样,消费者才有机会愿意尝试。
我们在产品开发过程中,也了解了很多类似硬件功能的产品,发现它们只是完成了硬件功能的叠加和罗列,并没有在产品方面思考清楚谁付钱、谁使用、解决什么需求。
设计和用户体验。
从使用习惯等细节来看,这样的产品一推出市场就不会受到任何用户的青睐。
那么接下来我们应该做什么呢?继续投资添加更多功能?想想Intel著名的摩尔定律和ARM对计算能力和功耗的判断。
这些著名的判断决定了产品的方向和未来。
如果不想了解可穿戴设备的发展方向,就盲目地做前面的产品。
南墙将有一堵又一堵墙。
在这个创业过程中,很多人会问是什么吸引我进入这个陌生的领域。
我说这是因为我自己的需要。
那年冬天,我和妻子去澳大利亚自驾旅行了一个月。
回家后,姐姐告诉我,那段时间,妈妈因为体温突然下降,心脏病发作住院了。
我姐姐陪着她。
床不严重所以没有打电话告诉我。
但我一直很害怕。
我的父亲早逝,母亲负责我的大学教育。
我参加工作后,她坚持一个人生活,不想成为我和姐姐的负担,所以她的健康是我最关心的。
担心。
去年当我现在的伴侣从美国给我打电话,说可以通过持续的体征变化分析来进行疾病预警时,我毫不犹豫地一起接受了,并仔细考虑了每一个细节。
因为我有一个创业梦想。
这个梦想是希望未来让每个人都佩戴上各种体征传感器,这样任何健康变化都能被及时发现并处理,让每个人都能尽可能远离慢性病,过上更舒适的生活。
质量。
治疗“前期疾病”将比提供良好的医疗服务更具有社会价值和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