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时间最热门的科技新闻就是美国传统新闻媒体与虚拟现实设备的“联姻”。
《纽约时报》已成为全球最权威的报纸,最近推出了首款适用于智能手机和Google Cardboard头盔的虚拟现实新闻客户端。
客户端APP名为“NYT VR”。
几个月前,美国广播公司(ABC)新闻部也推出了一项新服务“ABC News VR”。
9月,美国宣布将加强视频报道业务,并将2018年推出的视频新闻服务名称从“PostTV”更改为“华盛顿邮报视频”。
除了这些传统媒体在虚拟现实方面的“预备动作”之外,YouTube也在近期宣布将支持3D虚拟现实视频。
一时间,原本多用于游戏、电影领域的虚拟现实设备批量进入新闻行业、视频网站行业。
“昔日殿前王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以此推论,此前大部分时间还在小规模试验的VR、AR是否有可能即将开启大规模商用之旅呢?笔者觉得,虽然美国媒体目前如火如荼,但VR和AR真正的商业化还很遥远。
至少在我们国家,一两年之内很难形成较大的市场规模。
在问这个问题之前,我咨询了我的两个朋友。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虚拟现实开发行业内部人士认为:“技术的发展必须需要时间,研发有它自己的规则,所以需要时间。
”我的人工智能内容合作伙伴、人工智能专家张斯南认为:“和人工智能一样,VR、AR无疑??是主流。
但真正商业化还需要三年时间。
”他们同意我的观点,以下是我的分析。
即使从发展相对较快的美国AR产业来看,AR真正商业化、民用化还需要很多年的时间。
在这里,笔者并不想将虚拟现实设备和增强显示设备分开。
虽然它们有很大不同,但从未来的发展趋势来看,它们会有越来越多的交集。
最终,我们是否会殊途同归,还不得而知。
没有把握。
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很多人认为(我也认为)虚拟现实似乎有更好更大的发展前景。
因为在我看来,AR的成本太高,而且它目前的实用性还不是太强。
当然,从长远来看,AR和VR的前景还得分开讨论。
事实上,增强现实设备的发展确实比虚拟现实设备慢。
例如,微软的HoloLens目前只是一个“展品”,价格似乎有点贵。
微软最初表示Hololens将在Windows 10上使用,并承诺在2019年推出开发者版本。
假设微软的承诺成真,Hololens与普通人见面,那也得是明年了。
而且,微软高管曾表示,微软HoloLens产品将首先面向商业用户,比如建筑、设计等行业,因为企业对其有明确的需求。
我们可以理解Hololens并不适合普通人。
在Hololens之前,谷歌推出了Google Glass,但因成本低、实用价值低而逐渐搁浅。
谷歌和微软两大巨头在AR方面遇到的困难表明AR的商业化之路是艰难的。
与AR相比,VR的路可能会更容易一些。
然而,这仍然是不合适的。
从成本上来说,VR的成本比AR要低,至少有高端和廉价之分。
我们可能在媒体报道中注意到了这一点。
纽约时报《NYT VR》使用的是谷歌推出的廉价头盔设备“Google Cardboard”。
Google Cardboard在市场上售价仅为数十美元。
“便宜”是好事。
有了“便宜”,就有了大规模商用的可能。
同时,传统媒体对虚拟现实设备的应用表明VR可能更加实用。
尽管如此,除了新闻媒体和视频网站之外,我们还没有看到VR在更多领域的运用。
VR的大规模商业化应该需要更多的“传统”领域与之结合。
而且,传统纸质媒体使用虚拟现实设备更像是“奢侈”新闻。
未来它会定出什么价格,其定价能否被观众和读者接受,都还是未知数。
毕竟《纽约时报》的《NYT VR》免费发放了数百万套耳机设备“Google Cardboard”,同样要花费数十美元。
不管多便宜,也要几十块钱。
羊毛来自于绵羊。
目前尚不清楚这是否是量产产品。
。
从技术发展的角度来看,目前还不清楚虚拟现实设备将如何廉价使用。
也许在分辨率、刷新率、延迟和成像方面都不会太好。
效果越好,硬件成本越高。
在目前虚拟现实设备有高端、有廉价的情况下,我对廉价虚拟现实设备的效果和体验持怀疑态度。
除非硬件像智能手机一样变得极其便宜,否则这种情况可能会改变。
此外,如何解决长时间佩戴头盔带来的不适等一些侧面问题仍需要解决。
以上是我对工业领域的看法。
如果是针对中国的话,我觉得VR和AR的商业化还有点遥远。
不用说,国内的VR和AR都还处于起步阶段。
尽管大家都说这次年会将是虚拟现实设备大规模普及的元年,但那是针对国外的。
从目前国内的情况来看,还没有看到整个行业对于虚拟现实设备的探索的痕迹,比如美国媒体行业对VR的运用。
因此,距离大规模商用还很遥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