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动(公众号:zhidxcom)文|论坛暨RoboCup机器人世界杯中国赛在浙江绍兴正式开幕。
在国家机器人发展论坛主论坛上,中国科学院沉阳自动化研究所王天然院士等学术代表以及美的、菲尼克斯电气等行业代表就机器人在研究和工业应用方面的发展现状及产业机会。
讨论。
智喜喜作为特邀媒体参加了本次活动。
以下是本次论坛的核心亮点。
一、机器人产业面临的挑战 在本届国家机器人发展论坛上,中国科学院沉阳自动化研究所王天然院士对当前机器人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进行了总结和总结。
王院士首先肯定了我国机器人产业的发展活力。
中国机器人市场份额从2018年的25%增长到2018年的31%。
在工业领域,有新松、埃夫特、奥博等研发和生产工业机器人的企业。
不过,王院士也提到,中国工业机器人行业最突出的问题是产能过剩,不少企业纷纷涌入。
生产轴机器人。
服务机器人领域非常火热,但这是正常现象。
各种类型的机器人出现在养老助残、救灾、公共安全等领域。
清洁机器人、两轮平衡车、无人机等服务机器人也纷纷出现。
进入消费市场。
比如新孙公司的“松果”服务机器人、天智航骨科手术机器人和哈工大脊柱康复机器人等。
但目前我国的服务机器人更像是“玩具”,需要更多地与实际行业结合。
其中,人类服务机器人主要有两个最佳方向,一是照顾老人,二是陪伴教育孩子。
此外,中国的再制造仍然只能由人类来操作,机器人可以朝这个方向探索。
在核心零部件尤其是RV减速器方面,武汉安信、格林谐波、陕西秦川等企业均实现了自主研发,但仍落后于国外先进水平。
其次,就机器人研究专利而言,虽然近年来发表了大量的文章和专利,但实用性不强。
专利是有的,但是利用率太低。
因此,王院士指出,事实上,我国机器人研究还处于追赶阶段,与美国、日本、德国等国家还有较大差距。
此外,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陈一鸣教授分享了他对新加坡基础设施中机器人的研究。
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乔红研究员、同济大学何斌教授、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于俊志研究员也分别分享了自己的观点。
2、智能制造是IT与OT的融合。
菲尼克斯电气中国杜品胜博士从传统自动化行业的角度讲述了机器人和智能制造对制造工厂的影响。
首先,杜博士表示,工业4.0的口号五年前就喊出了,工业领域的变革持续升温。
工业互联网、工业物联网、云计算、雾计算、边缘计算、虚拟现实和人工智能等IT(信息技术)技术纷纷涌入工业领域。
这些口号般的概念,听上去就像现在工业发展的道路就是用机器、无人工厂、人工智能代替人类。
在IT技术快速发展的同时,菲尼克斯电气等OT(自动化控制系统)行业正在建设ERP、MES、PLC控制器、工业实时以太网、现场总线OPC UA等。
智能制造需要IT与OT相结合的智能控制系统。
具体做法是,IT技术逐渐进入自动化控制系统的金字塔顶端,云平台、雾计算、边缘计算等IT技术逐层控制OT系统中的现场总线OPC UA,实现Layer-管理、控制和现场层面的逐层变革。
那么这些IT技术如何赋能OT系统实现智能制造呢?从管理层面,引入IT技术将实现产品生命周期的智能化管理;在控制层面,IT技术已延伸至研发端和服务端;在现场层面,IT技术使OT系统实现可控、可观察、可测试、可通信的功能。
智能制造需要IT与OT融合的智能控制系统,而IT与OT的融合需要人工智能技术作为融合剂。
他援引德国人工智能研究中心瓦尔斯特教授的话说:没有人工智能,工业4.0就无法完全实现。
未来十年,智能制造要实现的不是无人化生产,而是组合化。
生产。
因此,借助人工智能的智能制造将是机器帮助人、工厂领导者和智能学习者向人学习的新模式。
那么工业企业需要什么样的智能化呢?杜博士给出了答案。
首先,协调需要多个机器人协同工作,提高效率和灵活性。
这就需要利用视觉和图像识别来增加协同性能,利用AR+机器人来实现协同实施设备,利用机器学习来实现最优装配路线。
二是互动性。
人与机器人协调互动,增加机器人的自学习功能。
这就需要在线人机操作,无需离线编程。
应用方便。
还需要在线学习,提高机器人的加工精度和加工速度。
它还需要在线嵌入预测功能来提高机器人的可靠性。
第三是智力。
利用专家系统进行优化规划和大数据开发新一代智能机器人。
这就需要共同建设智能机器人应用研究院,以人工智能为核心技术,解决机器人的四个关键部件(减速器)。
、伺服电机、控制系统、机械本体)形成产、学、研、企、政一体化的机器人应用生态系统。
此外,美的集团龚黎明博士也在现场对机器人的发展趋势进行了精彩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