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增强现实)一直被认为是未来市场想象力远超VR技术的技术方向。
近日,苹果CEO蒂姆·库克在F8开发者大会上的发言和扎克伯格的演讲,可以看出微软对HoloLens的坚持推广,但AR产业链是如何架构的,深埋了哪些潜力公司,又是哪些细分领域投资和创业的重点。
我们今天就来拆解AR产业链图谱,告诉大家这些问题的答案。
VR基金(The Venture Reality Fund)发布的VR产业链概览图一直受到业界认可。
年末,除了VR产业链概览图外,VR基金还推出了Q4 AR产业链概览图,从硬件设备、工具或设备三大类列出了全球AR产业链的优秀企业。
平台和应用软件。
帮助公众了解AR行业的发展现状,也帮助AR企业了解合作伙伴和竞争对手。
基于这张产业链图,我们对其中出现的所有AR公司进行了盘点和分析,涉及三大类、17个小类、95家公司、信息条(微软、Magic Leap等公司在不同的行业中反复出现)。
类别)。
通过对这些信息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AR产业的区域分布、投融资状况、产业发展重点等结论,后面会一一介绍。
1. 玩家外观 1. 硬件设备 1.1、头显(MR/VR) 1.2、零部件及技术支持(显示器/3D摄像头/输入/计算机视觉) 2. 工具/平台 2.1、发行平台 此类公司包括:微软、MagicLeap、Google、Meta、castAR,前面已经提到过,就不再介绍了。
2.2. SDK 开发者工具包 2.3。
3D 工具(引擎/音频) 2.4。
3D 捕获(3D 建模/光场和体积摄影) 3. 应用软件 3.1。
游戏/消费应用/企业应用/医疗保健/教育 以下为The VR Fund原图: 二、分析与结论 1.上榜公司 首先,仅从上榜公司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微软共有17个子类别。
出现了13次,可以说是全产业链布局;其次是MagicLeap和Google,两家公司分别出现了5次;最后,Meta 和 Occipital 各出现 4 次。
尽管苹果和索尼尚未推出AR硬件产品,但他们也拥有许多相关专利和技术并榜上有名。
2)头戴式显示器品类有19家企业,是所有品类中最多的。
3)与VR产业链相比,AR产业链的企业整体较少。
在工具/平台模块中:AR公司增加了3D建模/光场的品类(且光场公司融资金额较大)。
应用模块中AR企业类型仅有5种,普遍集中在企业级应用; VR产业链包括:地理位置/体育/社交/游戏/娱乐/企业级/健康医疗/教育/新闻/社交媒体/体育培训/旅游共12个类别,应用开发比AR更成熟。
2、成立年份 其次,通过对AR初创公司按成立年份的分布情况(仅包括2010年以后)进行统计分析,可以得到以下数据: 可以明显看出,AR初创公司的数量相对较少2008年之前,但2008年有明显的井喷式增长。
有趣的是,从2019年1月7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的AR技术专利情况分析可以看出,全球范围内AR技术专利申请数量呈现出类似的格局。
(以下是在 CNABS 数据库和 WPI 数据库中对全球 AR 技术专利申请进行检索和分析的结果)并且,大量申请尚未公开——预计真实申请数量将在大于统计数据。
3、地区分布 虽然VR基金作为一家硅谷公司,在选择公司时不可避免地会更加关注美国公司,但不可否认的是,AR技术仍然由美国巨头主导。
VR领域还有HTC Vive、Oculus、PSVR、Gear VR,中美日韩之间正在展开一场巨大的战斗。
但在AR方面,从微软到谷歌,再到Magic Leap,几大行业巨头都在美国阵营——更不用说还没有进入市场的苹果了。
由此看来,美国主导的AR格局短期内或许不会改变。
4、融资金额从各企业融资总额分布可以看出,融资总额在1万美元以下的企业占比较大,且融资总额基本集中在1万美元以下。
本次统计的融资总额约为24亿美元,其中Magic Leap的13.9亿美元占据一半以上,是当之无愧的独角兽。
但这个统计只包括官方披露的准确数据的融资金额,并不包括像ODG这样的老牌企业转型的融资,因此准确的融资总额将会上升。
从融资总额前10名的公司分布可以看出,“工具-3D捕捉-光场”类别下的3家初创公司均以2.1亿美元、1.01亿美元、1.5亿美元上榜。
各10,000美元。
围绕神秘的AR独角兽Magic Leap的技术争议也主要是关于光场显示技术的小型化。
可见光场技术对AR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3. 全球融资额最高的 10 家 AR 初创公司 1)Magic Leap(13.9 亿美元)类别:硬件——头戴式显示器、显示配件、计算机视觉;平台——分销平台;应用——游戏 关于这家神秘公司 AR独角兽始终走在最前沿,相信大家都已经非常熟悉了。
公司于今年2月完成私募基金1万美元A轮融资。
今年10月,获得谷歌领投的5.42亿美元B轮融资,谷歌CEO Sundar Pinchai担任公司董事。
今年2月,获得7亿美元C轮投资,阿里巴巴和谷歌均参与了本轮融资。
2)Lytro(2.1亿美元)类别:工具-3D捕捉-光场 Lytro是一家位于硅谷的科技公司,由斯坦福大学Ren Ng博士等人创立。
其核心业务是销售一款独特的相机,可以进行“光场摄影”,不仅包括颜色、光线强度等信息,还完整记录光场信息。
拍照后可任意调整照片焦距,实现“先拍照后对焦”的效果。
就在今天,Lytro刚刚宣布完成1万美元融资,由蓝池资本领投,EDBI跟投、富士康、华谊兄弟和Sternlicht(光场相机Lytro获得1万美元融资,成立11年烧掉2.1亿美元。
)本次融资的资金将用于继续开发和部署Lytro的胶片级相机。
去年2月,Lytro获得了一款消费者版相机的1万美元产品融资(也有说这一轮是D轮融资),但是这款消费者版设备并不成功,他们的Illum也因此获得了1万美元的产品融资。
这两款相机在技术上也没有反应,但价格昂贵,使用场景也存在问题,此前,它在 A、B 系列中分别获得了 250,000 美元、10,000 美元、10,000 美元和 10,000 美元。
2018年、2018年、2016年分别进行了、C轮融资。
加上今天的1万美元,总融资额约为2.1亿美元。
此前,Lytro曾发布过一款概念机Immerge,一款3D光场相机,但从未量产。
这一次他们似乎终于下定决心要深入研究这项技术了。
Lytro重置了Immerge拍摄系统,将原来的球面镜头设置改为平面设置,将目光投向了数字电影制作的世界。
Lytro 宣布,著名 VR 和电影先驱 Chris Milk 在电影制作中对 Immerge 进行了首次现场测试,Immerge 是一款(大型、成人式)摄像机,旨在取代绿屏设置。
3)Otoy(1.01亿美元)类别:工具-3D捕捉-光场 Otoy是一家美国公司,成立于2006年,专注于光场数据渲染和压缩。
其开发的基于GPU的渲染器比传统渲染器快10到40倍,有助于实时渲染场景和环境。
远程渲染可以借助亚马逊网络服务(AWS)等云服务器来实现,仅需要1.5Mb/s。
单个演员的光场信息可以以这样的速度传输,即使是智能手机也完全能够胜任这项任务。
奥斯卡获奖影片《返老还童》使用了Otoy的技术,美国的HBO和Discovery都投资了Otoy。
融资总额约1.01亿美元,估值3亿美元。
4)BlippAR(10000美元)类别:工具-SDK BlippAR于2000年在伦敦创立,后来通过与一些知名品牌合作宣传电影、吉尼斯等而为外界所熟知。
用户下载并打开后BlippAR 应用程序,他们可以将手机摄像头对准产品,以获取有关产品的更多内容并与之交互。
该公司于2018年和2018年分别获得1万美元和1万美元的融资。
5)Meta(10,000美元)类别:硬件——头戴式显示器、输入、计算机视觉;平台——分发平台Meta于2007年诞生于纽约,现公司位于硅谷。
在 Kickstarter 众筹活动取得成功后,Meta 被 YC13 选择接受种子资金。
Meta 的 AR 耳机被称为“HoloLens 竞争对手”,允许佩戴者使用自然手势交互直观地移动和操纵 3D 内容。
Meta 2开发者套件已于今年12月开始发货,用户可以选择个人版和企业版。
Meta 2 使人们能够用手与全息图交互并捕获、创建和共享数字内容。
年初,Meta完成1万美元A轮融资,由李嘉诚旗下维港投资领投,国内公司京东方、另一家国内创业板上市公司GQY视频跟投。
今年6月,Meta完成1万美元B轮融资,联想、腾讯等参与。
6) AUGMEDIX (10,000美元) 类别:应用软件-医疗健康 AUGMEDIX是一家成立于2008年的美国公司。
他们开发了一款名为AUGMEDIX的软件。
他们早期提供基于Google Glass作为硬件平台的服务。
它可以帮助医生在与患者交谈时使用语音控制检索患者的电子病历,例如胆固醇水平和血压,并将其显示在医生面前的显示屏上。
该公司今年4月和12月分别获得1万美元和1万美元的风险投资,此前还曾获得1万美元和1万美元的种子轮和A轮融资。
7) Matterport (10,000 美元) 类别:工具 - 3D 捕捉 - 3D 建模 美国公司 Matterport 于 10 月成立。
它是一家计算机视觉和3D扫描公司。
它的技术使人们能够更容易、更快速地创建各种实体。
只需一小时即可计算和扫描物体的 3D 模型,例如家庭内部的 3D 复制品。
2010年至2018年共获得1万美元种子轮C轮融资,其中高通资本领投1万美元C轮融资。
今年8月,它获得了一笔金额不详的风险投资。
8)Lumus(10,000美元)类别:硬件-备件-显示器 以色列Lumus公司成立于2001年,其主要技术之一是波导光学元件,这是一种将图像投影到特殊透明屏幕上的技术,可用于智能眼镜。
等等各种耳机。
在 CES 上,Lumus 展示了其新款 AR 眼镜 Maximus 的原型机,视野为 55 度。
今年6月,Lumus完成1万美元B轮融资,投资方为盛大、水晶光电。
今年12月获得1万美元融资,今年1月获得阿里巴巴1万美元C轮融资。
此前它曾于2016年获得10,000美元的B轮融资。
总计10,000美元。
9) Leap Motion (10,000美元) 类别:硬件-备件-输入 美国公司Leap Motion成立于2001年,专注于手部运动跟踪技术。
最初的产品针对计算机交互,后来转向虚拟现实领域。
今年1月,其完成了1万美元的B轮融资,此前曾获得1万美元的A轮融资。
有媒体报道称,该公司于今年6月开始进行C轮融资。
虽然和Leap Motion不太相似,但还有刚刚完成C轮融资的国内公司Noitom。
Noitom成立于今年12月,研究领域包括传感器、模态识别、运动科学等,此前已于年底获得超过2000万美元的B轮融资,A轮融资为1美元百万。
不过Noitom的产品基本集中在VR领域,暂时没有AR方面的动向。
10)8i(10000美元)类别:工具-3D捕捉-光场 8i成立于今年5月,来自新西兰首都惠灵顿。
通过光场技术(light field),8i使用特殊的环形摄像头捕捉物体在三维空间中的位置和图像。
就在几天前,它完成了1万美元的B轮融资。
本次投资的领投方为时代华纳,百度创投跟投。
今年10月获得1万美元A轮投资,同年获得1万美元种子轮投资。
(全息成像公司8i获得1.85亿融资,打造类似Snapchat的AR App,百度创投参与)8i宣布,本次融资的1万美元将用于开发公司新产品,其中包括一款新的智能手机全息程序——Holo。
根据 8i 的说法,Holo 是:“一款移动应用程序,允许用户将全息图像(例如名人、品牌、人物)添加到他们的现实世界环境中,并能够捕获视频和照片,通过社交渠道和消息应用程序与朋友分享”。
4. 特色AR初创公司 除了融资总额排名前十的AR初创公司外,还有许多特色AR公司值得介绍,例如现象级AR游戏《Pokemon Go》的开发商Niantic Labs,以及《星球大战》总监Lucas +与Magic Leap合作的ILMxLAB、Valve前员工创办的castAR+索尼/谷歌高管加盟、微软Holoportation前研究员创办的perceptiveIO、梦工厂动画投资建设的+ SPACES参与了宋城娱乐的投资,以及阿里巴巴领投了1万美元的Infinity AR,以及专门从事控制器和体感交互技术的中国公司Ximmerse以及开发3D传感芯片和技术的中国公司ORBBEC。
1) Niantic Labs(现象级 AR 游戏《Pokemon Go》的开发商)类别:应用软件 - 游戏 Niantic Labs 最初是 Google 内部建立的一个实验室,成立于 。
今年10月,它从谷歌分离出来,成为一家独立的游戏公司。
创始人约翰·汉克(John Hanke)是地图公司Keyhole的创始人。
2016年,Keyhole被谷歌收购。
今年9月,该公司与任天堂联合发布了游戏《Pokemon GO》,该游戏风靡全球,成为现象级AR游戏。
也让很多人第一次认识到AR技术的存在。
今年10月至2月,Niantic获得了任天堂和精灵宝可梦公司总计1万美元的A轮融资。
2)ILMxLAB(《星球大战》卢卡斯导演拥有+与Magic Leap合作)类别:应用软件-游戏《星球大战》导演乔治·卢卡斯于2016年6月成立了光影魔法工业(ILM)特效公司,他们再次创建了新的旧金山实验室ILMxLAB,团队成员来自ILM、天行者音效和卢卡斯影业的编剧团队,专注于VR/AR领域。
今年6月,Magic Leap宣布,该公司与卢卡斯影业和ILM(工业光魔)在旧金山联合建立实验室,为Magic Leap开发者和电影制作人提供混合现实技术体验。
新实验室将基于ILMxLAB。
双方共同发布了短片,展示了现实世界中熟悉的《星球大战》机器人R2-D2和C-3PO的虚拟形象。
3)castAR(由前Valve员工创立+索尼/谷歌高管加入)类别:硬件-头显;平台——分销平台;应用软件——游戏。
castAR 公司于今年 11 月通过 Kickstarter 筹集了 10,000 美元的资金。
它由两名 Valve 前员工 Jeri Ellsworth 和 Rick Johnson 创立。
它在 Kickstarter 上推出了castAR,这是一款 AR 和 VR 眼镜,可以将全息图投射到你的眼前。
3D成像,但这款产品还没有量产。
该公司目前位于硅谷,于 2016 年获得 10,000 美元 A 轮融资。
2019 年 10 月,castAR 宣布三位前索尼/谷歌高管加盟——Peter Dille 是索尼电脑负责营销和游戏网络的高级副总裁娱乐; Mel M. Heydari 是 Google 技术运营招聘负责人; Arnie Sen 是动视公司的硬件高级总监。
他们将协助开发castAR透明眼镜,该眼镜可在称为“逆反射”的反射片上显示图像。
4)perceptiveIO(由前微软Holoportation研究员创立)类别:硬件-组件-计算机视觉 6月,微软Surface Hub总监Jeff Han和一群在微软研究Holoportation、计算机视觉和机器学习项目的研究人员离开微软并成立创始公司perceptiveIO。
perceptiveIO并未透露他们正在研发的具体产品,但perceptiveIO系统将“实时感知世界并与之交互”,拥有“独特的硬件和软件”,试图改变用户与计算机交互的方式,并将计算机与计算机结合起来。
视觉和应用机器。
学习、屏幕技术、感知技术和人机交互。
5)SPACES(梦工厂动画投资+宋城演艺参与)类别:应用软件-企业应用 SPACES是梦工厂动画(梦工厂动画)1月份成立的一家VR和MR技术公司。
其研发领域包括电影、电视、电子游戏、视觉效果、主题公园和动画等。
总部位于洛杉矶。
SPACES今年1月完成1万美元融资,由中国宋城娱乐领投。
美国媒体巨头康卡斯特参与了本次融资,种子轮融资1万美元。
上述两家投资方已宣布投资1万美元建设首个采用VR技术的SPACES——宋城主题公园。
6)Infinity AR(阿里巴巴领投1万美元)类别:硬件-头显以色列Infinity AR成立于2007年,采用解决AR技术核心的SLAM算法。
通过其自主开发的SW引擎,Infinity AR可以使用2D双摄像头IMU重建3D环境并投影增强现实图像。
公司于2018年获得1万美元A轮融资,2017年获得1万美元B轮融资,2018年11月获得阿里巴巴领投的1万美元C轮融资。
(其中阿里巴巴投资1万美元)7)Ximmerse(专注于手柄和体感交互技术的中国公司)类别:硬件-组件-输入 Ximmerse公司,成立于中国深圳,推出了用于移动VR空间定位的光学解决方案是通过耳机上的摄像头和光球定位来实现定位手柄上的点,还配备了惯性动作捕捉设备。
现有产品包括无线摇杆控制器X-Cobra、动作捕捉/立体视觉集成设备X-Hawk等。
据悉,英特尔的Alloy MR头盔参考原型采用了Ximmerse手柄。
该公司年初获得1万元融资,并于4月获得高通A轮投资,金额未公开。
8)ORBBEC(一家研发3D传感芯片和技术的中国公司)类别:硬件-组件-3D相机深圳ORBBEC成立于2019年9月,ORBBEC的3D传感器感知和自然人机交互团队入选深圳“孔雀” Team”以其先进的技术并获得资金支持。
公司商业化并量产3D计算芯片和3D传感器,可实现体感电视、在线3D试衣、3D监控视频、图像搜索等功能。
除了运动传感应用和3D相机之外,欧倍德中光还有意进军机器人领域。
视觉、汽车自动驾驶、工业医疗应用于智能客厅、AR/VR、智能安防、辅助驾驶等不同领域。
结论:消费级AR眼镜还很遥远。
除了文中提到的十大融资公司和一些特色初创公司之外,表中的 95 家公司还包括许多其他 AR 行业的领导者。
总的来说,这张Q4 AR产业链概览图还是比较全面的。
它可以帮助我们快速了解AR行业的发展现状,也可以帮助AR企业了解合作的伙伴和竞争对手。
纵观整个产业链,我们可以看到AR行业仍集中在早期研发投入阶段,主要指光场技术、3D扫描、3D建模技术。
从Magic Leap、Lytro等公司来看,虽然融资金额超过1亿甚至超过10亿美元,但这些公司至今仍未能交出满意的答卷。
它们一直在小型化、实惠的价格和高性能这三个参数之间的平衡纠结。
然而,在当前所谓的“资本寒冬”下,全息技术公司8i和光场相机公司Lytro在同一周分别获得1万美元和1万美元的融资,可见市场对AR相关技术的看好。
但另一方面,这两家公司融资后的产品方向分别是全息娱乐应用Holo和影视级光场相机。
流行的Pokemon Go游戏也是基于手机开发的应用程序,仍然比现在更重、更昂贵。
AR眼镜价格昂贵,而手机更像是AR的下一个爆炸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