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赋能

智能音箱拆解回顾!雷军的小米AI音箱称霸叮咚二代-出门问问的绝世双雄(下二)

时间:2024-05-22 17:20:04 科技赋能

小米AI音箱、叮咚二代、织女音箱拆解1.雷军的小米AI音箱外观为白色,然后搭配简单小米空气净化器的外观设计,这是小米音箱给人的第一印象。

既然你的声音这么好听,那就从你开始吧!拆解“小爱同学”需要从底部开始,撕掉底部的橡胶垫并拆下4颗螺丝,即可打开底座。

你看到的下一个黑色物体是反射锥体的背面,其下方应该是发声单元,这使得声音扩散得更加均匀。

这个时候不用急着去找出下面的发声单元,我们先来看看小爱同学的“身体”。

稍微用力就能拉出白色的外壳,机身的面纱也被缓缓揭开。

好了,把外壳去掉就可以看到黑色的本体了。

这是小艾的身体。

机身从上到下由麦克风阵列板(同样被白色外壳包裹)、正面主板、主板后面的音腔、发声单元和反射锥组成。

机身侧面有两个无源辐射器,只有振膜而没有发声单元,以增强扬声器的低音效果。

接下来,我们先拆掉底部的反射锥,展示它的正面。

是的,这就是它的本来面目。

然后将发音单元的纸膜暴露出来。

然后我们先放下发声单元,走到扬声器顶部,拆下顶部四周的四颗螺丝,首先看了一下顶部的麦克风阵列。

是的,麦克风阵列就在这个黑色外壳下面。

拆下周围的螺丝即可取下黑色外壳。

接下来映入眼帘的是白色导光板,它是用来均匀分布下方LED灯珠的光线的。

拆下导光板,就可以看到小米音箱麦克风阵列板的原貌了。

麦克风阵列板采用声智科技的6麦克风阵列解决方案,配备了6个MEMS(微机电系统)麦克风,也就是图中的金属元件,均匀分布在电路板周围。

阵列板外围均匀分布着12颗LED灯珠。

此外,阵列板上还有两颗型号为CY8C和S的芯片,疑似是触摸控制器和光控控制器。

接下来是小米音箱的主板。

其上有一个很大的屏蔽罩,可以屏蔽主控芯片免受外部信号的干扰。

在主板上,掀开防护罩可以看到,小米音箱采用了Amlogic半导体的A语音处理芯片。

该芯片采用4核64位ARM Cortex-A53架构,支持8通道I2S和S/PDIF输入输出接口。

屏蔽盖内还有两颗南亚NT5CC64M16GP-DI存储芯片。

每个芯片为MB,总计为MB。

功放方面,小米音箱采用了德州仪器TASL D类音频放大器和MXIC的MX30LF2G18AC闪存,容量为56MB,相当于小米音箱的硬盘。

此外,小米音箱还采用了博通的WiFi蓝牙芯片,电源部分采用了RICOH理光的RN5TJ电源管理芯片。

看完小米音箱的主板,只剩下它的扬声器和音腔了。

小米音箱采用了2.25英寸全频扬声器和两个32平方厘米的无源散热器。

我以为小米会为这么高的身材使用更多的发音单元,但结果却让位于音室。

总体来说,小米音箱的拆解还是比较容易的。

机身结构设计比较简单,零件比较少,做工略显粗糙。

整个机身的大部分都被扬声器所取代,只剩下一个发声单元。

难怪音量开大的时候感觉震动很明显。

但想想人民币的价格,一切都是为了成本!上图全图~ 2.叮咚二代,叮咚音箱的后继产品。

与叮咚音箱A1相比,叮咚2代瘦身数倍,变得更加敏捷。

顶部采用类似Google Home智能音箱的倾斜设计。

它还配备了LED屏幕,提供更好的人机语音交互。

我也从底部拆下来,剥掉底部的黑色胶垫,取出4颗螺丝,但底壳却拆不下来。

经过一番尝试,并用力拖动机身外壳,即可将织物外壳与机身分离。

仔细一看,原来底部有两块圆柱形磁铁,用来固定底座。

就是这样。

这就是分手后的样子。

乍一看,它的机身与 Google Home 有点相似。

顶部的设计不像竖琴,也可以说是一座拱桥,支撑着顶部的LED屏幕。

看了一周叮咚2的机身,不得不说,小小的机身设计还是比较复杂的。

正面有一个全频发声单元,左右两侧有两个无源散热器,背面主板隐藏在后盖下方。

整个机身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部分,顶部的LED面板、中间的麦克风阵列板、底部的发声单元,而主板则位于发声单元的背面。

从底部看,叮咚2的底座被拆掉了。

底部的灰色海绵包裹着铁块,起到配重的作用,减少机身振动。

铁块两侧有两个圆形磁铁,通过吸附的方式固定底座。

移除底部的这些物体后,跳到顶部并移除其周围的一圈螺丝。

您可以拆掉顶部的 LED 面板,麦克风阵列板位于下方。

然而,当我的手不小心颤抖时,一颗螺丝滑了出来。

结果,您可以在LED屏幕的背面看到金属光泽。

那是你的杰作。

下面看不到顶部的 LED 电路板。

剩下的部分是机身的最终部分,包括两块核心电路板和功放单元。

我们先看一下麦克风阵列板。

乍一看,面板看起来非常精致。

与叮咚A1一样,叮咚2采用7+1麦克风阵列,即7个麦克风均匀分布在电路板周围,1个麦克风位于中间。

不过,与上一代产品不同的是,这一代还采用了 MEMS 麦克风,其上附有一层白色“外套”,用于减震和隔离。

该阵列板还配备了2颗Conexant CX0-11Z音频ADC芯片,用于处理8个麦克风的音频信号。

然后,拆掉机身背面的塑料外壳,就可以看到主板上覆盖着一块黑色的铁片。

拆掉铁片后,就可以看到主板的真面目了。

至于主板上的芯片,主板依然采用了全志科技的R16主控芯片,并且在主控芯片上还加入了散热片。

其他芯片略有升级或更换。

例如叮咚2采用了德州仪器TAS数字功放芯片、科胜讯的CX0-11Z音频ADC芯片、SK海力士的4G内存芯片。

此外,还有正基科技的APWiFi蓝牙二合一芯片、AXP电源系统管理芯片、Lattice的LCMX02可编程逻辑器件等。

接下来是发音单元。

叮咚2采用2.25英寸全频扬声器,功率8W。

这是音箱拆解后的样子,里面是音腔。

总体来看,叮咚2代硬件总体沿袭了上一代的思路,进行迭代升级,但在设计结构上存在较大差异。

结构比上一代精简很多,工艺也更加精致。

硬件接口全部用胶带密封严实。

拍一张全家福! 3、威孚音箱是三款智能音箱中体积最大的音箱。

这庞大的身躯下到底隐藏着什么?取下底部。

音箱底部的橡胶垫被一层双面胶带紧紧粘住。

撕掉橡胶垫后,底座的真实面貌就显露出来了。

拧下 3 颗螺丝即可拆下底壳。

还可以看到绿色电源板。

还有上面的黑色物体是什么?经过一番努力,我终于把它拿出来了。

原来是一块用作配重的铁块。

至于底部的高音单元,可以减少机身的震动。

难怪雯雯音箱这么重。

接下来,您需要从底部用力拉出布质外壳。

而把整个外壳取下后,就能看到雯雯音箱的真实面貌。

可以看到QQ音箱的结构也更加复杂,使用了更多的功放元件。

音箱本体从上到下可以分为四个部分:顶部是麦克风阵列板,中间是低频扬声器和两个无源辐射器,然后一个反射锥将低频和高频分开扬声器,底部是高音扬声器。

首先将其从顶部拆下,拆下周围的4颗螺丝,撬出顶部部分。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音箱的黑色主板。

这么大的音箱,闻超的主板比其他两家要小很多。

主控芯片方面,采用联发科MT芯片,遵循提问者的经验。

撬开屏蔽盖,里面有两颗芯片,分别是联发科MTGA手机电源管理芯片和美光的4GB内存芯片。

在屏蔽罩之外,扬声器采用了科胜讯的CX1远场拾音前端处理芯片,该芯片应用于科胜讯的双麦克风解决方案中。

有趣的是,Wenvoi音箱还采用了Realtek的音频转换芯片ALC,实现无失真的内容保护。

此外,还搭载联发科MTWiFi、蓝牙、RF等五合一芯片。

然后拆下来,拆掉顶部的黑色外壳,就可以看到扬声器的齿轮结构和绿色的麦克风阵列板。

看到这个齿轮结构,我不禁想到Amazon Echo也有同样的结构。

拆掉这些和导光板,就可以看到QQ音箱的麦克风阵列板了。

它采用Conexant的双麦克风阵列,两端放置两个MEMS麦克风。

此外,电路板上还配备了36颗LED灯珠。

剩下的就是询问扬声器的发声单元了。

下面是一个1英寸的高音扬声器,中间是一个反射锥体,可以均匀地扩散声音。

顶部是最大的音腔和低音单元。

雯雯音箱配备了3英寸低音扬声器。

当你拿出音箱时,你会发现它很重,而且功率高达50W。

另外,机身两侧还有两个无源辐射器,通过共振增强低音效果。

QQ的音腔也更大,机身的结构设计进一步加大了音腔。

难怪它这么重,需要配重来进一步增强稳定性,而且声音体验起来也更厚重。

总体来说,Weaver音箱的设计更加复杂,工艺也更加细致。

硬件方面,Wevo音箱更加注重音质,配备了更大、功率更高的低音和高音单元以及相应的处理芯片。

当然,这也是基于较高的成本价。

难怪你会问售价。

2、从硬件角度看三款音箱产品的定位。

拆解小米AI音箱、叮咚2代、Wevoi音箱后,我们可以看到,各家公司的定位、硬件配置、工艺都有很大差异。

首先,在谈论每一款音箱的硬件和工艺之前,首先要考虑每一款产品的价格和定位。

小米音箱以千元价位进入市场,定位为高性价比、大众化、低门槛的产品。

小米联合创始人王川也表示,小米不会做亏本的生意。

这意味着人民币的价格必然会对成本有很强的控制力,忽略某些设计、工艺和硬件配置。

叮咚二代的价格在三款音箱中处于中间位置,定位更多是大城市白领、金领中的年轻人(25??-35岁)。

相比之下,这一代产品的体积有所缩小,更加注重产品结构和设计。

硬件的打磨也变得更加成熟,硬件也根据现有的经验进行了一定的迭代升级。

再加上机身的斜顶设计和LED屏辅助语音交互,这些都让叮咚2更加年轻、时尚、差异化。

Wewen音箱售价1000元,性价比较高,定位于比较注重音质和体验的人群。

作为一家初创公司,出门问问需要研发投入、渠道、供应链投入等,无法打起价格战。

通过工艺设计提供更大的音腔,通过更大功率、高质量的不同发声单元以及相关专用芯片的组合提供更好的音质。

当然,这也意味着更高的材料成本。

与亚马逊 Echo 经典型号相比。

Google Home的售价为99美元(约合人民币)。

国产扬声器产品整体价格较低,更多考虑产品的普及和实施。

3、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快速跟进。

如果说亚马逊 Echo、Google Home、叮咚音箱 A1 算是第一代智能音箱产品,那么如今的小米音箱、叮咚二代、Wevovo 音箱则可以算是前三款音箱的“后裔”。

一方面,新一代音箱借鉴了上一代音箱的设计和结构并快速跟进;另一方面,他们在产品层面也更加成熟,并做出了更多的成本考虑。

1.学习上一代的思想。

从小米音箱、叮咚2代、织女音箱的拆解中,你可以感受到它们处处都有上一代音箱的“痕迹”,要么是模仿,要么是借鉴。

(三块智能音箱麦克风阵列板) 在麦克风阵列方面,Amazon Echo 和 Google Home 代表了两种不同的远场拾音思路。

前者采用6+1环形麦克风阵列。

通过使用更多的麦克风和特定的阵列结构,波束的空间分化更强,保证声源定位和拾音效果。

后者采用2麦克风线性阵列,较少依赖麦克风数量和阵列排列结构,更多依赖语音增强算法来实现良好的拾音效果。

新一代产品延续了以上两种思路。

虽然小米音箱采用了方形ID设计,但仍然可以归类为6麦环形阵列。

叮咚二代延续了叮咚A1中的7+1麦克风阵列,均属于亚马逊Echo的环形阵列。

Weaver 扬声器的麦克风阵列与 Google Home 类似。

它采用科胜讯的双麦克风线阵结构,通过深度学习算法+波束形成增强拾音能力。

(三款智能音箱的发音单元部分)从音箱的机身设计来看,您认为叮咚2与Google Home的机身设计有直接关联吗?它们都采用了全频发声单元以及左右两个无源辐射器的机身设计,在保证一定音质的同时,大大节省了空间。

这个设计结构也略显巧妙和复杂。

(图为Google Home音箱本体结构)闻闻音箱本体的整体设计思路很像亚马逊Echo,配备了高音单元、低音单元、反射锥体。

它的设计结构也有层层嵌套的感觉。

有趣的是,音箱顶部的音量控制也采用了类似 Amazon Echo 的齿轮结构,提供音量的滑动控制。

至于发声单元,采用全频扬声器或高低音扬声器组合已成为一种选择。

例如,小米音箱和叮咚二代均采用全频音箱+无源辐射放大器的配置,而侨文音箱则采用高音和低音音箱的组合,这些都来自亚马逊Echo和Google Home。

2、成本考量和差异化首先,小米音箱、叮咚二代和Wevoi音箱,这新一代产品在打造差异化的同时,也更加注重成本考量。

小米音箱这个价位注定无法提供像亚马逊Echo那样的全套德州仪器芯片、精湛的工艺以及高低频发声单元配置。

它将更加注重控制材料成本,通过相对简单的工艺设计和适中成本的硬件配置来实现低价进入。

(三款智能音箱主板展示)叮咚2在芯片层面延续了叮咚A1的思路,较上一代略有升级。

不过主控芯片依然选择全志科技的R16平台。

但它摆脱了叮咚A1臃肿的机身设计,硬件组合更小,做工更细致,硬件打磨更成熟。

此外,叮咚2还增加了LED屏幕,通过图像显示和语音命令提供更好的交互体验。

在麦克风阵列方面,叮咚2也放弃了上一代的ECM麦克风,采用了MEMS麦克风,这也降低了麦克风阵列的复杂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