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总结:中国占全球智能硬件零售市场份额高达32%。
新年伊始,一年一度的消费电子CES如期举行,迎来了诸多精彩活动。
新品直接吸引了泛创新智能硬件行业的关注。
AVC持续关注智能硬件行业。
CES结束后不久,系统回顾了过去一年的行业市场形势,展望了明年的发展。
本文智能硬件全渠道推广的总数据包括智能穿戴、智能家居、智能健康三大类。
其中,智能家居数据仅包括智能家居外设(智能音箱、智能插座、智能摄像头、智能照明)和智能OTT盒子,不包括智能家电(如智能电视、智能空调等)。
1。
2017年中国智能硬件销量为4000万台,占全球市场的32%。
岁末年初,全球智能硬件取得长足发展。
AVC智能硬件全渠道促销数据显示,全年全球智能硬件零售量为1.3亿台,季度零售量呈现稳定增长趋势。
从品类结构来看,全球智能硬件市场占比最大的品类是智能穿戴,占零售额的59%。
排名第二的是智能家居,占比31%。
智慧健康品类占比最低,仅为10%。
中国智能硬件年零售量达4000万台,占全球份额32%。
与占全球零售额不足四分之一的彩电等品类相比,中国在智能硬件市场更为活跃。
AVC分析认为,小米等厂商推出的低价手环产品热销,降低了消费者购买的心理门槛,直接拉升了中国智能硬件的零售额。
从季度来看,中国大陆智能硬件零售规模总体稳定,Q4销量达到1万台,较Q1增长8%。
从品类占比来看,智能穿戴产品占比56%,略低于全球(59%)3个百分点;智能家居产品占比39%,高出全球(31%)8个百分点;智慧健康占比仅为5%,比全球水平(10%)低5个百分点。
中国智能家居的比例高于全球,这得益于近年来智能OTT盒子在国内的普及。
仅智能OTT盒子国内零售量就超过1万台,占中国智能硬件零售总额的29%。
从以上数据不难看出,无论是全球还是中国,智能穿戴设备都占据了智能硬件市场的最大份额。
AVC分析认为,智能穿戴设备的全球销量主要得益于产品“秀”、生态成熟、巨头引领三大因素。
该产品可以“展示”智能可穿戴设备,这些设备大多随处佩戴,尤其是手环和手表,在社交场合很容易被发现。
而智能穿戴本身作为一个全新的事物,在品类推广的前期就具有“秀”的价值。
生态成熟的智能穿戴设备大多与智能手机结合使用。
智能手机在全球的普及,为智能硬件设备的快速增长奠定了硬件环境基础。
智能手机的快速发展使得各种传感器、芯片等零部件实现了批量生产,从而降低了成本,从而降低了智能穿戴行业的进入门槛,保证了零部件的稳定供应。
巨头带领苹果发布智能手表,提高了用户对该品类的关注度和接受度,带动了一大批新进入者加入市场竞争。
小米百元以下智能手环的推出,将厂商和消费者的期望和购买门槛降到了前所未有的低点,极大地拉动了手环产品的零售额。
以上三大因素共同推动智能穿戴零售额占比占据各品类主导地位。
2、中国智能穿戴设备零售量为1万台,占全球市场的30.6%。
进一步分析智能穿戴品类,奥维云网智能硬件全渠道推广总数据显示,智能穿戴设备全球年零售量为1万台。
季度数据显示,全球智能可穿戴市场稳步增长。
2018年,中国智能穿戴市场零售量达到1万台,占全球市场的30.6%。
从季度来看,规模增长趋势喜人。
从品牌结构来看,2017年中国智能穿戴品牌TOP5为小米、苹果、乐信、爱维。
TOP5品牌合计占比为61%。
其中,小米品牌份额最大,占比40%。
从品类构成来看,今年中国智能穿戴零售额以腕带产品为主。
其中,智能手环占比58%,手表占比40%,两者合计占比98%。
3、中国智能家居零售量为1万台,占全球市场的40%。
全球智能家居市场年零售量为1万台。
从季度来看,第四季度增长明显,单季度零售量突破1000万台。
2018年中国智能家居市场零售量总计1万台,占全球市场的40%。
从季度来看,全年整体发展平稳,三季度小幅下滑,四季度明显反弹。
从品牌结构来看,2019年中国智能家居市场TOP5品牌为:小米、天猫、英菲克、天民、迪美特,TOP5占比高达66%。
小米和阿里巴巴是仅有的两个占比远超10%的品牌,远远落后于其他品牌。
进一步分析发现,小米在智能OTT盒子、插座等多个领域表现可圈可点。
从品类结构来看,智能OTT盒子占比高达74%。
排名第二的品类是智能摄像头,占比11%,而智能音箱、智能插座等品类合计占比仅为15%。
4、中国智慧健康零售量1万台,占全球市场16%。
2017年全球智能健康市场零售量为1万台。
从季度来看,规模增长趋势明显。
第四季度零售量达到1万台。
较Q1(湾部)增长近20%。
放眼中国市场,智能健康市场年零售量为1万台。
从季度来看,增速呈上升趋势。
从产品结构来看,2018年中国智慧健康市场零售额排名前五的品牌为:好情、小米、有品、乐信、云康宝,前五名零售额占比高达83%。
从品类结构来看,健康类产品占比高达95%。
可见,智慧健康产业仍处于起步阶段。
回顾今年全球及中国智能硬件市场,尽管资本市场寒冬,但不乏2015年快速增长的体重秤等品类,也不乏智能插座等品类。
规模缩小了。
在全球经济复苏乏力、中国经济增速放缓的环境下,智能硬件整体规模保持增长。
这确实是人类值得珍惜的礼物,是时代演变的礼物。
年度趋势展望:智能硬件行业发展的突破点在于经典单品的打造。
奥维云网分析师认为,基于多终端数据提供增值服务不会成为智能硬件行业价值创造的主流模式。
2020年智能硬件行业可能会实现重大突破,这是一个经典项目。
一、智能硬件整体发展环境日趋完善。
从行业环境来看,虽然中国经济增速将进一步放缓,但智能硬件行业不乏利好因素。
即使排除经济下行因素,再看其他因素,智能硬件行业甚至可以说是“因祸得福”。
2。
难以提供基于多终端数据的增值服务。
奥维云网认为,2018年,智能硬件产业发展的基础要素取得了长足进步,但难以实现多智能硬件协同互联。
。
奥维云网将智能硬件产业发展的基本要素分为设备互联平台、信号传输网络、大数据计算、硬件产业链和应用开发五大要素。
上述五个方面大多需要跨行业、跨企业的协作,缺乏国际化的顶层设计。
不难预测,这种情况在2020年很难有质的改变。
3。
硬件产品体验亟待提升。
从用户角度来看,企业在硬件产品体验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第一,需求强度。
需求强度是指产品通过解决用户痛点为用户创造的价值。
目前尚无满足用户刚性、高频需求的经典单品。
其次,从用户学习成本来看,同一品类不同厂家的单品使用存在很多差异。
第三,在产品体验上,有不少企业通过相对粗糙的单品兜售基于单品提供服务的理念;企业花费了大量的资源和精力围绕产品的购买体验进行研究,而对于产品的使用体验,投入和经验的积累还不够。
最后,口碑传播开来。
从2015年的市场来看,不仅有大量企业进入插座等比较难实现口碑传播的入门品类,而且还有大量企业推出了容易实现的产品。
实现质量不可靠、用户评价和用户体验差的口碑传播。
以至于损害了整个品类在用户端的印象。
4、相比工业侧各要素的发展,2018年工业侧最有可能取得重大突破的是与用户体验直接相关的智能产品的打造。
AVC认为,智能硬件单品发展将经历单品培育期、单品成熟期、多产品互联期三个阶段。
但目前智能硬件的发展仍处于单一产品培育期。
单品培育期(年):单品培育期,智能硬件单品涌现,将经受市场选择的严峻考验。
经过市场洗礼,将会出现大量被市场普遍接受并融入人类社会生活的新型智能硬件。
人们逐渐习惯使用这些物品。
单品成熟期(年):在单品成熟期,在单品培育期不断涌现的新经典硬件中,部分产品将开始形成硬件+服务的成熟生态系统,实现硬件+服务的双赢。
企业和用户。
多产品互联网时期(多年后):多产品互联网时期,批量出现的单一产品+服务的成熟生态系统相互融合,形成“万物互联”的雏形;人类开始享受基于物联网和云计算的多产品互联网。
Category通过机器学习为人类提供各种智能协作服务。
在单品培育期,奥维云网分析,行业将主要解决单品体验提升、互联标准规范、大数据服务三个问题。
具体来说,到2020年,奥维云网认为智能硬件行业迫切需要打造一批被市场广泛认可的经典产品,以卓越的用户体验改变用户对智能硬件产品的认知。
5。
打造经典单品,需要关注三大趋势。
AVC认为,打造经典单品,应关注以下三个趋势: 打造经典单品,重点应放在硬件本身。
非大数据服务。
从2015年的市场情况来看,市场上不少初创公司以插座品类进入智能硬件行业,希望占领入口并提供大数据服务。
2015年下半年资本市场遭遇寒冬,大量初创企业出现经营困难。
一方面,他们单一的产品体验未能给用户带来颠覆性的良好体验;另一方面,他们没有价格优势,很难获得足够的市场份额。
如果硬件销售规模不大,大数据服务就无从谈起。
因此,AVC认为,创业公司经典单品的打造应该回归到硬件本身的产品体验。
只有硬件本身拥有良好的体验,才能在当前巨头林立的智能硬件行业中脱颖而出。
打造经典单品,需要以开放的心态加强与行业各方的合作。
企业在打造经典单品时,应加强与现有硬件平台的协同。
一方面,有很多平台可以为企业提供从产业链到融资再到销售的创业服务,智能硬件创业团队或能从中受益;另一方面,要与平台方从产品设计到使用场景等诸多方面进行沟通,比如是否可以同时与多个平台合作,获取最多的资源,深入了解贵公司所属细分行业相关技术和标准的制定。
打造经典单品,要充分考虑配套的产业链资源。
AVC分析认为,2018年的经典单品将采用已经量产上市的成熟芯片和传感器。
经得起市场考验的经典产品需要可靠的性能和精致的产品定位。
目前,手环、摄像头等成熟品类在上游芯片、处理器和配套终端上都有可靠的积累。
从国家层面来看,智能穿戴产品的各项标准可能会在年内成熟。
AVC分析认为,2019年智能穿戴领域出现经典单品是大概率事件。
相反,对于明年的产业热点,如VR、AR、无人驾驶汽车、机器人等,由于对上游配件和技术要求较高,需要市场的检验,不可否认,它们将会受到市场的考验。
2020年很流行,但这些品类在各个级别仍然很难获得。
用户普遍认为,过热可能是不可避免的。
AVC分析认为,上述类别的初创公司将在今年迎来破产潮。
6、企业对2019年智能硬件发展预测:成果本地化能力强的企业更容易脱颖而出。
纵观全球智能硬件的发展,AVC认为,每个国家在智能硬件的发展上都有自己的核心能力。
美国的核心能力是技术创新,德国的核心能力是专注和严谨,中国的成果本土化能力很强。
这些成果不仅包括新芯片、新传感器等技术成果,还包括众筹、即时聊天、社交网站等解决方案成果。
当今中国,各行各业有很多企业取得了成功的成果本土化。
比如在BAT,不难看到当年Google、EBay、ICQ的影子。
这种核心能力的形成是各国历史、政治、文化甚至地理等多种因素长期相互作用的结果。
基于此,奥维云网认为,2019年,我们要主动适应我国历史、政治、文化等显性和隐性因素的共同作用,保持对全球领先技术和商业模式的敏锐洞察,抢占市场先机。
实现本地化的机会。
企业有更好的发展机会。
产品:规模将小幅下降3%。
大万部奥维云网(AVC)认为,在全球经济复苏乏力、中国经济增速持续放缓的背景下,2020年中国智能硬件市场规模将小幅下降3%,达万部。
从产品细分来看,奥维云网预计各品类全年零售额如下: 智能健康设备每年将增长10.5%,主要受益于中国社会对健康的持续关注以及智能终端需求的不断增加在专业医疗领域。
由消费级智能终端驱动。
智能OTT盒子数量将下降4.2%至1万台。
这是因为中国的盒子市场已经进入调控期,盒子对于消费者的使用价值下降,成本上升。
智能家居周边设备零售量将下降4%至1万台。
此类产品将在未来几年提高产品性能和可靠性。
零售额下降最明显的可能是插座产品。
不排除带有智能电量监测等新功能的插座产品将冲击经典单品的地位。
在智能家居外设品类中,智能音箱产品增长趋势明显。
智能穿戴设备规模预计下降3.1%至1万台。
2020年,智能手环零售量将大幅下降,降幅可能高达80万台。
减少的品牌将主要集中在国产品牌。
同期,FITBIT等国际智能穿戴巨头或将在中国市场崛起,腕带产品均价上涨的可能性很大。
在创新智能硬件方面,奥维云网预计:VR眼镜、头盔全年零售量将达到70万台,抵消智能手环零售量下滑的影响,使得智能穿戴品类零售总额摆脱收费。
悬崖般的下降。
AR产品目前还处于概念阶段,预计国内不会出现零售规模达到5万台的单品。
智能汽车方面,具备自动驾驶技术的汽车比例持续上升已成定局;无人驾驶汽车在今年之前将很难商业化。
受益于智能汽车概念的炒作,今年智能汽车终端市场可能会出现一个新的品类。
2019年智能平衡车将迎来分水岭,而起到决定性作用的是国家主管部门对该品类的定位和管理以及相关标准的出台。
智能机器人将出现在深圳、北京等城市的高端酒店和机场。
具有智能语音识别和响应功能的入门级家庭机器人产品有望以玩具级的价格进入寻常百姓家。
年已经开始了。
VR、无人机、机器人等创新智能硬件蓬勃发展,犹如燎原之势。
不过,要真正形成燎原之势,火花之下,需要一批有可靠经验的经典单品。
”“干货”就是工资,即: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而“干货”就是薪水。
工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