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历了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的快速成长期后,什么将成为消费电子行业新的增长点?记者走访汇聚国内外数千家厂商的环球资源移动电子展发现,消费电子行业目前对新热点褒贬不一。
尽管新的增长点尚不明朗,但已有一批从业者押注可穿戴设备。
“对于从业者来说,行业正在进入一个相对混乱的时期。
”恒地数字科技公司数字事业部总经理郑简感叹,在经历了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的快速增长之后,行业却看不到未来。
接下来的热门话题是“像可穿戴设备,也像大屏智能手机……”不少从业者正在用实际行动押注可穿戴设备。
记者在展会上看到至少有数十家厂商推出了包括智能手表、手环在内的可穿戴产品。
这些制造商主要可以分为两类。
一种是企业家寻找新的硬件机会,另一种是企业家寻找新产品。
消费电子制造商的潜在方向。
行业咨询机构对此领域给予了积极评价,该领域今年提出,今年以来已有大量国内厂商涉足。
第三方研究机构发布的报告称,中国可穿戴智能手表的需求量每年将达到1万块;而环球资源预测,2018年全球可穿戴设备市场规模预计将达到80亿美元。
从业者却没有那么乐观。
记者注意到,大多数从业者对该领域的未来感到不安。
郑坚所在的恒地数码科技公司两年前开始涉足智能手表:“很多进入这个领域的从业者的心态是,如果它成为下一个消费热点,他们就不会落后于对手,但这个“这类入场通常非常谨慎。
”记者对比了展会上各厂商的产品发现,目前可穿戴产品普遍提供报时、通话、计步、血压、心率检测等功能。
“集群多,突破少”,产品同质化。
现象严重,缺乏“杀手级”应用;同时,制造商通常无法整合产业链和服务链,基本不参与为消费者提供基于数据的健康服务。
“现有可穿戴产品的设计思维仍然是基于向消费者推广技术,而不是来自消费者本身的需求。
这很容易让产品陷入‘叫好不叫座’的尴尬境地。
”在ARM中国移动市场经理王俊超看来,每个消费者所需的功能都不同,因此如何设计一款产品同时满足不同的需求是最大的挑战。
迫切需要建立生产与需求之间有效的沟通渠道。
有业内人士认为,不仅是产品设计,产品所能提供的服务也是推动可穿戴设备普及的重要力量。
“服务的建设将来自于云平台。
”深圳市易控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马攀介绍,完整的生态系统由“云服务平台+各类可穿戴设备+用户”构成。
通过设备自主学习和智能算法优化,在通用数据平台上构建差异化服务“网络”。
王俊超认为,可穿戴产品目前正处于百花齐放的阶段,厂商应该根据自己的产品完善自己的云服务平台。
未来可能会出现一两家足够强大的数据平台公司,整合各种云服务平台资源,构建完整的服务内容资源池,支撑各种硬件任务。
“只有这样,可穿戴产品才会脱颖而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