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赋能

展望2016!冰与火的世界,智能穿戴设备将何去何从?

时间:2024-05-22 15:58:06 科技赋能

是智能可穿戴设备爆发的一年。

一方面,以智能手环、智能手表、智能眼镜、智能鞋、智能戒指、虚拟现实等为代表的产品品类极大丰富。

另一方面,行业内企业携手并进。

行业内有华为、小米、乐视、苹果、三星、戴尔、腾讯等科技公司,也有GUCCI、李宁、杜比等传统公司。

其中,音乐人Will.i.am与GUCCI联名推出智能手表,李宁与小米联名推出智能跑鞋,进一步推动跨界融合发展。

11月23日消息,红豆股份募资19.6亿,开展智能穿戴产品研发,包括LED指示信息/图案系列智能服装研发、声光电研发等。

传感器系列、智能定位系列以及全方位智能监控功能的智能服装。

以及聚合物纤维、石墨烯基纤维等新材料的研发。

11月25日消息,立讯精密计划增加销售额46亿元,以加大对3C和智能穿戴设备的投入。

华夏银行也针对这种情况推出了手表银行,绑定设备可以提供更便捷的服务。

智能穿戴已成为众多企业争相抢占的新趋势。

事实上,表面的兴奋并不能掩盖智能穿戴领域背后的冰与火。

11月初,美国时尚穿戴品牌Misfit被Fossil集团以2.6亿美元收购。

曾经跻身前三的智能穿戴制造商Jawbone宣布将关闭纽约办事处,并裁员60名员工,占其员工总数的15%。

消费端也出现降温现象。

以目前最流行的手环为例,笔者对多位外设智能手环的用户进行了调查。

从早期采用到放弃,用了半年多的时间。

仔细追问原因,很多用户都有一个共同的感受,那就是功能单一。

它仅显示步数、心率和睡眠时间。

这些基础数据的监测功能过于单调,用久了就失去了新鲜感和趣味性。

甚至有些手机也可以实现计数。

阶跃函数。

消费者期望更酷或更有价值的东西,而智能可穿戴设备无法满足这一要求。

问题是,未来智能穿戴设备的发展趋势是什么?   行业正在快速发展,但如果没有持续创新,就不会走得太远。

据集邦咨询旗下拓普产业研究院预估:可穿戴设备每年整体出货量为1万台,预计每年将突破1.1亿台。

由于基数较低,年增长仍能达到64%。

智能穿戴产品属于耐用消费品。

消费者购买产品后,其使用价值逐渐显现。

如果缺乏后续创新,单纯依靠产品的价格、外观、营销来吸引消费者是走不远的。

价格战将进一步加剧,行业门槛将提高。

从智能可穿戴基础技术的普及来看,行业门槛越来越低。

但随着行业企业数量的增加,市场竞争将进一步加剧,价格战势必进一步上演。

一方面促进了产品的大众化,另一方面也提高了行业的进入门槛。

产品细分化、多元化,满足多场景消费。

目前智能穿戴产品仍处于产品普及期。

产品大众化特征明显,同质化严重,导致相当一部分企业依靠价格战来获取消费者、占领市场。

未来,智能穿戴将根据不同年龄段、不同消费场景进行细分,衍生出智能医疗、儿童产品、老年产品、运动伴侣等细分领域产品。

另外,从手环独特的外观来看,将会出现多种多样的可穿戴产品。

可以预见,智能眼镜、智能头盔、智能头带、智能手表、智能腕带、智能戒指、智能鞋袜、智能服装、智能书包将全面进入消费者生活。

  卖产品、管理用户、构建生态三步走:“产品只是入口,用户是商业模式”。

放在智能穿戴领域更合适。

消费者购买有形产品,但消费无形服务。

如何让服务给消费者带来更多的价值和兴趣,是企业经营者需要思考的问题。

只有不断与用户连接、互动,利用数据沉淀和用户沉淀,才能构建以用户为中心的产品生态链。

新材料的突破对服装企业来说是利好。

在春夏纽约时装周上,英特尔与建筑运动服设计师 Chromat 联手推出了两款“响应式服装”。

这两款智能衣服可以利用传感器采集到的心跳、体温等人体生理信号,通过衣服中集成的形状记忆合金使衣服变形,大大提高了穿着者的便利性。

智能服装的突破取决于两个方面:柔性传感技术和智能服装材料。

目前,国内一些企业已在柔性传感材料、记忆织物材料、相变织物材料等领域取得突破,将为中国服装行业打开新局面。

新的发展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