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赋能

发光可穿戴设备已成为可能

时间:2024-05-22 15:48:28 科技赋能

近日,复旦大学高分子科学系、高分子分子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彭惠生课题组研发出一种新型纤维状聚合物发光电化学电池。

这一突破性研究为可穿戴纤维发光器件的发展带来了“曙光”。

相关研究成果已于23日发表在国际顶级期刊《自然—光子学》。

经过三年多潜心研究,彭惠生课题组通过低成本溶液法,在国际上首次研发出纤维状聚合物发光电化学电池。

研究团队首先将氧化锌纳米粒子和聚合物发光层均匀吸附在钢丝上,然后在聚合物发光层的外表面均匀包裹一层高导电的取向碳纳米管薄膜作为透明电极,最终获得了纤维形状聚合物发光电化学电池。

传统的发光器件主要包括有机小分子发光二极管和聚合物发光二极管。

论文第一作者、复旦大学高分子系转博士生张志涛表示,与传统发光二极管相比,纤维状聚合物发光电化学电池具有独特的优势,比如工作电压更低等。

“更重要的是,与有机发光二极管相比,聚合物发光电化学电池对电极材料的表面粗糙度要求更低,这将有利于大规模生产。

”据了解,目前,纤维状聚合物发光电化学电池的可实现性令人眼前一亮。

如果将不同颜色的发光聚合物集成到一根光纤中,一根光纤也可以同时发出不同颜色的光。

彭惠生告诉记者,研究还发现这些发光纤维还具有良好的柔韧性,可以织成柔性织物和各种图案。

不同颜色的纤维可以组合在一起。

通过控制发光纤维的亮度比,还可以实现复合材料。

有效控制光色。

据悉,研究团队将进一步提升器件性能,为发光可穿戴电子器件的大规模产业化生产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