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前几天,可穿戴设备最大的两家上市公司Fitbit和GoPro分别发布财报,同时大幅下跌财务报告发布后。
从2016年的Google Glass到随后几年的各种计步软件、手表等,可穿戴设备在过去几年里似乎经历了一个完整的Boom to Burst周期。
幕后发生了什么?我们首先解读两家公司的财务报告,带您一一过目。
两份财报背后:不性感的硬件业务Fitbit第三季度营收5.04亿美元,同比增长23%,毛利率维持在48%。
美国市场占第三季度营收的72%,亚太市场仅占7%。
由于研发费用和投入增加,公司净利润为1万元,低于去年同期。
展望第四季度,该公司预计营收在720美元至7.5亿美元之间,同比增长2-5%。
股价本身是基本面和市场认知的结合。
单纯看财报并不能完全了解其好坏。
与市场预期相比,Fitbit 股价不下跌才令人意外。
收入5.04亿美元略低于预期的5.07亿美元。
更重要的是,管理层已经看到可穿戴设备的冬天即将到来,并大幅下调了第四季度的收入预期。
市场此前预计第四季度营收为9.8亿美元,同比增长39%。
管理层的解释是,由于制造工艺问题,新产品无法按时发货。
直接结果是,Fitbit 手环在美国最重要的假日季销售中输给了 Apple Watch。
更严重的问题是,Fitbit的整体净利润率仅为3%。
失去收入的快速增长后,公司未来的盈利能力并不乐观。
今年以来公司成本大幅增加,导致收入增速下滑。
可见Fitbit的产品根本没有定价权。
这些都是财报发布后公司股价暴跌的原因。
下面是Fitbit的股价走势图。
看完我怀疑美国是不是牛市了……再来看看运动相机GoPro的财报数据:第三季度营收2.4亿美元,环比下降40%年。
毛利率也从去年的46.6%下降至今年的40.3%。
收入增速下滑导致盈利迅速恶化。
第三季度非公认会计原则利润为亏损10,000美元,而去年同期为盈利10,000美元。
预计第四季度营收约为6.25亿美元,毛利率维持在40%。
全年来看,公司预计亏损局面无法改变。
与Fitbit类似,Gopro的业绩低于预期,前景也远弱于市场预期。
营收方面,市场原本预计全年在13亿美元至15亿美元之间,但目前肯定达不到13亿美元的水平。
管理层还将收入低于预期归咎于生产问题。
新款Hero5好评如潮,但第四季度销量很可能低于预期。
Karma无人机还没有问世。
GoPro持续不及市场预期的另一个原因是,所谓的硬件向内容的转变还没有发生,也可能永远不会发生。
下图是GoPro的股价走势图,同样是暴跌……早在2019年6月24日,我就写过一篇看空Fitbit上市的文章(有兴趣的可以百度搜索一下)。
文章如下:我先贴出原文。
Fitbit的估值不到去年的20倍。
如此低的估值对公司来说合理吗?显然,从增长角度来看,Fitbit应该能够保持50%的利润增长,目前的估值并不算离谱。
不过,从笔者的亲身体验来看,目前市场上的可穿戴设备还存在很大的问题。
核心问题是用户长期粘性不强。
您每天睡了多少小时,跑了多少公里,走了多少步。
这些数据的大部分是用户已知的,或者每天都没有显着变化。
例如,我们的睡眠时间会稳定在每天的某个时间,而我们不需要这些设备来告诉我们,而且即使我们知道这个数据,我们也可能无法改善它。
包括我们的运动量,我们很多人也有固定的模式(比如每周跑五公里)。
可穿戴设备的数据也不会改善这一情况。
最终的结果是,许多人购买它们是为了好玩,然后使用一两个月,然后停止使用它们。
同时我们也发现,虽然Fitbit本身拥有海量的用户数据,但至少目前来看,这些数据根本没有给它带来任何商业价值。
可以说我看空Fitbit基于几点:用户粘性不强,数据价值无法商业化。
一年过去了,看跌的逻辑没有丝毫改变。
我什至发现可穿戴设备的商业模式还有更多的缺陷。
1)Fitbit和GoPro都无法真正获得用户粘性。
已经在极限运动领域打响品牌的GoPro可能比Fitbit稍好一些,但本质上这些产品并没有真正的技术壁垒。
我们在这两个领域都看到了小米的产品,价格更便宜,但产品质量相同。
这将对这些美国高端品牌产生强烈影响。
事实上,Fitbit在亚太地区的销量暴跌45%,就是受到小米手环的影响。
2)用户更换频率低。
在缺乏技术创新的情况下,用户更换这些产品的频率很低。
如果您购买了手环或运动相机,则可能需要等待很长时间才能更换。
与过去的苹果手机不同,每一代的变化都很大,基本上两三年就更换一次。
更换频率低将导致利基市场难以增长。
3)一家毫无意义的软件公司。
这些硬件公司不得不谈软件的逻辑,无论是GoPro的视频内容还是Fitbit的用户生活数据。
但几年后,我们发现他们仍然是一家硬件公司,无法渗透到软件内容。
4)无法长期持续盈利的商业模式。
从业务性质来看,可穿戴设备目前并不是一个好生意。
净利润率非常低。
市场风险偏好转换后,这个烂生意将面临估值和逻辑被摧毁的阶段。
一旦收入不能高速增长,利润就会大幅下降。
硬件创新不仅仅是创造“玩具”。
我们发现,过去几年的硬件创新大部分都是关于创造“玩具”。
眼镜、手表、手环、相机,现在甚至还有头盔等等,这些产品显然是针对男性消费市场的,生活中的娱乐成分比女性消费者要少。
愿意为“玩具”支付高额溢价。
不过,消费者并不傻,如果没有创新,这些玩具很快就会被抛弃。
如今,谁还记得当时流行的可穿戴设备产品谷歌眼镜?当 Fitbit 和 Jawborne 手环问世时,我们很多人都买过吗?今天它还躺在抽屉的一角吗?所以硬件创新必须基于更好的生活改变。
智能手机的快速普及得益于我们生活的巨大变化。
从一开始,使用苹果手机就给人一种“自命不凡”的感觉,但如今智能手机已经成为我们的器官。
然后就开始了今天的万物智能时代:电视、冰箱、空调、路由器等等。
另一个方面是这些硬件创新的壁垒有多深。
如今,还有多少人还记得红极一时的骨骼机器人公司Rewalk?上市后突然暴涨,股价跌幅超过90%,市值1万美元(随便找一家A股公司私有化就可以了)。
当时我也相信《明日边缘》里的可穿戴武器是未来的军事装备。
我们还发现,没有软件灵魂的硬件创新往往以失败告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