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设备的发展速度日新月异。
在智能手机基本普及后,可穿戴智能设备成为厂商的宠儿,成为电子产品消费的新热点。
从苹果手表到小米手环,可穿戴智能设备正逐渐被大众接受。
然而,全球可穿戴智能设备的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产品研发和技术尚未成熟。
预计将在未来两年内进入市场。
在快速增长时期,市场可能开始成熟。
我国可穿戴智能设备的发展始于2016年,近两年开始发展。
年市场规模已达66.2亿元。
预计2018年中国可穿戴设备市场规模将达到7亿元,同比增长70.2%。
与智能手机一样,中国是可穿戴智能设备的巨大市场。
然而,中国目前对智能产品的消费观念还不够强烈。
近两年,可穿戴设备概念在国内开始流行,并逐渐成为电子消费的新增长点。
可穿戴设备领域似乎不乏新人。
从苹果、三星、索尼、LG到不知名的小公司,每个人都可以在里面玩。
但没有任何产品像手机一样受欢迎。
根据分析公司 KantarWorldpanel 的最新数据,只有 3% 的美国成年人拥有可穿戴设备。
和物联网、VR等概念一样,可穿戴设备也将是2019年很多企业关注的焦点,但想要知道它会如何发展,首先应该了解它现在是什么样子,而最重要的是,可穿戴设备设备到底是什么。
可穿戴设备这个词可以指任何戴在身上的东西,但现在它主要指两类产品:智能手表和其他。
数据显示,手表销量仅占所有可穿戴设备的三分之一,其余大部分是手环等产品。
不过,随着用户界面和功能的完善,手表产品有望在年内超越低端手环。
目前,更多的用户只是想花更少的钱体验计步等功能,而不是花几千块钱去购买带有触摸屏的智能手表。
然而,就像从功能手机向智能手机的转变一样,手环等基本的可穿戴设备最终会让更多的消费者想要购买更完整的手表产品。
智能手表将从手机的配件演变为更加独立的设备,独立于手机进行计算,这应该会吸引更多用户。
可穿戴设备的历史始于计步。
十多年前,当耐克发布Nike+iPod时,电子计步器逐渐受到关注。
当时,许多爱好者使用 iPod 等设备来统计自己每天的步数。
与此同时,智能手表也开始大显身手。
带键盘的黑莓手机和PDA日益流行,2007年iPhone诞生。
最初支持物理键盘的Android也转型为触摸屏操作系统,开始与iOS竞争。
没过多久,公司和消费者就意识到手表、计步器和手机的关系比他们想象的更加密切。
当然,每个公司都有自己的想法。
Fitbit 和 Jawbone 强调简单和便宜。
封锁只是一种选择,他们主要依靠手机和电脑来显示数据。
Pebble采取了与移动应用相同的做法,兼容iOS和Android,希望能俘获更多人的手腕。
三星和苹果后来也加入进来,开发了更复杂的手表。
其他涉足可穿戴设备的公司包括索尼、微软和许多不太知名的公司。
到了这一年,三星已经拥有了一些可以与苹果潜在产品竞争的可穿戴设备,但没有一个获得市场认可。
以至于大家都把希望寄托在苹果身上,指望其产品能够将可穿戴设备带入主流市场。
iPhone的成功让大家都想看看苹果会拿它玩笑做什么,最终在年底推出了Apple Watch,但对于它是否成功却存在巨大分歧。
苹果从未透露过 Apple Watch 的销量,但表示前两个月的销量数据优于初代 iPhone。
iPhone 不断打破销售记录,Apple Watch 的潜在买家也很多,但很多人不愿意试水。
现在出门,你可以发现戴Apple Watch的人并不多,很多人也会说“这是iWatch吗?”接受程度仍令人担忧。
目前的主流平台是Android Wear和WatchOS,智能手表平台之争也应该在这两者之间进行。
但在市场规模还很小的情况下,谈论这个就没有意义了。
据估计,Apple Watch目前占“智能手戴”设备市场的58%,Android Wear手表约占18%,Pebble约占9%。
它还预测A??ndroid Wear的份额将在未来四年内继续攀升至38%,而WatchOS可能会下降至47%。
简而言之,手表很可能会像手机市场一样发展,苹果产品最终会被更具成本效益的安卓竞争对手超越。
如果事情发展成这样,苹果的可穿戴设备将定期收到新的软件更新,而安卓手表可能仍然要依赖制造商的决定,碎片化将成为和手机一样严重的问题。
这也会给消费者带来麻烦,他们既要关注什么系统会兼容什么款式、什么手表,还要考虑体验和应用的丰富程度。
手表之战很严重,系统之战也很严重。
三星、LG 和索尼都应该为成功做好准备。
三星仍会坚持其Tizen平台,而LG和索尼至少会拿出现有产品的升级版本,否则会对不起观众。
苹果将??继续忽视 CES,所以目前还不要期待有关 Apple Watch 的消息。
Fitbit应该发布一款或多款新产品,并尝试定义什么是真正的可穿戴产品。
毕竟,苹果手表并没有达到大家的预期,其他厂商还得玩;它还可能推出自己的软件平台以吸引应用程序开发人员。
虽然当苹果宣布要做智能手表的时候,着实吸引了不少消费者的关注,让人觉得苹果会重新定义智能手表,引领一股可穿戴设备的潮流。
但就像谷歌眼镜一样,Apple Watch 并没有改变任何东西,消费者仍然对可穿戴设备不感兴趣。
前瞻产业研究院数据显示,我国可穿戴智能设备年出货量达1万台,同比增长88.1%。
用户的普及、创业的泛滥、厂商的努力、互联网巨头的火上浇油。
智能硬件市场每年都呈现爆发式增长,大众对可穿戴智能设备的认知度也快速提升。
我国可穿戴智能设备的发展仍处于初级市场,用户仍主要集中在一线城市。
在一线城市流行后,开始辐射二三线城市。
二三线城市也将是未来的主要市场。
二三线城市人们对可穿戴智能设备的认知度还不够高。
由于可穿戴智能产品产品定位不明确、功能数量较少,目前还没有能够深入人心、提高产品认知度、扩展功能的研发。
,是二三线市场普及的核心要素。
智能穿戴设备是“连接人与物联网”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大数据时代除手机之外收集各种用户数据的重要终端。
佩戴在手腕上的智能设备逐渐取代手环,是智能穿戴设备功能日益丰富的体现。
随着智能家居等依赖网络连接的一系列智能生态系统逐渐形成,智能穿戴设备是离人们最近的智能设备。
在承担收集用户数据任务的同时,它还将扮演控制终端的角色。
尽管如此,目前智能可穿戴设备无论是功能技术还是用户覆盖率都处于比较早期的阶段,未来构建智能生态系统还有很长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