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消费电子协会的数据,愿意购买可穿戴设备的消费者数量比去年增长了四倍。
未来可穿戴设备可能会像智能手机一样普遍。
“这几天有空吗?赶紧给我买个手环吧。
”听说索尼的智能手环最近在美国上市了。
有些人迫不及待地请在美国工作的朋友代为订购。
大学毕业后,刘文欣进入一所事业单位。
她经常坐在办公室里,忽略了锻炼。
她原本就虚弱的身体状况,每况愈下。
“我已经制定了锻炼计划,希望能够借助‘神器’来坚持计划。
”有人说,这款智能手环功能丰富,可以记录人们的运动过程,比如步行、跑步、骑自行车或游泳,甚至可以在运动时听音乐、接听电话,从而“让运动变得有趣”。
这种一些人正在使用的时尚新宠是我们逐渐熟悉并迅速进入我们生活的可穿戴医疗设备。
让“医生”与您同在。
据报道,苹果首次被外界曝光是一款智能手表,正在秘密开发电子邮件、与朋友聊天的功能。
此外,美国运动外设制造商Jawbone推出了JawboneUP智能手环,佩戴在手腕上可以监测你的日常活动、睡眠状况、饮食习惯等数据。
这掀起了可穿戴智能设备的发展热潮。
不仅苹果、谷歌、百度等IT巨头热衷于此,英特尔、TI、Maxim等半导体厂商也瞄准了可穿戴设备的研发和创新,并乐在其中。
在可穿戴设备开发领域,医疗健康用途的设备最受欢迎。
可穿戴医疗设备有着广泛的应用,例如:帮助医生区分人类癌细胞和健康细胞的护目镜、追踪糖尿病患者血糖水平的智能隐形眼镜以及“魔豆”(看起来像项链的智能豆)可以监测睡眠状态。
设备)、可以监测心跳、血压水平的腕带、可以测量心电图、体温和活动水平的T恤等等。
一份介绍可穿戴医疗设备的报告是这样描述的:将医疗监测设备佩戴在身上,可以让“医生”与你形影不离。
国内较早生产医疗器械产品的北京超思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营销经理孙寅表示,用户日常佩戴可穿戴医疗产品,可以帮助查找疾病原因,实现疾病的早期预防和治疗。
及早治疗。
许多疾病在早期阶段很容易治疗和控制。
如果早期没有发现,后期病情恶化、难以控制的风险就会更大,需要付出更大的代价。
可穿戴设备结合移动医疗云技术,可以帮助患者早期发现疾病原因,及时治疗或提醒患者改变不良生活习惯和生活环境,从而变治病为防病。
例如:心血管疾病,在发病之前,会伴有高脂血症、肥胖、高血压、糖尿病等症状。
如果及时发现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压,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是可以得到良好治疗的。
控制目的。
以早期心脏检查为例,仅凭一张心电图很难捕捉到有效的诊断证据,但如果患者症状明显,应及时进行动态24小时心电图检查,记录患者的心电波形变化在日常活动中。
种类。
一般医院都会使用24小时动态心电图(动态心电图)。
但心电动态心电仪大多是佩戴一天,并不能起到随时随地测量的作用。
可穿戴医疗设备中的书写心电图大约有笔大小,有效解决随时随地测量的问题。
慢性病管理,持续跟踪患者出院后的康复情况,以提高诊断和治疗水平。
通过可穿戴医疗设备持续跟踪患者的随访状况,医生可以动态评估药物疗效,及时跟踪患者的康复进度,发现潜在的危险因素。
例如:在24小时心电图诊断中,可以评估心律失常药物的疗效。
对于暂时无法治愈的疾病,例如糖尿病,需要控制饮食和监测血糖;有些复发概率较高的疾病,比如心脏病,需要及时复查,避免病情突然发生变化。
个人健康管理,针对亚健康人群,督促锻炼,提高个人体质。
目前市场上的一些可穿戴设备是针对一些普通人群的,比如蓝牙运动追踪器、蓝牙脉搏计等产品,督促人们锻炼身体。
这对于普通用户或者亚健康人群的个人健康管理有着积极的作用。
市场对孙志彦当医生有了更多期待。
她说,我国目前正处于慢性病高发期。
人多、成本高、需求大成为这一时期的特点,这也间接引发了医患纠纷。
而她对可穿戴医疗设备非常看好:“实时数据监测可以让患者在家合理调整饮食和运动,可以减少就诊和住院次数。
”在这样的国情下,医疗可穿戴设备的市场前景十分广阔。
广阔。
专家指出,当今大多数群体都需要这项新技术,比如生活不能完全自理的老人、成长中的婴幼儿、注重健康管理的年轻人等。
人们总是愿意为自己的健康投资。
据了解,除了家用医疗可穿戴设备外,用于医生和护士临床治疗和监测的可穿戴医疗设备也在开发中。
艾媒咨询调查显示,中国消费者对可穿戴设备非常感兴趣,其中59.5%的消费者关注运动健身功能,33.3%的消费者关注医疗健康。
那么人们对医疗可穿戴设备的期望是什么?功能自然是人们最关心的。
小唐现在在北京工作。
老家的奶奶年老体弱,经常从家乡来北京治病。
他表示,如果可穿戴医疗设备能够帮助老年人解决检查数据并上传到互联网,北京的医生可以通过网络数据进行诊断,他们将不再需要来回奔波。
即使价格很高,他也认为值得。
他相信,这必将有助于解决大城市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经常锻炼的赵先生曾用腕带来检测心率。
他说,“一开始我把它绑在胸前,但戴起来不舒服。
后来我把它绑在腰上,但数据又不准确了。
”重复了几次后,他就停止使用了。
赵先生希望这款产品能够在保证数据准确和佩戴舒适上多下功夫。
对于医疗可穿戴设备,CINB互联网电视营销总经理王浩有更多的考虑:他希望这项新技术能够在大数据收集和分析方面“更强大”。
他表示,如果中国超过10亿人口中的2亿人使用可穿戴医疗设备,收集到的数据或许能够预测整个中国一代或下一代的健康状况。
甚至可以影响人们的健康、饮食、生活习惯等方面的变化。
“这就是大数据给我们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好处。
当然,国家应该建立相关的法律法规,规范大数据应用、用户个人隐私等方面的市场行为,让这些数据得到有效、充分的利用。
”可穿戴医疗设备的市场前景和需求相当广阔,是继智能手机之后的又一个巨大“蓝海”,据消费电子协会统计,愿意购买可穿戴设备的消费者数量可能会比去年翻两番。
未来将像智能手机一样普遍,移动医疗、智慧医疗等手段守护着人类的健康,而可穿戴医疗设备正在悄然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
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移动医疗市场规模达到18.6亿元。
预计到年底,我国移动医疗市场规模将突破100亿,达到3000万元。
根据GSM对移动医疗行业的衡量标准,医疗设备制造商和内容及应用提供商约占39.83%。
预计到今年,我国可穿戴医疗器械市场销售额将接近50亿元。
不过,业内人士认为,可穿戴医疗设备虽然市场前景广阔,但其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
大多数消费者对产品了解不多,持观望态度,认为这些设备没有必要、价格昂贵、不太实用。
“能够真正解决消费者的需求才是首要问题。
”北京超思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是中国乃至全球领先的可穿戴医疗器械制造商。
对于可穿戴医疗器械行业的发展方向,该公司总经理刘书海给出了答案:小型化、便携化、智能化,把“可穿戴”变成“想戴”。
他认为,可穿戴产品适合的人群很广,包括老人、中年人和年轻人。
这也是科技改变生活的生动写照。
可穿戴设备研发成熟的标志应该是能够为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便利。
企业在可穿戴医疗设备的研发过程中,要尽可能的融入生活元素,让其更适合我们现在的一些日常用品,比如帽子、手套、戒指、项链等,并将这些可穿戴设备融入其中。
检测产品与我们的衣服和衣服相结合,使产品设计更加自然,减少用户的异物感。
只有这样,实用的设备才有市场。
他进一步举例说,中国慢性病、复杂病人口基数大,很多疾病无法早期发现和治疗;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伴随着肥胖、“三高”群体等“富贵病”的出现。
数量巨大;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尤其是农村留守老人的医疗需求急剧增加。
可穿戴医疗设备扮演儿童的角色;全国医疗资源紧张,可穿戴医疗设备可以释放传统医疗资源。
资源并开发新的医疗方法。
例如,老年人使用可穿戴产品主要用于慢性病的管理和日常生活指标的检查。
免去了老人频繁去医院的繁琐,节省了时间和费用;对于年轻人来说,使用可穿戴产品一方面可以管理个人健康、建立电子健康档案,另一方面可以增强自身健康状况的可见性。
可穿戴设备的乐趣,例如能够以竞赛式的模式与朋友竞争和分享。
随着技术的发展、设备成本的降低、消费观念的普及,可穿戴医疗产品将对人们的生活产生深远的影响。
“作为行业内的企业,我们看好可穿戴医疗器械的市场前景,我们也将在该领域扎实进行技术研发,打造安全有效、适合市场需求和大众需求的产品。
”刘树海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