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国内掀起了智能机器人热潮,玩具市场也积极迎合顺应这一趋势,推出各种令人眼花缭乱的产品。
儿童机器人。
然而,虽然很多智能机器人都给自己冠上了儿童玩具的称号,但纯粹的玩具机器人却几乎没有。
大多数儿童机器人价格昂贵,功能同质,而且臃肿。
他们戴着“玩具”的帽子,但他们不是。
它不专注于儿童的休闲娱乐,而是不断满足家长对玩具的想象——增加更多的教育功能。
本应带来快乐的玩具却成了填鸭式教育的附属品。
玩具制造商热切拥抱人工智能潮流,但他们从一开始就走错了路。
开放政策、优质教育、智能玩具前景广阔。
随着AI的快速发展,腾讯、乐高、小米、奥飞动漫等多家国内外企业纷纷涉足儿童智能玩具行业,智能玩具也将成为玩具行业的主要参与者。
是必然趋势。
据智研咨询此前发布的《-年中国智能玩具市场运行态势及投资战略研究报告》数据显示,儿童智能产品中的智能玩具产品未来五年将保持年均75%的增速,远超玩具行业6%的年均增速。
。
在我国,智能玩具增速令人瞩目的主要原因有两个。
1、我国二孩政策放开,孩子数量快速增长。
在政策开放的那些年里,中国的新生儿数量达到了21世纪以来的最高点:1万人。
据欧睿预测,到2020年,我国0-14岁儿童数量将达到2.6亿,比2008年增加约1万名儿童。
按照儿童年均消费43.4美元计算,玩具这些新增的约10,000名儿童带来的销售额将约为8.68亿美元。
2、家长越来越重视素质教育,对“寓教于乐”的玩具的期望明显提高。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才培养进入白热化阶段,家长也开始关注孩子智力的早期开发和培养。
现在,越来越多的家长愿意花钱去开发孩子智力的项目。
乐高积木因其卓越的教育功能而受到家长的青睐。
根据京东第一季度网购玩具排行榜,第一名和第三名都是乐高的产品,第二名费雪早教钢琴钢琴健身器材也是益智玩具。
如今,具有智能、科技概念的玩具也成为家长们的最爱。
根据亚马逊销售数据,去年机器人玩具的销售额增长了40%,达到1万美元。
它们目前跻身亚马逊 25 款最畅销玩具之列。
一。
从中我们也能深深感受到父母“希望孩子成功”的心态。
尽管家长已经认识到玩具的多重价值,但在选择玩具的过程中仍然把智力价值放在第一位。
另外,几乎所有家长都忽视了玩具的文化传承功能,那些带有浓郁民俗色彩的玩具正在逐渐淡出孩子的生活。
品牌匮乏,IP单调,问题显然比想象的要多。
总体而言,中国消费者对智能玩具的需求较高。
与海外市场相比,国内智能玩具市场也有较大的发展空间,但也令人不解。
是的,业界还没有传来好消息。
首先,从融资规模和轮次分布来看,行业内大部分初创公司仍处于天使轮融资阶段,例如总部位于深圳的智能玩具平台Geekplay、儿童智能玩具车“小司机” 。
该行业的发展仍处于早期阶段。
市场没有龙头企业,参与者数量较少,市场竞争相对分散。
就连玩具巨头乐高在与腾讯达成智能领域合作后也未能成为市场寡头。
欧睿咨询的数据显示,全球三大玩具巨头在中国的市场份额合计不足10%。
乐高以2.8%的份额排名第一,美泰以2%的份额排名第二,而《变形金刚》母公司孩之宝的市场份额仅为1%。
其次,我国智能玩具市场还缺乏足够有影响力的IP形象。
在玩具领域,IP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以2016年的一款智能遥控机器人为例,这款机器人虽然售价高达1美元,但其销量却十分火爆。
仍稳居电子玩具品类第一,更不用说迪士尼的产品业务在“IP帝国”中有多成功了,智能玩具的产业链很长,包括故事形象、创意设计、然而,国内智能玩具产业链往往在第一环节遇到问题——厂商在选择IP形象时背负着“性格缺陷不被要求”等问题。
、“战斗形象不要”、“难看的不要”。
因此,国产玩具IP往往具有以下共同特点——积极、温和、故事不复杂。
因此,市场上的IP形象非常单调、同质化。
除了羊、熊、狗等机器人动物的形象外,几乎没有拟人化的形象。
当然,也有玩具企业想要改变这种现象,打造独立IP。
以马赛克文化为例。
为实现向IP、泛娱乐产业转型的战略,马赛克文化年底出资2。
1亿元收购了同道叔叔母公司72.5%的股权,但截至目前,马赛克已没能很好地整合和消化这个民族IP,在转型的道路上没能迈出一步。
国内企业陷入IP单调的困境,而国外企业IP玩具的智能化商业路径也在中国“水土不服”——芭比娃娃的母公司美泰在中国非常活跃,但以IP为后盾的“ “全息芭比”以儿童玩具的名义使用语音助手,在智能玩具市场显得不伦不类,成为一种尴尬的存在。
最后,智能玩具的维修保养服务也存在诸多不足。
很多智能玩具厂家仍然保持着传统玩具生产——一次性销售的思路。
玩具售出后,由于儿童的破坏力极强,后续服务几乎可以省略。
但智能玩具集成了智能芯片、创新材料等,成本较高。
家长们对于其长期使用也抱有很高的期望。
业界不得不重视智能玩具的维修和保养。
而这也算是一个创业机会。
相信当行业快速发展到较大规模时,智能玩具的维修市场容量将非常可观。
疫情爆发之前,智能玩具首先要质疑自己的定位。
据《Creativity Reasearch Journal》上的一篇文章称,自2000年以来,孩子们的智商分数不断提高,但创造力分数却急剧下降。
这种下降在一年级时达到了最低点。
通过这次调查我们了解到的是,一款优秀的智能玩具不是把智能玩具送给孩子,而是让孩子创造自己的智能。
乐高曾经生产过一款编程玩具套装并取得了不错的销量。
分数。
目前较为常见的儿童机器人已经脱离了传统的以娱乐为主的功能目标,充满了填鸭式的教育功能。
此类机器人往往更多的是营销噱头而非产品的实际价值。
目前,我们看到很多儿童机器人在宣传时都会突出机器人的替代作用。
然而,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人的陪伴和老师的教育是无法替代的。
此外,除了快乐的孩子,玩具消费者还有一个特定的消费者群体——“老孩子”群体(即身体已成年但仍保有童心的人)和收藏者。
面对这一类消费者,谈论教育和陪伴就显得很可笑。
当然,企业将智能玩具定位为“教育产品”也是可以理解的。
与传统玩具相比,大多数智能玩具都以科技含量高、可玩性强、内容丰富为卖点,而且价格也比较昂贵,因此购买起来也比较贵。
他们中的大多数是由父母主导的,而不是真正的使用者——孩子。
购买决策者与用户的分离,迫使厂商“分裂定位”——明明是玩具,却变成了早教产品。
目前,制造商需要平衡父母和孩子的需求,用尽可能低的技术和生产成本创造出想要的创意概念,并将产品定位在合理的市场位置。
结论:总体来说,智能玩具市场的趋势已经越来越明显,而在行业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问题,需要整个行业的协作来解决。
但无论怎样,以有趣取胜才是国内厂商的正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