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重板块崛起,成长概念公司股价休整,培育成长期的可穿戴设备股也面临调整。
他们是继续坚守高估值可穿戴股还是选择逃离?大浪潮过后,哪些可穿戴企业能够再次上岸?本期特邀智能穿戴行业专家陈根博士为《红周刊》读者进行深入讲解。
嘉宾简介:陈根博士,教授级高级经济师、工程师,智能穿戴及智能家居行业专家。
技术和金融评论员。
《可穿戴设备:移动互联网新浪潮》 等书籍的作者。
可穿戴设备的关键在于“软价值”《红周刊》:可穿戴设备的爆发需要满足什么样的消费者需求?哪些是基础性的?陈根:可穿戴设备被广泛接受的基础是为用户提供实用、科学的指导,而不是仅仅注重数据的收集、处理和反馈,或者某种概念层面的自恋。
根据监测数据发现问题并为用户提供解决方案是消费者的“痛点”。
从市场角度来看,可穿戴设备行业具有长期趋势。
短期来看,可穿戴设备行业存在三个问题需要梳理:一是产品的概念创新和商业应用:概念创新产品对应用的要求相对较弱,而商业产品则更注重实用性。
、可靠性、舒适性、交互便利性等方面的表现。
二是价格和价值问题:普遍认为可穿戴设备的价格偏高。
我认为价格和价值之间存在不匹配。
基于云服务和大数据为用户提供参考解决方案和解决问题的指导,这是超越可穿戴设备硬件的价值。
三是行业认知与消费者认知的问题:行业对可穿戴设备的技术和功能定义与消费者的认知需求存在差异。
消费者不一定需要蛇油产品,而是想获得功能性产品。
为你的生活、健康、工作等提供切实帮助的产品。
如果这三个问题不解决,无论企业营销多么强大,理念多么吸引人,都不是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决定可穿戴设备行业能否可持续发展的最关键、最根本的问题是产业链的完善和产品价值的体现。
《红周刊》:决定可穿戴设备产品发展前景的核心因素有哪些?陈根:可穿戴设备最大的价值,也是区别于智能家居、智慧城市、物联网的核心价值。
它是移动互联网时代唯一能够承载并实现人与智能硬件连接的设备。
设备。
决定可穿戴设备利润水平的因素有三个,即产品硬件本身的成本+增值应用服务+用户的生理心理体验。
这也是一个手镯。
微软最新发布的产品有多种价格。
小米的79元。
结果微软的没货了,小米的双11打折了。
因此,可穿戴设备的利润并不是由产品本身的零部件成本决定的,而是由硬件之外的价值决定的。
在我看来,决定智能硬件利润水平的最关键环节不是硬件本身的硬价格,而是应用、服务、体验、生态的软价值。
产业链分析,传感器需求不断增加《红周刊》:可穿戴设备产业链如何细分?各个环节有代表性的上市公司有哪些?陈根:上游主要包括传感器、芯片、材料、显示器、电池等,其中传感器和芯片是核心。
目前,可穿戴设备的主控芯片主要分为两类:应用处理器(AP)和MCU。
传感器主要包括:运动传感器、环境传感器、生理健康传感器。
其中,生理健康传感器是目前可穿戴医疗领域的应用重点。
中游主要是交互解决方案,包括数据交互、语音交互、基于云技术的体感交互等。
其中,数据交互是数据收集和价值挖掘的环节,值得特别关注;此外,语音交互和体感交互将是未来交互趋势。
下游主要包括终端设备,即智能手表、智能手环、医疗保健、监控等产品。
虽然国内企业涉足下游行业不少,但缺乏核心技术,高端市场被国外企业垄断。
下游市场目前也是一个颇受争议的市场。
各环节代表性企业中,北京君正专注于上游主控芯片。
但目前我国所涉及的传感器、显示器等上游技术的应用情况并不理想,这是一个起点。
中游涉及云技术及数据交互、语音交互、体感交互的上市公司较多,如科大讯飞、数码视讯、工大电子、歌尔股份、海能达、环旭电子、大华智能等;下游涉及的上市公司有九安医疗、宝莱特、奋达科技等,上游、中游涉及的公司大多是概念性的。
真正在发展可穿戴设备产业或者推出应用产品的还有待关注。
目前下游A股市场上市公司仅有少数,且大多处于VC培育阶段。
《红周刊》:在可穿戴设备产业链中,您认为哪个节点会首先爆发?陈根:传感器、芯片、云服务、虚拟现实、人工智能、柔性屏、无线传输等方面的任何突破,当然还有石墨烯技术,都会带动可穿戴行业资本市场的波动。
从目前产业链的情况来看,传感器可能是最先突破的。
一方面,随着可穿戴设备的功能扩展、应用领域不断拓展,对传感器的需求旺盛;另一方面,除了可穿戴设备,智能家居、物联网、智能汽车等行业发展的关键也是基于传感器的监控。
在我看来,传感器的需求将会持续增加。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在高端、微型、集成化、智能化技术方面取得技术突破的传感器厂商。
这些方面的任何突破都会带动下游产业的变革,释放新的需求。
传感器未来发展的大方向一定是跨界融合,不仅是与芯片的融合,还与人工智能的融合。
聚焦实力企业《红周刊》:中国相关企业与国际一线企业差距有多大?陈根:首先,国内外企业对行业的认识存在一定偏差。
谷歌进入可穿戴设备领域是为了布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大数据平台,而英特尔的进入是为了更好地占领可穿戴设备的芯片。
也就是说,企业进入这个行业的目的不同,不能只照搬表面上看到的。
其次,产业创新的制度障碍存在差异。
例如,在美国,基于可穿戴设备的移动医疗可以得到很好的探索和商业化,但在中国似乎并不可行,因为我们的医疗体系限制了这种创新带来的变化。
智能电视的发展也面临着这一问题。
问题的各个方面。
三是行业高端人才差异较大。
不管传感器技术多么先进,就APP的交互设计而言,我们的操作体验和视觉体验与苹果、耐克、微软的APP应用相比,还是有一定差距的。
最后,核心技术存在较大差异。
国外进入可穿戴设备行业的都是顶尖科技公司或科研机构,而国内最热的是深圳华强北。
对于依靠强大“山寨”能力进行复制的可穿戴设备,我们可以做到外观上的相似,但连精神上的相似都很难做到,更不用说核心技术了。
我用一组数据来说明这个问题。
从全球可穿戴设备行业专利申请量来看,仅从数量上看,美国拥有项目,中国排名第二,日本排名第三,韩国排名第四。
但从专利质量来看,我国核心关键技术专利与美国相比存在明显差距。
《红周刊》:那么中国企业有比较优势吗?陈根:智能硬件最核心的关键利润在于两个方面:一是硬技术水平,主要是产业链的核心技术,比如芯片、传感器、屏幕等,也就是产业链上游;二是软技术水平,主要是产业链的核心技术。
系统应用平台。
其他零部件的制造和装配与传统制造业没有太大区别,都是利润方面最薄弱的环节。
差距就体现在这方面,我们关注的是利润中最薄弱的环节。
同时,比较优势也显现出来:一是立足生产制造环节建立优势,如富士康,进而带动产业链向核心关键技术层面延伸;第二,我们有庞大的消费群体,特别是90后、00后,他们很容易接受新兴科技的东西,这个会起到关键作用;第三,中国互联网企业进入全球前十。
随着这些企业的关注,资本和人才开始聚集,为行业的发展提供了保障;第四,立足于以华强北为代表的中低端产业集群,在可穿戴设备产业化和商业化方面不断试错,为产业发展积累经验。
《红周刊》:资本市场高新技术产业“黑马”辈出,但高新技术产业也具有新技术快速迭代的特点。
即使是行业专家也很难预测谁将最终获胜。
您对投资可穿戴设备等新兴高科技行业有何投资建议?陈根:通常从宏观和微观两个维度来观察。
宏观层面是指影响行业发展的一些重大政策因素。
从目前全球趋势来看,政策利好可穿戴设备行业。
其次,从行业发展周期来看,可穿戴设备属于移动设备。
是互联网和大数据浪潮中不可或缺的一环,目前处于最前沿;第三,从金融货币角度来看,国家货币政策的调整对可穿戴设备行业影响不大。
因此,这个行业目前正处于风险投资大力培育的发展阶段。
微观层面是指公司具体经营层面,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1、财务指标。
主要包括股本回报率、资产负债率、每股现金流量、销售收入增长率、研发费用率五个指标,并重点关注利润来源。
其中,研发投入和利润来源至关重要。
对于移动互联网前沿的高科技企业来说,由于行业和市场正处于培育和成长期,此时的研发投入规模直接关系到企业的战略布局和战略。
此外,就可穿戴设备行业本身而言,依靠产品研发和创新来培育市场、获取用户,如果这一核心研发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企业如何可持续发展?研发费用率方面,关注投入与产出是否存在结构性失衡。
一种情况是公司所做的研发全球领先、先进,可能跑得太快,属于储备技术研发;二是企业研发决策与市场商业化需求脱节,研发成果无法上市。
认同,或者为了研发而研发。
关注利润来源也很重要。
一般情况下,企业通过新产品研发和产品销售获得的利润是相对健康的。
当通过各种政策补贴、政府激励等方式,或者通过所谓的内部管理调整来大幅增加利润时,投资者需要保持谨慎。
对于处于资本趋势前沿的行业,要确定是顺势而为还是真刀真枪地发力,需要关注公司的组织架构、发展规划、商业模式或销售计划等,以及还要注意项目负责人。
如果进入原有工业技术以外的领域,应重点关注是否引进了该领域的专业技术人才。
如果只是把旧酒装进新瓶里,结果就不言而喻了。
最后需要关注的是解禁后大股东的资本行为、近三年新产品销售业绩、高管团队变动、公司信息披露质量等。
警惕“未站稳脚跟就想逃跑”的风险《红周刊》:可穿戴设备已经从作为概念被炒作到目前正在逐步落地的产品。
行业内外都看好其前景,但从产品出货量等真实数据来看,可以说是看热闹的人多,关注的人少。
可穿戴设备存在哪些风险?陈根:风险就是还没找到稳定的路就想跑。
这是我最担心的。
一些企业通过市场细分和产品获得了一定的市场份额后,就想到了产品线的横向扩张,而不是纵向延伸。
这将很难确保产品是最好的;其他公司迫于短期业绩压力,不得不追随热点。
这样扩大产品线,最终导致了“看秀的人多,实际消费的人少”的现象。
可穿戴设备充满想象空间,正处于发展的早期阶段。
确保概念形成和实际实施之间的一致性至关重要。
这还包括生物电池、柔性屏幕和虚拟显示等新技术从概念到实现的过程。
一旦用户无法获得良好的、有价值的体验,可能会对企业产生致命的影响。
《红周刊》:对于可穿戴设备的整体市场,您认为“它远没有像智能手机那么成熟,还处于扩张的早期阶段,整个格局是碎片化的”。
那么,在证券市场上,这个领域还远未成熟。
最佳投资时机?陈根:可穿戴设备行业就像青少年一样,正处于快速成长和发展的时期。
在发展的最前沿,产业链任何一个环节的突破都会带来一些新的可能性和新的方向;随着智能手机已经到了中老年,已经没有太多想象的空间了,无非就是基于摩尔定律不断发展。
未来的价值是显而易见的。
对于资本市场来说,预期很重要。
从这个角度来看,可穿戴设备显然比手机产业链更有价值。
《红周刊》:各类智能产品在市场上尚未普及,使用场景和盈利模式尚不明确。
此外,科技创新企业的技术日新月异。
如何看待目前市盈率60至70倍,甚至100倍的相关A股上市公司? ?陈根:在当前的投资和资本市场环境下,特别是房地产低迷之后,资金的分流渠道减少,导致一些资本在资本市场上钻空子。
资本与激情邂逅梦想的可能。
可穿戴设备行业有其现状。
我不担心市盈率,但我担心这些备受关注的上市公司。
一旦研发决策失误,或者仅仅依靠概念而未能抓住推出产品巩固梦想的机会,那可能就是一场危险的游戏。
。
我担心的是,目前相关从业者对行业商业化的认识仍然存在偏差。
所有人的注意力都集中在擂台之外。
事实上,医疗可穿戴设备还有更大的空间。
扎堆的结果是,在这个以创新为核心理念的行业,没有人愿意创新。
他们都希望走捷径,互相模仿,然后进行价格竞争。
对于目前盈利模式不明朗的情况,或许更准确的理解是部分企业的盈利模式尚未达到预期目标。
《红周刊》:您认为可穿戴企业在炒作之后的估值水平多少才算合理?陈根:只要是下一阶段的趋势行业,就会获得比较高的估值。
借助趋势,行业活力将不断释放,行业规模也将相应倍增。
股票估值高于行业实际增速属于正常现象。
关键在于行业是否有健康的倍增速度。
对于一个正在快速变化和发展的行业来说,投资时机确实很难做出判断。
如果我必须提供建议,我会建议之前和之后。
不排除部分设备厂商会利用最近一个月的渠道减少库存来提振全年业绩,也不排除部分机构的行为造成市值波动;其中,CES(国际消费电子展)将于明年1月举行。
通过这次展会,我们基本上可以判断每年的产业发展趋势。
另一个时间点是苹果智能手表Apple Watch的推出。
无论你是否认同该产品,都会给资本市场带来波动。
另外就是关注国内的产业政策,尤其是医改信息,会对医疗可穿戴设备行业产生影响。
《红周刊》:券商预测未来五年可穿戴市场规模将达到1亿美元。
正因为如此,就连探路者这样的上市服装公司也在试水这一领域。
对于类似服装企业试水可穿戴设备领域,您怎么看?陈根:服装鞋帽企业试水可穿戴设备领域是必然趋势。
关键在于进入的目的是利用可穿戴智能更好地为生活提供服务,还是利用概念来吸引投资者。
为了为其理念买单,投资者需要确定这个先决条件。
从产业角度来看,可穿戴设备在服装品类的前景非常广阔。
在我看来,智能服装将是2020年的突破点,但进入时尚领域的时机尚未成熟,进入细分市场的潜力很大。
例如,针对登山爱好者的专用可穿戴服装,集成了能耗、定位、紧急报警、语音通讯、天气预警等与登山活动相关的功能。
再比如高尔夫爱好者、健身爱好者、婴儿或老人监控等可穿戴服装,这些细分市场将为行业提供广阔的空间和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