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乎所有主流手机厂商的产品中都不再排除联发科。
几乎所有手机厂商在发布会上都没有提及联发科这个词。
小米、魅族、乐视都是如此。
对于硬件开发商来说,联发科早已成为一个可爱的巨头,但它也像一个颠覆市场的恶魔。
曾几何时:山寨之王占了国内厂商的半壁江山。
从山寨之王到3G初期的没落,再到现在的彻底崛起,从时间上看,联发科对国内手机市场的影响比高通、德州仪器、英伟达还要大。
等待要早得多,而且在维度上更重要。
联发科影响了国内硬件厂商的过去,更可能影响硬件发展的未来。
这家来自台湾的IC设计厂商与国内硬件开发商有着怎样的爱恨情仇?我们先来说说联发科对手机市场的影响。
在功能手机流行的时候,大多数人可能没有听说过联发科这个名字,但一定接触过采用联发科解决方案的山寨手机。
2016年,联发科推出了首款单芯片手机解决方案,大幅降低了手机的生产门槛和成本,催生了深圳无数的小规模手机厂商。
2016年,国家发改委、工信部取消手机生产审批制度。
联发科趁机占领了大陆手机芯片市场90%的份额,“山寨机”也占据了国内手机市场的半壁江山。
与此同时,在联发科、诺基亚等品牌的夹击下,此前在国内名声大噪的波导等手机品牌却因质量低但价格高的双重困境黯然退出市场。
然而对于联发科来说,虽然在钱方面赚得盆满钵满,但山寨机给联发科留下的低品质、高收费、假标准的印象却给联发科的声誉带来了耻辱。
照搬而不创新,显然不符合技术发展的趋势。
山寨厂商只顾在手机市场上赚钱,而不考虑前景。
就连联发科也变得自我放纵,误判了手机的发展趋势。
最后,当Android和iOS掀起智能手机热潮时,山寨手机市场开始萎缩,联发科也错过了3G技术营收下滑的机会。
现在:一个新的“传奇”已经创造。
联发科开始扭亏为盈,加入了谷歌主导的“开放手机联盟”,大大降低了Android智能手机的成本。
大量深圳厂商开始使用联发科的一站式解决方案。
试图赶上智能手机的潮流。
但市场并没有给他们第二次机会。
这些深圳厂商和联发科被贴上了山寨、低端的标签。
虽然后来采用联发科解决方案的红米等千元手机在市场上畅销,但联发科的多核和64位处理器也开始与高通争夺中低端市场,强势崛起。
2016年占市场份额31.67%。
市场份额与高通旗鼓相当。
在高端手机市场,联发科还没有出现。
毫无疑问,联发科此次并没有延续原有的市场策略,而是积极与主流厂商合作,这直接刺激了国内手机厂商在千元市场的激烈竞争。
开发者对联发科的态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至少手机厂商不再抱怨联发科处理器的低端,用户也逐渐消除了对联发科的低端印象和抵触情绪。
但随着高通多款低端处理器的发布,以及展讯、联芯等品牌进军低端市场,联发科开始布局高端手机市场,在高端手机领域动作频频。
可穿戴设备、智能电视和个人电脑领域。
联发科可穿戴解决方案的发布,让很多人又隐藏了一个隐忧。
在Apple Watch开放预购之前,一款售价万元的山寨Apple Watch悄然出现在深圳电子信息博览会上。
除了Apple Watch之外,MOTO、三星Gear、FitBit手环以及价格极低的小米手环都落入山寨厂商手中。
使这些产品成型的是联发科的MT和MT解决方案。
显然,继功能手机和智能手机之后,联发科和深圳厂商正在创造可穿戴产品的下一个“传奇”。
随着可穿戴旋风愈演愈烈,做天使还是魔鬼是联发科值得思考的问题。
可穿戴旋风下,你会是天使还是魔鬼?联发科在可穿戴领域的发力并没有得到主流手机厂商的青睐,反而成为深圳电子厂商转型的契机。
就像过去的山寨功能手机一样,这些山寨可穿戴设备对于苹果、三星、MOTO等高端可穿戴产品不会产生太大影响。
相反,对于对可穿戴领域充满信心的企业家来说,它们是一场噩梦。
比如,山寨Apple Watch的曝光率就远高于国内很多可穿戴产品。
尤其是外媒报道了山寨Apple Watch之后,在中国迅速刮起一股旋风,或讽刺或可笑,甚至被贴上了“民族自豪感”的标签。
就国内创业者打造的智能手环而言,除了小米和Bong凭借低廉的价格优势取得了一定的销量外,大多数产品售价都在1元以上,其受欢迎程度也仅限于关注的圈子。
在可穿戴设备上。
从影响力来说,那些山寨可穿戴产品似乎更出名。
只要在淘宝上搜索一下,就有上千种仿冒品在售。
从价格上看,假冒产品从智能手环到智能手表,价格从几十元到几百元不等,而且看起来比众筹网站上的产品更值钱。
从功能上来看,内置Android Wear的假手表除了缺少服务外,功能上与高端MOTO和华为Watch相当。
或许联发科的初衷是为了推动国内可穿戴行业的发展,这或许会导致这个行业走上一条不归路。
乐观地讲,即使山寨手表不太可能成为现实,联发科的解决方案为创业者提供了一条捷径,但问题仍然存在。
当不同产品在技术上无法区分时,差异化是一种发展方式,但大多数产品仍然面临同质化的风险,这最终会导致智能硬件的价格战提前爆发。
手机厂商之间价格战的后果尚未完全显现。
智能硬件价格战将会产生什么结果?也许少数厂商能够生存下来,但与苹果、三星等公司的技术差距只会越来越大,最终会像智能手机一样被锁定在国内市场。
联发科一直在寻求摆脱山寨标签,但其在可穿戴市场的表现却与初衷背道而驰。
手机时代的路线已经不再适用于可穿戴市场。
不顾整个行业的发展形态,单纯销售解决方案,导致市场上出现大规模山寨产品和同质化产品。
对于联发科来说,是时候调整解决方案的授权方式了。
应该支持哪些开发者以及如何支持他们?有时候对一些监管设置一些门槛可能不利于产品的推广,但从长远来看不一定是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