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指静脉识别是一种活体生物识别技术,利用红外光组和COMS摄像头获取手指内静脉的分布图,并从静脉中提取特征值通过特殊算法绘制分布图。
静脉的数字图像被压缩成数字并存储在计算机系统中,从而生成特征值比较的基础。
在本周的一次活动中,笔者见到了驰一生物科技CEO蔡杰。
他和他的团队目前正在开发一种用于静脉识别的安全身份验证解决方案。
更特别的是,他们即将开发一款包含这项技术的小硬件——认证环。
不过,对于这项看似高深的技术,我还是有一些疑问,所以我拜访了蔡杰,试图从他那里寻找问题的答案。
问题1:现在指纹识别等多种识别技术已经出现,那么静脉识别与那些技术相比有哪些优势?答:目前指纹识别、虹膜识别、面部识别等生物识别技术一般都属于外部识别。
外部识别本身存在一定的缺陷,如遮挡、表面损伤等,会影响识别的准确性。
以指纹识别为例。
事实上,我们世界上有3到4个人的指纹纹理很轻,这意味着他们天生不适合指纹识别。
指纹本身也比较容易被损坏。
泡水、出汗、磨损后的皱纹都会影响识别。
如果您曾经在工作中使用过指纹签到,很有可能遇到过指纹无法识别的情况。
此外,指纹本身也比较容易复制。
别有用心的人可能会在你不注意的时候用你的指纹制作硅胶复制品。
虹膜识别和面部识别容易拖慢识别速度主要是因为读取面太大。
在一对多识别的情况下,这两种技术所需的设备昂贵也是其难以大规模推广的原因。
不过,在一些特定领域,这些技术也有各自的优势。
指纹会留下痕迹,可以用来追查凶手;虹膜识别适用于煤矿工人的身份识别(井下工作时,基本上只有眼睛是干净的);人脸识别是最自然的识别方式,不需要任何动作。
可以识别。
静脉识别与上述识别技术不同。
它属于人体内部信息,不受皮肤粗糙和各种外部环境的影响。
它不易被复制和窃取。
它具有最高级别的安全性和非常快的响应速度。
问题2:加拿大公司Bionym有一款腕带,名叫Nymi。
该设备可以使用心电图进行身份验证。
这种识别技术也是一种内部识别。
与静脉识别相比有什么优势吗?答:是的,心电识别是通过采集特征点来进行身份验证,而不仅仅是心电波形,所以它也是一种内部识别。
这非常酷。
他们丰富的无线解锁应用给了我很多启发。
基于遗传算法优化的BP神经网络身份识别技术非常先进。
正常情况下心电识别确实可以保证高精度识别,但可能会受到情绪波动或运动状态的影响。
例如,如果您刚刚完成长跑,则不能保证此时输入的心电图特征点信息能够被识别。
静脉识别一般不存在此类问题。
只要手指正常可活动,就可以识别,即使不完整也不影响。
问题3:没有其他公司生产静脉识别产品吗?答:是的,日本大部分ATM机取款时都使用指静脉进行验证;中国有几个这样做的,我专程去一一拜访。
我感觉他们最近的应用模式比较保守。
来这里制作门禁和门锁系统,非常昂贵。
这不是我想要的。
与传统产业竞争,目前优势并不明显。
我的业务方向是民用化、网络化,云验证可以发挥它最大的优势。
这正是我们现在正在做的事情,所以我们有信心通过低成本终端和大数据走出一条新路。
总结一下:指静脉技术成熟,安全级别高;目前的产品价格昂贵;集成应用场景相对狭窄;我国尚未制定相应的行业标准;与互联网、健康市场的结合还不够好。
我们现在走的路会有些困难,但我们看到了更多的机会。
问题四:真的有必要专门制作一个戒指来进行静脉识别吗?直接通过客户端系统,然后伸手验证静脉不是更方便吗?答:我认为这是非常有必要的,原因有几个。
首先,制作可穿戴设备是一种趋势。
很多东西都可以用作可穿戴智能硬件,我们的当然也应该效仿。
我们并不急于从一开始就制作戒指。
我们首先开发核心技术,然后为其他设备制作嵌入式模块。
第三步,制作硬件环。
其次,戒指会让验证更加方便,是送给懒人的礼物。
例如,电视下方有可以控制频道和音量的按钮。
为什么我们需要遥控器?答案是,人类毕竟是懒惰的,总是期待有更方便的东西来帮助自己。
我们的戒指起着与遥控器类似的作用。
第三,有些场景用戒指会更帅。
环验证可以用作汽车钥匙。
当你手指靠近它时,车门就会自动打开,非常酷。
第四,在某些情况下使用戒指会更安全。
工作场所不需要戒指,但在个人电脑、电子邮件系统、论坛登录、第三方支付等方面,戒指显然更安全。
尤其是第三方支付,目前的二维码支付存在太多的安全问题,静脉环是一个理想的替代方案。
第五,其他微型芯片可以植入戒指中使用(多重验证),例如蓝牙4(BLE)解决距离问题,RFID可以在电池耗尽时继续工作,红外光可以监测心跳和血液氧气等。
以后我们可以做一些增值服务。
问题五:对于没有佩戴类似物品习惯的人来说,一直带着戒指会不会很麻烦?答:我们的设计不仅是一枚戒指,而且是一条项链,在不使用时可以作为配饰挂在脖子上。
工业设计也是一个重点。
除了功能实现之外,外观对我们来说应该是最重要的。
如果戒指看起来不错,用户就会不愿意把它摘下来。
问题六:静脉识别尚未普及。
产品一旦上市,会不会很容易有产品但应用场景不够?答:这对于商家客户来说不是问题。
我们已经找到入口,大量顾客正在等待。
对于个人产品,我们会从最简单、最便宜的产品开始,很快在国外众筹平台上推出。
然后我们要把环、芯片和系统放在一起出售,并完成接口程序。
除核心算法、专利等信息公开外,所有应用部分均开源,打造安全的生态网络,保证用户不会出现无用的问题。
静脉识别的普及确实是一个长期的工作,但我还是很有信心的。
总结:通过这六个问题,笔者发现蔡杰确实是一位“技术控”,在技术相关问题上非常专业、全面。
不过,在产品推广方面,他个人感觉有点“理想化”。
然而,很多好的产品只有通过不断的尝试和错误才能获得成功。
蔡杰理想中的静脉识别手环会达到什么样的效果?让我们期待产品上市后市场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