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to尚未在中国上市,苹果的Apple Watch要到明年才能上市,而微软的硬件产品在内地一直影响不大。
这次新的可穿戴设备能否带来怎样的改变还是未知数。
不过,微软的可穿戴设备想要在中国大陆有所作为,还得考虑以下三个因素。
一段时间以来,一直有传言称微软将推出一款智能可穿戴设备,而最近泄露的一些细节也给该设备留下了更多悬念。
由于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可穿戴市场之一,微软想要引领行业,注定不会放弃。
Moto尚未在中国上市,苹果的Apple Watch要到明年才能上市,而微软的硬件产品在大陆一直影响不大。
这次新的可穿戴设备能否改变目前还不得而知。
不过,微软的可穿戴设备想要在中国大陆有所作为,还得考虑以下三个因素。
服务本地化,避免产品阉割 大多数进入中国的外国产品都会因为各种原因而受到阉割,其中最常见的是产品和服务的限制。
以微软的产品为例,Xbox进入中国可谓一波三折,但最终导致游戏屈指可数,价格高昂。
“棱镜门”之后,相关部门对国外产品的管控更加严格。
对于微软来说,新产品想要发挥作用,服务必然会本地化,要么在中国设立服务器,要么与国内互联网公司合作。
联合提供服务。
至于为什么这么说,我们先从微软的竞争对手苹果和谷歌说起。
虽然MOTO在国内没有销售,但还是有不少尝鲜者通过其他渠道购买并使用。
由于谷歌服务被屏蔽,很多用户都受到无法上网的困扰。
当然,谷歌服务的问题更多地体现在Android手机上。
。
苹果精心设计的Apple Pay无法适应国内的利益冲突,暂时无法向国内用户提供这项服务。
如果产品功能不完善,用户体验就会受到影响。
对于用户来说,与其花高价购买太监产品,还不如购买水货。
Windows 8操作系统在中国不再流行。
可穿戴产品的服务如果不能本地化,进入中国可能并不容易。
与谷歌和苹果相比,微软在中国的影响力大于两者。
自2001年起扎根北京的微软亚洲研究院,也让微软服务的本地化变得更容易实现。
价格大众化,高端领域也不乏竞争对手。
数据显示,中国智能手表月出货量为7万至8万台,智能手环月出货量为3万至5万台。
尽管可穿戴产品的概念十分流行、火热,但用户在产品选择上仍处于观望状态。
对于微软来说,想要突破中国市场的坚冰,就必须将价格大众化。
虽然国内智能手环的价格已经很低,但市场上不乏高端可穿戴产品。
一些不知名的智能手表售价在1000元左右,一些时尚的可穿戴产品售价更高,但出货量最大的产品都在1000元以下。
ZDC调查数据显示,在对可穿戴设备价格的调查中,占比最高的是万元及以下的产品,占比超过20%。
元及元价位段产品占比也在20%左右。
微软是否愿意以低调、实惠的价格融入市场,对于产品销售尤为重要。
目前MOTO国内售价已经在1元以上,高端Apple Watch的价格也没有悬念。
对于微软来说,是顺应潮流,在高端领域竞争,还是逐渐变得更加亲民,赢得更多认可,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不过,从微软Surface的销量来看,高端路线或许并不适合微软。
操作方便,并利用多个平台。
与谷歌和苹果不同,微软的可穿戴产品将支持Windows Phone、Android和iOS平台。
看来纳德拉的多平台战略将进一步体现在硬件领域。
软件是微软的强项,交互操作应该更加人性化。
Android Wear可以让习惯Android系统的用户轻松上手。
Apple Watch 更酷、更有趣,但用户的使用成本也可能更高。
对于微软来说,既然要支持三个平台,就必须考虑到三个平台上用户的操作习惯。
Windows Phone的风格与Android和iOS有很大不同。
如何设计可穿戴设备的交互,使其与自家的Windows Phone保持一致,让Android和iOS用户都能轻松使用手机,对于微软来说确实是一个挑战。
可穿戴设备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交互方式的竞争。
谷歌和苹果在交互方式上投入了大量的精力。
谷歌正试图通过Android Wear统一智能手表市场。
Apple Watch细致周到的功能足见苹果的用心。
当时,盖茨制定了窗口操作的标准,并统治了个人电脑市场。
然而,鲍尔默领导下的微软错失了主流移动操作系统。
微软首款可穿戴产品将带来怎样的交互体验?微软在可穿戴设备领域的生死存亡。
纵观国内可穿戴市场,智能手环的交互方式过于简单。
由于智能手表的系统大部分都是由Android系统修改而成,因此整体体验处于一种舍一丢丢的状态。
我们也希望微软能够利用其多平台优势,帮助国内可穿戴市场在操作体验方面建立相关标准。
WP系统拯救不了微软,可穿戴领域为纳德拉的拯救提供了新的方向。
中国作为可穿戴领域最大的需求市场,在一定程度上标志着微软在可穿戴领域发展的成败。
也希望微软这次能够不负众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