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赋能

中国VR与国际VR接轨还需要克服哪些障碍?

时间:2024-05-22 14:08:21 科技赋能

从默默无闻到如今的流行,虚拟现实技术似乎一夜之间就走上了民用的快车道。

VR为何如此迅速赢得资本市场的青睐?这也得益于Facebook在2016年斥资20亿美元收购VR领军企业Oculus,引起了全球投资者的关注。

看到国外大牌对VR的热衷,国内资本和创业者怎能视而不见。

受巨大市场潜力的吸引,VR一度成为热门话题。

虽然资本青睐是好事,但过多的关注让很多企业抱有玩具心态,只想用VR作为炒作的噱头,而不是真正的技术研发。

中国要想与国际接轨,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超越国外,必须克服哪些困难?多数厂商纷纷效仿、试水,但缺乏技术基础。

据了解,国内光学VR硬件设备开发公司有90多家。

而随着VR的势头越来越盛,不少国内手机厂商也争相推出自家的眼镜盒。

如此仓促的入局,难免让人担心自己是在跟风试水,还是真的打算入手。

做大吗?厂商布局首先涉及到的要素无非是产品,而说到这个产品就不得不想到专利,尤其是硬件方面。

专利可以说是最大的陷阱。

关于知识产权问题是,如果你不能走出这个坑,你的产品就会成为二流或山寨产品,从而很难在市场上立足。

目前国内大部分产品都是这样的情况,没有技术专利,甚至被说是造作,直接抄袭别人的产品型号,贴上自己的标签。

以目前在国内比较流行的HTC为例。

无论是从硬件本身的角度,还是从用户的角度,Vive 在全世界都有自己的粉丝。

但从产品本身的专利来看,似乎与HTC关系不大。

众所周知,Vive是HTC与Valve联合开发的VR虚拟现实头盔产品。

你可能认为硬件技术专利应该属于HTC,但大家都知道,控制器定位系统Lighthouse使用了Valve的专利。

用自己的名义做自己的事,只能说HTC的做法好不好。

它可以避开公众的视线,避免山寨的嫌疑。

销往海外时,还可以轻松规避相关专利诉讼风险。

其他国产硬件并不具备这样的先见之明。

首先,从产品愿景来看,仅限于国内三分之一的市场。

而且在技术方面,它并没有像VIVE那样取得突破性的进展。

外观和技术基本上都是Google Cardboard的延伸,没有任何突破。

而且,现在厂商推出的耳机大部分都是作为手机的配件。

大多数都是为了吸引眼球,而不是真正想通过VR耳机赚钱。

内容体验和可玩性不高,粘性小。

我们都知道VR内容是增加用户粘性和用户吸引力的核心。

随着国内资本的大力关注,国内VR近两年也迎来了发展的春天。

然而硬件的多方位发展并没有给国产VR内容带来希望。

资本的关注并没有给仍处于起步阶段的内容注入一针强心剂。

从数量上来说,中国由于起步较晚无法与其竞争已是不争的事实。

经过两年的发展,国产内容也呈现出良好的态势。

据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年中国虚拟现实(VR)行业发展前景预测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显示,目前国内大约有3款VR内容产品,其中包括3款VR游戏作品和3款VR影视作品。

数量并不一定意味着质量。

在用户体验和可玩性方面,国内与国外也存在差距。

以最常见的游戏为例。

作为VR内容行业的先行者和最有可能打入大众市场的领导者,游戏作为提高用户粘性的关键一环,似乎并没有起到很好的作用。

网上评选出的十大最让人上瘾的虚拟现实游戏均来自国外。

其中排名第一的《EVE:瓦尔基里》现已上市,并获得了良好的市场反响。

虽然国内市场上也有几款VR游戏,但大多都是利用VR噱头营造“伪虚拟”来欺骗玩家,无法给用户带来真正的沉浸式体验。

在这种情况下,国产VR内容为何要增加用户粘性? VR设备普及率低,整体缺乏公众基础。

据《中国VR用户行为研究报告》统计,近一年来接触或体验过虚拟现实设备的浅层用户约有1万人,购买过各种VR设备的用户约有96万人。

随着VR渗透到主流消费市场,VR离消费者越来越近,但距离普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如今的VR行业与当年手机行业的发展类似。

行业初期比较混乱,根本没有标准。

直到安卓、苹果两大系统推出后,才迎来了智能手机的春天。

而VR硬件产品的春天在哪里呢?从宏观环境来看,国内VR硬件行业呈现出多方布局、全员参与的良好竞争态势。

然而,当分解成单个产品时,整个秩序就显得有些混乱,而且没有任何踪迹。

没有标准。

目前,大多数厂商只专注于国内三分之一的市场,竞相推出自己的VR头戴设备。

但严格来说,很多都是“伪虚拟”的存在,根本没有技术性,更谈不上市场竞争力。

唯一能获胜的就是产品的性价比。

然而,成本效益并不是万能的。

低廉的价格虽然能够吸引用户的关注,但也会存在专业性不够的问题。

硬件本身的质量是关键。

目前,市场上的VR设备价格良莠不齐,质量也良莠不齐。

高价位的硬件耳机虽然能给人良好的用户体验,但从价格上来说,普通人很难接触到。

低价的硬件耳机虽然能够更好地迎合用户的消费心态,但体验却大打折扣。

我们的产品要想普及,只有两者结合才是出路。

概述虽然VR的发展过程与手机行业类似,但它并不是像手机那样单一的设备。

想要拥有完美的体验,需要一套完整的设备集群。

市场的成熟需要积累,进入VR市场也需要门槛。

笔者认为,现阶段不是VR赚钱的好时机,但却是企业积累技术的必要阶段。

如果VR产品不能真正得到用户的认可,单纯依靠过度的营销炒作是不会收到好的效果的。

目前,全球VR产业仍处于早期阶段,与实际水平相差不大。

国家要想与国外竞争,甚至超越,迫切需要提高产品质量,增强用户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