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赋能

华为手机份额被超越,智能手表业务将会发生什么变化?

时间:2024-05-22 14:06:06 科技赋能

2月6日,外媒报道称,智能手环厂商鼻祖Jawbone放弃消费市场,转型医疗市场。

当我们考虑到老牌可穿戴设备制造商 Pebble 以 10,000 美元的价格出售给 Fitbit、Fitbit 的股价已腰斩、Apple Watch 的销量暴跌 71%(IDC 数据)时……可穿戴设备的冬天仍在继续。

智能手机普及后,可穿戴设备一度被视为移动互联网的下一个入口,众多硬件厂商高调进入市场。

中国硬件制造商也未能幸免。

在手机领域取得巨大成功的华为今年9月推出了首款智能手表——HUAWEI WATCH。

这并不是华为首次涉足可穿戴领域。

早在2016年,华为就推出了TalkBand B1,具有蓝牙耳机、运动和睡眠监测等简单功能。

加上荣耀手环、手表等系列产品,目前仍在华为商店销售的可穿戴智能硬件产品多达9款(不含原版TalkBand B1)。

两年内推出10+产品。

随着可穿戴智能硬件的趋势,华为相关硬件一直在快速发展和迭代。

手表手环业务线也被华为视为继手机之后其高端终端战略的下一个转折点。

华为甚至为手表开辟了单独的APP专区,并与滴滴等巨头建立了广泛的合作项目。

转折之年,可穿戴智能硬件行业正迎来寒冬。

以Apple Watch为代表的智能手表遭遇挫折,Fitbit等智能手环也被市场忽视。

涉足这两个领域的华为正面临智能可穿戴产品出货量下滑的危机。

(注:判断智能手表的标准是手表上能运行APP)智能手表的库存和销量云云。

IDC数据显示,今年第三季度全球智能手表出货量仅为1万台,而去年同期为1万台。

相比51.6%的下滑,华为不再跻身智能手表厂商前五名。

这表明HUAWEI WATCH的出货量不如Pebble,后者排名第五,销售给Fitbit;也就是说,今年第三季度HUAWEI WATCH的出货量最多不会超过8.64万台。

与出货量低迷相反,HUAWEI WATCH却面临着国内电商平台库存紧张的问题。

在京东、天猫、苏宁等第三方平台,普遍存在部分版本HUAWEI WATCH售罄的问题;在天猫华为官方旗舰店,HUAWEI WATCH已经干脆下架,不再销售。

我们不知道这是否意味着HUAWEI WATCH生产线已经停产了这一代产品,以及目前销售的是否全部都是库存产品。

但值得关注的是,第二代HUAWEI WATCH与第一代产品的发布间隔已超过一年,真空期与小米Note接近。

在停摆一年多的时间里,HUAWEI WATCH的技术和功能并没有落后于市场……这并不是因为HUAWEI WATCH的技术太先进,而是因为可穿戴设备市场的发展和创新速度确实令人担忧。

在技??术和体验上都很难大幅超越上一代产品,这或许也是华为迟迟推出新品的原因之一。

如果可穿戴设备领域的残酷竞争再加上更加亲民的智能手环,华为的竞争压力将会更大。

与智能手表不同,智能手环功能简单、价格低廉、门槛相对较低。

某种程度上,智能手环市场是千元机市场的另一个维度。

在新技术出现之前,所有厂商都会被拖入价格的泥潭。

因此,在争夺性价比的智能手环领域,大多数手环厂商都受到了小米的攻击,华为也是受害者之一。

曾有人评价:国内硬件团队实现国外产品80%的功能,而仅需国外产品20%的定价,竞争力远超同类产品。

专门打造“年轻人的第一个XX”的小米(米家)就是这个套路的高手。

颠覆手机行业后,也冲击了各个领域的价格底线。

事实上,如果以智能手环和智能手表的总性能来计算,不仅是小米,还有很多其他友商都对华为造成了巨大的阻力。

IDC发布的中国可穿戴设备市场季度跟踪报告(一、二季度)显示,今年Q1,华为在国内可穿戴市场排名第五,市场份额为3.8%;第二季度,华为被超越。

它跌出了前五名,变成了“其他”。

虽然华为(以及荣耀)已经发布了10余款可穿戴设备产品,但从出货量来看,机海战术在可穿戴设备领域还不够实用。

危机 华为一直是一家危机意识强烈的企业。

在危机来临之前,嗅觉敏锐的任正非能够预见到危机的根源。

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任正非表示:“华为正在逐步进入‘无人区’,陷入无人引领、无人制定规则、无人跟随的困境;华为目前的水平仍局限于工程教学,物理算法等工程科学的创新水平尚未真正进入基础理论研究,随着逐渐逼近香农定理和摩尔定律的极限,大流量、低延迟的理论已经深入人心。

还没创建,华为就觉得自己的前途一片黯淡,找不到方向。

重大创新就是无人区的生存法则。

而没有大量的技术积累,就不可能产生爆炸性的创新。

“如果把这句话拆开分析,几乎可以适用于华为所有的产品线。

由于篇幅有限,我们只分析适用于可穿戴设备业务线的部分:首先是可穿戴设备市场本身自2009年“可穿戴智能硬件”概念提出并落地以来,已经过去6年多了,但全球市场上还没有出现划时代的产品,就连Apple Watch也没有出现。

其次,无论是手机、基站还是最近炒作的石墨烯技术,华为每一代产品的技术更新都是基于零部件技术的提升,比如扩容。

内存、增加像素等等。

言下之意就是华为(或者说绝大多数厂商没有能力定义产品。

也就是说,模仿iPhone很容易,但只有乔布斯能够做到)定义和设计 iPhone。

有人开玩笑说,华为手机是向高端市场转型的领头羊。

大嘴对设计和美感一窍不通,就去找任正非请教;军人出身的任正非思考良久后告诉余承东:“那你去爱马仕专卖店看看吧。

”余承东本人讲述的这个故事,完全体现了华为人在产品上的慢热和设计。

手机和通讯设备的繁荣掩盖了这些问题——这些问题在成熟的手机市场和通讯领域不会出现。

因为在华为面前,有苹果、三星、爱立信、高通等可以追寻和学习的企业;但在没有“标准答案”的可穿戴设备领域,华为只能摸着石头过河。

这对华为来说并不是一次成功。

不擅长。

任正非亲自指出了这些问题,而解决方案可能就在于HUAWEI WATCH二代。

据可靠消息,HUAWEI WATCH 2将于下个月的MWC上发布。

功能目前还不清楚,但可以肯定的是,HUAWEI WATCH 2将继续走自己的高端路线;至于低价位,可能就留给后面的荣耀手表或者手环了。

这也是华为在手机市场的布局模式。

在这种模式的带动下,华为在2016年超越小米,成为国产手机厂商的霸主。

主打性价比的小米一马当先,横扫市场;走高端路线的华为后来居上,颠覆了其霸主地位。

时至今日,故事的前半部分仍然惊人的相似。

;至于下半场能否重演,就看华为能否在“无人区”找到正确的方向。

多一件事文章已经结束。

最后列出笔者对可穿戴设备领域未来发展的一些预测。

智能手环只是可穿戴设备领域的一个过渡产品。

智能手表未来将成为主流,原因有二:收集的用户数据价值远不及智能手表;智能手表革命将使计步等手环功能被手机取代。

这是关于我们何时可以开发出不同于智能手机的功能。

如今,智能手表仍然是手机的附属产品,几乎所有功能都可以在手机上实现。

这就是智能手表研发困难的核心原因。

小米和华为最终将在智能手表市场展开一场大战。

从华米手表的发布,我们可以看出小米正在向智能手表倾斜。

从售价79的小米手环到如今的华米手表,小米可穿戴设备的价格一直呈上涨趋势。

除了第一代小米手环的价格接近底线之外,还有一个原因是为了避免“屌丝”标签在可穿戴设备上再次出现。

虽然小米、华为等可穿戴设备品牌的用户定位与小米、华为完全不同,但当可穿戴设备领域的技术和模式成熟后,这些品牌肯定会进入商业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