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可穿戴设备问世以来,其优越的光环从未消退。
甚至有人认为,可穿戴设备将成为颠覆传统、创造未来的下一代产品。
就像苹果重新定义手机一样,iPad将成为上网本。
就这样被扔进了“历史的垃圾堆”。
然而几年过去了,虽然可穿戴设备仍然高度曝光在媒体的聚光灯下,但在现实生活中却很难找到它们。
备受瞩目多年的可穿戴设备为何迟迟未能起飞?一、四大“坑”成为发展障碍 1、治安较差。
目前来看,智能手环和智能手表仍然是可穿戴设备的主流。
与智能手机系统的逐步完善相比,智能设备的操作系统无论是在服务还是安全方面都还处于起步阶段。
一旦这些可穿戴设备受到病毒攻击,数据安全和设备安全将毫无还手之力。
尤其是NFC功能的引入,让可穿戴产品在移动支付、门禁系统等业务方面有了更大的前景。
也就是说,未来的可穿戴产品不仅涉及数据安全,还与用户的人身安全、财产安全密切相关。
。
此外,为了增加产品的可玩性,一些厂商使用GPS或手机APP来记录用户的运动轨迹。
一旦云端数据泄露,用户可能会被“追踪”,人身安全将受到威胁。
2、标准不明确 虽然现在智能设备非常流行,市场上的智能手环、手表等产品的设计也引人注目,但目前国内尚无行业标准,导致产品水平参差不齐。
包括充电速度、工业设计、数据采集传输、传感器精度等,都没有确切的标准标准,以至于几千元到几十元的任何东西都可以称自己为可穿戴设备。
另外,一些商家在产品功能上大做文章,不顾有效与否地添加各种功能,并在促销过程中夸大其词,从而误导消费者。
例如,一些商家声称他们的可穿戴设备可以测量血压、血氧、心率甚至血糖。
事实上,这些大多不符合医疗体系的要求。
但由于没有标准可查,管理部门无从下手。
3、外观低劣“外观破旧”这个词几乎形容了所有可穿戴设备的“外观”。
市面上的产品设计要么太狂野,要么太不现实,也有一些好看又可以穿。
每个人的状态都不好,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谷歌眼镜。
谷歌眼镜自问世以来就被誉为业界颠覆性产品,一经推出就好评如潮。
但由于其怪异的外观,市场反馈相对冷淡,最终导致Google Glass不可避免的停产。
试想一下,谁愿意站在大街上被人视为外星人呢?可见,要让人们时刻佩戴可穿戴设备,不仅要提供丰富的功能,还要有良好的设计来迎合用户。
个性,但目前大多数产品都未能做到这一点。
4、功能没啥用。
人们对可穿戴设备不感兴趣的另一个原因是他们确实没有理由花钱购买这些产品。
这些功能既不创新也不实用。
以某品牌的智能手环为例。
它提供的计步、睡眠监测等功能,在有数据无服务的情况下,对很多人来说毫无用处。
功能几乎相当于电子表。
所以为什么?我们为什么不直接买一块数字手表呢?数据显示,87%的流失用户使用可穿戴设备的时间不足3个月。
这也说明,可穿戴设备看起来令人兴奋,但很难持久。
有用户表示,手表需要两天充电一次,而且其功能也只是抄袭部分手机。
几天后,新鲜感消失了,它只是坐在角落里积满灰尘。
2.我们需要如何改变? 1、更智能 既然可穿戴设备的卖点就是“智能”,那么要获得消费者的青睐,就需要变得更“智能”。
就目前而言,可穿戴设备在使用过程中仍然需要人们过多的干预和手动命令,使得这些产品更像是电子手表和计步器。
对于可穿戴设备未来的发展方向,无论是成为电脑、手机的替代品,还是发展到健康智能监测领域,最重要的是如何让其变得更方便、更简单、更好用,如何集成或集成可穿戴设备。
智能家居将是一大发展趋势。
2.更便宜。
事实上,人们对可穿戴智能设备抱有新奇感,更多人想尝试。
但相对较高的价格让他们放弃了这个想法。
我们以谷歌眼镜为例。
其早期的“探索者版”售价高达1.00美元。
高昂的价格对于消费者来说无疑是致命的,也导致谷歌眼镜夭折在摇篮里。
大多数智能手表的价格在 1 美元到 1 美元之间。
价格高自然会影响销量。
这是整个行业“热而不旺”的主要原因。
因此,随着制造工艺越来越成熟,可穿戴设备想要被大家普及,更便宜的价格才是解决问题的法宝。
3.更有用。
可穿戴设备可以拍照、录像、远程控制、打电话、检查运动水平、监测睡眠质量。
上述功能几乎都可以通过可穿戴设备实现,但这些功能还不足以打开消费者的钱包。
目前,大多数可穿戴设备应用几乎相当于智能手机应用的缩小版。
唯一的好处是让用户更容易获取信息。
可穿戴设备更像是一堆几乎没有什么用途的昂贵塑料。
为了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必需品”,就像现在的智能手机一样,可穿戴设备需要变得“更有用”,而加入医疗功能或许是一个很好的突破口。
4.更时尚。
事实上,有很多人购买了可穿戴设备,但大多数人在使用一段时间后就放弃了。
无论是手环还是眼镜,正如我们之前所说,产品的外观就成为它的外观。
上街的最大障碍。
即使在智能手环、智能手表热销的今天,人们看到这些产品仍然感觉有些陌生,更不用说瞬间把人变成“外星人”的智能眼镜了。
好消息是,一些时尚品牌的介入或许有助于改善可穿戴设备的“颜值”,比如Gucci、Chanel等。
试想一下,一款精致的爱马仕智能手表会带来怎样的画面?当然,这又回到了另一个问题:价格。
结语:回顾过去,毛泽东曾提出“敢上九天捉月亮,敢下五洋捉鳖”的梦想。
现在我们真正意识到了这一点。
当然,这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可穿戴设备的普及也是如此。
还需要找到正确的发展路径和时间的积累。
当然,这也需要各大厂商的智慧。
可穿戴设备将成为人们生活中的“必需品”并不牵强,但我们只能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