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品牌/Moto/Apple Watch/山寨年对于可穿戴市场乃至整个科技行业来说都是转型的一年。
这一年太多的事情都将成为历史。
随着重大象征性事件的发生,也有许多新技术可以通过小手段撬动未来。
在即将结束的一年里,本文想以“10个关键词、4个时间节点”为主题,为过去一年可穿戴设备的表现打上一个逗号和一个问号。
▲近30天百度搜索指数:大咖云集。
如果用最具代表性的词语之一来形容2019年可穿戴领域的概况,可能并不比“大牌云集”更准确。
国际团队包括苹果、微软、摩托罗拉、三星、谷歌、LG、索尼等传统巨头;中国团队包括华为、联想、小米、OPPO等,当然,这也是新贵崛起的一年。
Fitbit和Jawbone进一步巩固了先发优势,而Gudong和Bong也不甘落后,正在奋起直追。
Moto ▲Moto智能手表虽然有点“没落贵族”的忧郁,但摩托罗拉的设计底蕴在每一款产品中都得到了充分的释放。
Moto将工艺、美学、时尚、科技完美融合,成为Android Wear阵营中最耀眼的智能手表之一。
第二位就是下面要介绍的“我亲爱的朋友”。
Apple Watch▲苹果9月发布的Apple Watch(图片来源:the Verge)对于习惯进入成熟市场玩颠覆、总是挂在嘴边的叛逆表情的苹果来说,苹果难得让走出储备,在发展初期进军可穿戴市场。
进入这个被誉为下一个“科技蓝海”的领域。
毕竟他是大佬,一出手他就知道:明白了!尽管 Apple Watch 于 9 月份发布,要到明年初才能向消费者发售,但它已经成为今年出现频率最高、最具挑衅性的关键词之一。
Android Wear▲Android Wear发布仅6个月,目前进展良好。
谷歌希望在可穿戴市场复制Android智能手机的成功,因此在今年6月的谷歌I/O大会上适时发布了一款智能手机。
手表操作系统Android Wear未来可能适用于更多可穿戴设备。
全新的卡片式交互,既适合圆形表盘,也适合方形屏幕。
谷歌试图加强对OEM厂商的控制可能不利于其发展。
不过,从生态角度来看,搭载Android Wear系统的智能手表仍然最受欢迎,这给了它未来的想象空间。
此外,谷歌还应该认真思考如何将Android Wear在中国本地化。
山寨 是的,我们对“山寨”这个词感到厌恶。
这在智能手机时代是如此,在可穿戴设备的早期仍然如此。
这就像打在国内一些厂商脸上的嘲讽耳光,却很痛。
中国可穿戴创业者的神经。
这两个词有什么快餐性质的文化内涵,核武器就是“复制粘贴”。
毫无疑问,山寨是对创新的亵渎,甚至是明目张胆的流氓行为。
但对于任何一个想走捷径、急功近利的国产品牌来说,都成了一种明目张胆的行为手段(配不上图太悲惨了,大家都知道)。
我们渴望颠覆性和颠覆性的创新,但又厌恶颠覆性的模仿者,嗯,就是这样。
所以我们特别希望明年这个词能被列入黑名单。
算法/心率/多传感器/鸡肋/自动识别 算法步数、里程、卡路里消耗……你觉得这些术语背后的数据重要吗?当然很重要,但还没有重要到引起我们特别关注。
目前基于三轴加速度传感器监测到的数据存在很大差异,甚至给用户带来新的困惑。
因此,下半年传感器的“算法”被越来越多地提及,体现在数据的准确性、有效性和实用性上,要求在分析数据的能力上寻求突破和智能化。
否则,就跟山寨货一样了。
心率监测▲心率监测正在成为越来越多智能手环的主要功能。
心率监测正在成为高附加值的部分。
随之而来的是可穿戴设备的价格也随之上涨,这就提高了价格,因为目前它有心率监测功能。
用于监控的设备目前还只有少数,但预计明年这将成为所有可穿戴设备的标准功能。
会让屌丝和高富帅“一步之遥”。
不过,有一个问题需要解决,那就是如何让测量的心率达到医学水平。
不然时不时测出的心率过高会不会吓到消费者呢?传感器 ▲ Jawbone UP3 采用多传感器设计。
下半年以来,特别是Apple Watch发布以来,多传感器已经成为衡量可穿戴产品质量的标准之一。
无论是Jawbone UP3、微软手环还是三星Gear S等,告别单一功能意味着可穿戴厂商真正开始思考哪些功能会对消费者有利。
监测紫外线、环境温度、皮肤温度、汗液甚至血糖和血氧,可穿戴设备确实希望帮助用户进行预防和急救。
当然,这一切都需要经过正规医疗机构的认证,才可以被消费者广泛使用。
接受吧,否则可穿戴设备仍然无法摆脱“高级玩具”的定位。
智能手表、智能手环这些无关紧要的功能,导致了“鸡肋”这个不太雅观的词,通常被理解为“傻”。
是的,你没有看错。
Wearless用来形容可穿戴设备的诸多缺点。
续航、防水以及各种所谓的运动、睡眠监测,都或多或少与“没用”二字有关。
自动识别▲Fitbit Charge等设备已经具备自动识别睡眠的功能。
它们经常出现在分析文章中。
无论是行业专家还是媒体新人,他们都畅所欲言,从容轻松地阐释可穿戴设备的本质。
“自动识别”,不然就白干了。
幸运的是,努力得到回报。
当我们第一次在 Misfit Shine 上尝到自动识别睡眠状态的好处后,这项新技能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产品采用。
Fitbit 做得很好,Jawbone 似乎也擅长不同类型的锻炼。
充满活力。
国内也有先行者,比如bong和小米推出的智能手环,就以此为卖点,表现也不错。
我们相信明年80%以上的腕式可穿戴设备将具备自动识别和自动传感功能。
不然的话,就直接睡吧。
推动可穿戴进步的34个重要时间节点 一月:CES ▲CES是每年科技发展的风向标。
近两年来,对可穿戴设备的关注度有所提高(图片来源:百度)CES是科技领域的年度盛会,是年初的盛会,而在本次展会上发布的新品往往预示着科技趋势来年的。
CES是新产品的又一个试金石,成败都可能在这个舞台上得到检验。
Pebble Steel是在CES上亮相的产品。
一年来,它一直在闪闪发光。
尽管 Apple Watch 和 Moto 引来无数浮夸目光,但 Pebble Steel 依然像戴在左手腕上谦逊有礼的绅士。
做一个“安静的帅哥”。
典型的失败可能是Fitbit Force,这是一款雄心勃勃的产品,但由于过敏而被撤回并停产。
或许,这就是青春和成长的代价。
庆幸的是,Fitbit 年底王者归来,以丰满、坚挺的三款新品延续着可穿戴领军者的梦想。
6 月:Google I/O 大会 ▲ Google I/0 大会上,Moto 首次亮相(图片来源:the Verge)Google I/0 是每年的固定节目,但不会让你觉得像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
因为这个地方充满了全场数千名开发者的高浓度荷尔蒙,他们对新技术感到兴奋和欢呼。
I/O就像一剂美味的“春药”,刺激着开发者的神经。
这是谷歌的舞台,它展示尖端技术,发挥精神导师的作用,编织美好的未来。
Android Wear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诞生的,包括Moto、三星Gear live、LG G Watch在内的后来者的血液里都流淌着Android Wear的兴奋。
是的,每年六月,谷歌都会定期创造甜蜜的梦。
九月:IFA、Moto 和苹果发布会 对于可穿戴市场来说,九月的发布会就像巴黎、伦敦、纽约和米兰的时装秀。
你唱我上台,让你头晕目眩,感觉钱包余额不足。
我讨厌工资涨得这么慢。
今年,在大牌与小众齐聚的柏林IFA展会上,三星、索尼、LG都忙着推出新品。
其中,三星和LG刚刚在6月底发布了产品。
而让谷歌气喘吁吁的是,三星用实际行动打了谷歌一巴掌(一巴掌,别想太多),宣布与自家的Tizen系统“脱轨”。
北京时间9月5日,摩托罗拉新品发布会闭门举行。
尽管如此,媒体们还是搬了凳子,等待芝加哥传来有关Moto的消息。
当新浪记者拿着Moto X拍摄河边的建筑,戴着Moto听谷歌工程师的讲解时,北京的媒体都坐立不安了。
当躁动达到顶峰时,Moto害羞地出现在媒体键盘的节奏中。
全世界对Moto感兴趣的朋友们在看新闻的时候集体高潮了。
▲苹果于美国当地时间 9 月 9 日发布了 Apple Watch(图片来源:the Verge) 五天后,北京时间 9 月 10 日凌晨,苹果发布了 iPhone 6 和 6 Plus,速度之快让你无法思考。
而凭借“One more thing”,它给了媒体和消费者一个意想不到的惊喜——Apple Watch,并用前所未有的方形蓝宝石屏幕设计,字里行间承载着媒体的赞誉和失望。
但苹果的魅力就在于,即使它的设计一开始看上去那么丑陋,但久而久之却能让人“情人眼里出西施”。
Apple Watch将于明年初推出,必将引发新一轮头条人士的好评。
10 月底和 11 月初:Fitbit、Jawbone 和 Microsoft 齐聚。
Fitbit 和微软握住 10 月份的大腿,Jawbone 握住 11 月份的手,发布了自己的新品,相隔不到 10 天。
微软是老牌科技巨头,但在可穿戴领域却是新来者; Fitbit 和 Jawbone 恰恰相反。
Jawbone和微软都拿出了自己的王牌,提供更多的传感器,让睡眠监测和运动监测更加智能,并提供数据的分析和建议,逐渐向我们的期望靠拢; Fitbit已经开始变得有些谨慎了,用3款产品轰炸用户的眼球。
虽然在传感器数量上略显尴尬,但在自动识别方面已经从儿童进化到成人了。
承认这一点对我们来说也很重要,因为我们想解放双手,自动完成所有事情。
当我们写这篇文章时,我们似乎错过了一个同样重要的时间点,那就是七月。
7月的烈日灼灼着国产品牌的耐心:联想推出NBD,并发布2款基于第三方合作的智能手机。
眼镜(尚未上市);小米凭借一款79元的智能手环粉碎了很多可穿戴初创团队的梦想,但也帮助可穿戴产品提高了知名度; bong2用鸡蛋打石头的方式与小米进行价格竞争,结果从1代元“雪崩”到了99元的二代。
不但没能讨好消费者,还被用户戏称为“作弊”……在中国,这简直就是一件奇怪的事情。
综上所述,以上基本概括了2018年可穿戴市场发生的令人难忘的故事。
比如Moto和Apple Watch最终都会被证明是经典,并被纳入未来历史的灰烬中。
10个关键词可能不够,4、5个时间节点可能同样拉伸。
2017年的可穿戴市场本身就是一个从幼稚走向成熟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