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赋能

冬天适合穿吗?华米年销售额15亿是如何实现的?

时间:2024-05-22 13:15:00 科技赋能

市场研究公司IDC不久前发布的一份研究报告称,今年第三季度全球智能手表出货量为1万块,比去年同期的1万块锐减51.6%。

市场的大幅下滑也引起了智能手表行业不少人士的关注。

目前,整个可穿戴行业也出现了下滑的趋势,不少企业退出了可穿戴行业。

然而,对于国内可穿戴领域的龙头华米科技来说,过去一年却出现了大幅逆势增长。

近日,华米科技公布了全年销售业绩。

华米表示,尽管如此,其年销售额仍强劲增长。

公司智能穿戴设备出货量超过10000台,年销售额突破15亿元。

显然,这一成绩在全球可穿戴市场上非常抢眼。

早在2009年,华米科技设计生产的小米手环销量就已突破万只。

当时,依靠小米手环的销量,华米科技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可穿戴设备公司。

华米科技2016年营收达10亿元。

华米科技的崛起 在介绍华米科技之前,不得不提华米科技CEO黄汪。

黄汪之所以将公司命名为“华米”,是因为他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毕业后,第一份工作就是在华为。

他创办的每家公司都是以“华”字开头,后来他又与小米合作,这两家公司是他学习的榜样,也是他的目标。

2010年,黄旺从华为辞职,回到合肥创立华恒网络技术有限公司,从事嵌入式Linux的研发和商业化。

2006年,黄旺成立华恒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推出中国第一台平板智能设备,比后来流行的iPad早了10个月。

通过学习亚马逊模式,在平板电脑上添加阅读软件,并与盛大文学合作,签约《时尚芭莎》等所有PDF杂志,智能设备通过销售移动内容赚钱,每台平板电脑可赚取100元利润。

随着可穿戴设备的逐渐兴起,在今年1月的CES展会上,黄旺被智能手表Pebble、I'm Watch、Withings、智能手环Fitbit、Jawbone等可穿戴设备厂商的产品深深刺激。

回国后,黄汪带领团队开发了智能手表Zwatch,无奈暂停了新版平板电脑Zwatch的开发——要知道,当时平板电脑正如火如荼,而Zwatch作为国内知名平板电脑品牌,给公司带来了稳定的利润。

今年11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黄汪校友、小米MIUI三剑客之一孙鹏回到合肥看望华恒。

黄旺送了他一块Zwatch。

当孙鹏回到北京让雷军试穿时,雷军第二天就派人联系黄旺洽谈合作。

“Zwatch 扎实的品质给雷军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黄汪了解了小米未来的产品布局后,认为与小米携手是最好的合作方式。

短短半个月时间,双方就确定了合作。

加入巨头生态链并不像听起来那么容易,尤其是对于强大的雷军和小米来说。

《第一财经周刊》BroadLink创始人兼CEO刘宗儒曾表示,业内顶尖企业通常很难与小米达成合作,因为条款太“霸道”。

比如:低品质低价、低估值高比例、放弃自主品牌。

为了与小米合作,黄旺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他停止了所有新型平板电脑和新型智能手表产品的研发,并直接报废了多套价值数百万元的新模具。

他隐藏了“Smart Device”品牌并注册了它。

新公司——华米科技。

随着合作的深入,黄旺和他的团队惊讶地发现,在与小米这样的强大合作伙伴共同成长的过程中,华米并没有迷失自己,而是通过互补成为了新的华米。

它有自主权,但可以最大程度地利用小米的资源。

这是华米加入小米生态链的最大动力。

华米科技继2019年1月获得小米、顺为资本的A轮融资后,于2018年12月完成1万美元B轮融资,高榕资本领投,红杉、晨兴、顺为跟投。

高榕和晨兴是小米的早期投资者,而顺为则直接是雷军集团的投资机构。

红杉的投资向来是“只看赛道,不看公司”。

除了融资的便利,华米还收获了雷军提供的“武器库”:小米的供应链资源、品牌、周边和互联网合作,包括华米的物流、仓储、客服也都整合到了小米的体系内。

最直观的就是,全球一流的代工厂为华米工作,并给予一定的重视。

这让华米避免了遭遇锤子手机等产品产能尴尬的可能。

此外,雷军和小米的作风也深深影响着这家来自合肥的互联网公司。

雷军倡导的“极致”和“All in”已经成为公司的信条,小米的扁平化结构也借鉴了华米科技。

华米科技副总裁张晓军告诉记者,“华米也是扁平化架构,采用项目组管理方式,没有KPI考核,公司运营围绕产品和项目进行。

”在小米的“加持”下,小米手环于2016年8月16日正式开售,3个月销量破万块,发布后销售速度持续提升。

第2个10000件两个月完成,第3个10000件1个月完成。

在4月6日米粉节的帮助下,不到一个月的时间,米粉节已突破4万个大关。

从华恒网络到华恒电子,再到华米科技,从网络方案设计到消费电子品牌,再到互联网运动健康大数据,华米科技紧跟互联网消费热点三大变化。

实现完美 虽然小米手环已经成为“爆款产品”,华米也成为小米生态链中适应最快、成长最快的公司,但张晓军并不认为除了“把产品做到最好”之外还有什么秘诀。

“了解产业链,解决消费者需求,自然就能发展。

如果你做的东西不能满足市场,雷军、马云、马化腾都帮不了你。

”小米手环推出后,最受用户欢迎的是其超过30天的待机时间,这让华米团队感到惊讶。

“普通手环并不把省电作为核心痛点,往往不到一周就需要充电。

”黄旺说。

”雷军在发布会上表示,小米手环在不充电的情况下可以续航一个月,但实际上如果仅使用计步功能,待机时间可达 3 个月。

而且,我们根据日常使用标准来设计它。

在开发过程中,华米内部组建了五个团队,负责电路板和软件的设计以及不同阶段的实验。

不断“砍伐”非最优方案,耗费大量时间、精力和金钱,最终找到最省电的方案。

让黄旺没想到的是,在省电的同时,还带来了一个意想不到的好处——用户粘性增强:“普通手环用户使用一周后必须充电。

第一次充电后记得佩戴它们,但再次充电后它们可能会忘记。

重复佩戴很容易导致用户流失。

“华米希望用户24小时佩戴小米手环。

这种信心也来自于手环的设计。

小米手环腕带采用美国康宁TPSiV材料制成,成本极高。

最初用于制作奶粉勺,无毒无害,手感光滑,能有效减少敏感皮肤引起的过敏,这一切设计的背后,隐藏着华米不小的野心——他们希望小米手环能变身为人。

“在做手环之前,我们通过研究发现,小米手环的优势在于它有小米手机庞大的出货量和移动电源的成功案例做后盾。

因此,手环最初定位为小米手机的配件,至少可以保证一定程度的成功。

销售数量。

于是我们就想到了哪些功能可以把手机和手环连接起来。

“来电提醒、计步等都是与手机密切相关的功能,可以让手环发挥配件的作用。

”黄旺说。

后来,华米开发了使用手环解锁小米手机的功能。

“这意味着手环开始从手机配件向人体ID转变。

”关于小米手环的这一功能,有一个广为流传的笑话:雷军有一次把手环忘在家里,我一整天都疯了因为我的手机需要密码解锁,每天要输入80多次,除了追求产品品质的极致之外,黄旺对“极致”的理解还有另一个含义——把价格降低到极致。

在动辄上千元的智能穿戴领域,小米手环79元的售价震惊业界,除了合理的设计、基于互联网的销售方式和庞大的销量外,还因为严格的成本。

控制。

“我们和供应链一起拆解,分析成本,包括租金、零部件、人工成本等。

“比如,同型号、同质量的电池,小米手环的成本价仅为5元,而国外企业的成本价为13元。

”因为国外产品售价99美元,他们对13元的电池成本很满意,没有动力。

去了解供应商成本。

“79元的价格已经够让人意外的了,但黄旺告诉记者,“一开始我们想定价49元,但为了选择最好的材料、芯片和工艺,最终选择了接近79成本的价格。

“即便如此,小米手环还是盈利的。

”过去一年,我们没有计算是否赚钱,但今年一季度,财务总监突然告诉我,我们还有净赚。

”这让黄旺吓了一跳。

自主开发虽然小米手环是华米科技生产的,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可以说是小米让华米科技取得了成功。

黄旺表示,这要归功于小米手环是华米科技生产的。

此前小米手环的成功,华米一直处于持续盈利的状态,至今B轮融资一分钱都没花,但钱却越来越多。

”不过,对小米的过度依赖也随之而来。

成为制约华为技术未来发展的一大因素。

黄汪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对于华米来说,从团队的自我认知来看,它是一家独立的创业公司。

从与雷总和德哥的沟通来看,我们都一致认为华米是一家独立的创业公司。

作为一家独立的初创公司,我们不想把这家公司变成一家ODM公司。

会导致团队不认可,团队做事的方式和做品牌的方式不一样。

为此,它还推出了自己的品牌战略。

2019年9月,华米科技在北京发布了自己的时尚智能手机。

可穿戴品牌AMAZFIT的首批产品包括与国民女神高圆圆合作推出的“悦爽”、“赤道”系列手环。

然而,在小米的光环下,AMAZFIT和小米手环的销量却存在巨大差异。

这也引发了外界的质疑:如果没有小米模式,华米能走多远?对此黄汪很平静:打造一个新品牌绝对不会一蹴而就,也永远不会迈出第一步。

它永远不会实现。

自主品牌需要持续投入、持续建设,而不是指望一夜成名。

事实上,小米光环背后的华米公司也已经到了瓶颈。

如果它想进一步发展,就必须独立。

经过多年的积累和积累,华米科技于2019年8月30日发布了旗下首款自有品牌AMAZFIT智能手表。

这一次,华米科技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其最新款AMAZFIT运动手表上市三个月内销量突破10万块。

“根据这个结果,我们可以跻身全球智能手表领域前五名。

”华米科技创始人兼CEO黄汪表示。

此外,华米科技与行业主流运动品牌合作推出的智能跑鞋,2018年也取得了万双以上的销量。

“我们不是一家纯粹的可穿戴制造商,而是一家人体数据公司。

”黄旺告诉记者,可穿戴设备只是捕捉运动和健康数据的工具。

积累了这些数据后,华米可以将所有用户引流到各个线下服务区域。

用户才能拥有更多价值,销售硬件只是提供服务的第一步。

基于庞大的硬件销量,华米科技研发运营的小米运动APP日活跃用户超过1万,并在此基础上积累了大量的用户运动、睡眠等数据。

据悉,华米内部已正式成立人工智能实验室,今年其运动健康医疗大数据业务将全面由AI技术驱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