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智能音箱已经成为真正的明星。
继7月5日阿里巴巴推出首款智能语音音箱“天猫精灵X1”,也是首款消费级AI产品后,智能音箱成为了真正的明星。
成为巨头们的目标。
亚马逊、谷歌、微软、苹果、京东、小米等科技巨头也纷纷入局。
距离 Amazon Echo 推出已经近三年了。
当亚马逊在2016年推出Echo时,或许连我自己都没有想到它会在市场上获得如此强烈的反响。
截至目前,亚马逊Echo智能音箱全球销量已超过1000万台。
台湾地区的其他巨头可能也看到了Echo的好处,随后推出了智能音箱项目。
谷歌推出Google Home、苹果推出HomePod、微软与Harman Kardon合作推出Invoke,国内巨头BAT也进军智能音箱市场。
所以显得相当热闹。
然而,智能穿戴设备,同智能音箱一样都是智能设备,却没有那么乐观。
近日,外媒报道称,以健身手环和便携式音箱闻名的老牌可穿戴设备制造商Jawbone已开始清算程序。
智能手环巨头的倒闭,毫不犹豫地让人松了一口气。
想当年,流行的智能穿戴设备、智能手表、智能手环也很流行,但现在,我们已经看不到原来的场景了。
就像Apple Watch刚发布时的骚动一样,现在已经不一样了。
说话。
于是智能穿戴设备,同样是智能设备,就成为了市场上的弃儿。
智能音箱能走多远?谁抛弃了智能手表和智能手环可穿戴设备?一些懂科技的朋友一定用过Apple Watch或者小米手环。
通过一个小型设备,你可以记录你走了多远,消耗了多少卡路里,甚至每天睡了多少小时。
看起来如此智能和复杂的智能设备已经让智能手环巨头 Jawbone 等老牌公司陷入了危机。
如果我们深入了解的话,不难发现智能手环和手表有两个最致命的缺点。
一是用户体验差。
主要体现在用电量上。
就拿市面上被认为最好的Apple Watch来说,笔者从使用过Apple Watch的朋友那里了解到,它在充满电的情况下最多只能待机一天,也就是每充一次电。
天。
如果使用微信、QQ等信息推送信息,充满电后最多只能待机半天。
如此短的待机时间不得不让用户犹豫不决,影响用户体验。
试想一下,我们平时购买手机的时候,是否把待机时间作为一个重要的考虑因素呢?否则,就不会有OPPO那句经典的广告语“充电5分钟,通话2小时”。
二是功能单一、移植性高、同质化严重。
至于小米手环,它能使用的功能比较简单、单一。
除了记录你走了多远、消耗了多少卡路里、每天睡了多少小时等等之外,它似乎基本没有其他功能。
这是唯一的一个。
有一点,也许看起来更时尚,戴在手上也更方便。
Apple Watch 只能够看时间,并且比手环更多地使用微信、QQ 社交工具,但在视觉和操作体验上都非常不方便。
如今的智能手机几乎包含了两者的所有功能,用户体验(视觉、操作)远远超过两者,甚至拥有它们无法实现的丰富功能。
目前,市场上大大小小的智能手环、智能手表种类繁多,甚至价格也相当低,同质化严重。
智能穿戴的冬天已经到来,智能音箱还能走多远?在全球人工智能与机器人峰会上,AI企业恍然大悟,CEO戴帅翔在演讲中提到,“我个人并不看好演讲者”。
我们不认识他。
他分析出了什么样的思路,但他毕竟是这个领域的专家,我们也不好说什么。
但笔者认为,智能音箱还是有前景和市场的。
未来是人工智能时代,每个时代的变革都需要一个好的切入点和载体。
智能音箱在这个时间点出现,它是另一种流行、便携的智能设备,正好满足了人工智能快速普及的要求。
当然,智能音箱只是一个载体。
巨头最终实现的目标是Alexa在该领域的发展。
语音助手的范围肯定会比智能音箱更大。
未来,Alexa将不仅仅局限于智能音箱,而是可以渗透到各种设备中。
其中包括人们的生活,比如智能家居的应用以及电视、冰箱、洗衣机、汽车、电饭锅等设备的应用,人们将有50%的时间通过语音与设备进行交互。
这时,智能音箱将只是其中的一个小型智能设备,人们不会记得今天的智能音箱所带来的成就。
智能音箱是一种慢节奏的产品。
像面萌这样的产品整个生命周期只有几周,而微信的决定性时期可能只有一年甚至几个月。
但智能音箱的启动周期可能会更长。
个人电脑的普及用了近20年的时间,智能手机时代则稍短一些,用了4到5年的时间。
因此,智能音箱可能还能存活2到3年,甚至更长,这取决于Alexa的受欢迎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