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2月,美国增强现实公司Magic Leap获得C轮融资,融资金额7.94亿美元。
要知道,2018年,可穿戴技术领域平均B轮后融资金额为2.2亿美元。
特别引人注目的是,领投方是阿里巴巴,其他投资方还包括谷歌、高通、摩根大通、摩根士丹利等。
相反,另一个现象是年后可穿戴技术市场将整体低迷。
上市公司股价下跌。
像Jawbone这样筹集了13轮融资、一度估值30亿美元的明星公司,也在关闭产品线、清理库存。
有人质疑可穿戴设备是否是一个真正的市场?近日,我们整理了印度初创企业投资分析平台Tracxn出品的最新《智能穿戴科技报告》。
根据提供的数据和我们对公司的了解,让我们来看看这个行业的真实情况。
马云是用白菜价收购好公司,还是用真金白银砸碎海市蜃楼?低谷期 从企业成立数量、投资金额以及代表性企业的经营状况来看,目前确实是智能穿戴行业的低谷期。
一是营业场所数量。
根据 Tracxn 制作的《智能穿戴科技报告》,该领域的大多数公司成立于-。
年后成立的公司数量大幅下降。
其次,投资金额。
2017年,全球可穿戴领域投资达到14.17亿美元,远高于10.73亿美元。
刚刚过半,投资总额就超过了全年,但这样的情况并不让人乐观,因为今年2月,AR公司Magic Leap获得了7.94亿美元的C轮融资,筹集了整体水平。
如果剔除Magic Leap,上半年投资金额已接近去年同期,行业投资仍较为冷淡。
最后,它代表了业务运营。
Fitbit 是最大的可穿戴健康和健身产品公司。
其主要产品为智能手环和手表。
今年6月上市。
上市后股价走势如下。
股价下跌并不是一个孤立的现象。
过去三年IPO市值最高的8家公司中,有7家股价出现下跌。
唯一上涨的公司是 Vuzix,一家生产 VR 产品的公司。
我们以后会怎样? 。
Jawbone 曾是全球智能手环销量第二大公司,仅次于 Fitbit。
今年1月,Jawbone进行了第13轮融资,估值从上一轮融资的30亿美元缩水至15亿美元。
今年5月,Jawbone完全停止生产Up系列健康追踪设备,并将现有库存全部出售给第三方经销商。
目前智能可穿戴技术的第二大出货商是中国读者熟悉的小米。
小米在智能穿戴领域的主要产品是手环和耳机。
Tracxn的数据显示,手环公司整体呈下滑趋势,尚未破产的公司已转产手表。
要分析不景气的原因,我们先来看看智能科技领域主要做哪些产品。
主要产品基于Tracxn《智能穿戴科技报告》。
年内,全球最具可穿戴科技公司之一获得投资,投资总额达53.26亿美元。
我们将产品分为五个主要类别,即信息娱乐、运动监测、医疗保健、企业应用和组件。
然后挑几个关键的细分市场,看看产品的发展情况。
1。
类似海市蜃楼的信息娱乐产品信息娱乐产品包括可穿戴摄像头、耳机和安全跟踪设备,但目前最重要的投资领域是增强现实(AR)和虚拟现实(VR)产品。
增强现实产品将立体3D图像无缝集成到现实场景中,让现实生活和虚拟世界互动。
而虚拟现实产品将带我们进入一个全新的虚拟世界。
一旦两者成熟并商用,将改变我们学习、生活、工作、娱乐的场景。
欢迎来到科幻小说的世界。
VR产品发展领先于AR产品。
如果我们看看VR产品的现状,就知道为什么说它是海市蜃楼了。
谷歌眼镜和微软Hololens是两种典型的VR产品。
它们备受期待,立即售空,然后不断出现缺陷。
首先,价格太贵。
谷歌眼镜的售价为美元,Hololens 的售价为美元。
然后,佩戴起来不舒服,一般重量都在一斤以上。
之所以“热”,还因为集成度高,没有散热空间。
电池寿命短,平均2-5小时。
显示面积较小。
最致命的是它无法给人真正身处大自然的感觉,各种视觉偏差会让体验者感到头晕、恶心。
2019年1月15日,谷歌宣布将停止销售第一代谷歌眼镜的个人版,转而首先向企业销售。
微软 Hololens 仍然作为极客产品出售。
这让我们想起了苹果电脑和手机,十年前它们还只是极客产品。
每年可穿戴技术的投资中有超过35%投入到VR和AR领域。
谷歌、微软、苹果、Facebook、英特尔都在 VR、AR 和 MR 领域大举动作。
他们想要取代手机和电脑,占领大众的生活。
那一天值得期待,但还远未到来。
对于大规模商业化,Facebook已将其纳入十年战略。
2、运动监测产品红海。
此类产品包括手环、手表、臂环、健身服等,主要功能无非是计步、来电提醒、监测心率、血压、睡眠质量等。
运动手环生产成本低、技术壁垒弱,引入了众多竞争对手,生存困难。
大多数分析师将集体生存困难归因于中国制造商小米生产的廉价腕带。
小米手环的价格仅为Fitbit和Jawbone手环的十分之一。
目前是手链领域第二大发货商。
针对这一指责,小米公关人员曾表示,其进入美国市场较晚,其在该市场的销售数据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除了竞争原因之外,用户粘性不佳也限制了市场的整体规模。
Business Insider 2017年的一份市场调查报告中,51%的用户表示看不出有任何使用的必要——iPhone本身就具备计步和心率检测功能,iPhone、Android等智能设备满足了用户的需求'绝对的需要。
大多数需要。
据 Tracxn《智能穿戴科技报告》 统计,目前智能手表的销售收入占比最高。
许多生产腕带的公司已经开始或计划转型生产智能手表。
然而,无论是手链还是手表,都是一片红色的海洋。
相对而言,穿戴式产品正在升温,像Athos这样的公司受到更多关注。
Athos的产品是智能健身服。
该健身服拥有多个手掌大小的传感器设备,可以监测肌肉运动,并通过蓝牙连接到手机上的支持应用程序。
这些数据可以监测每块肌肉的具体运动量,避免运动损伤。
全套运动服的价格在美元左右。
年底,在所谓的融资冬天期间,Athos 获得了来自包括 NBA 球队金州勇士队老板 Joe Lacob 在内的投资者的 10,000 美元 C 轮融资。
3。
不接触地面的医疗保健产品。
近三年IPO市值最高的8家可穿戴科技公司中,有3家位于医疗保健领域。
其中两人从事糖尿病指标监测产品。
以Senseonics为例。
其血糖监测系统植入皮下,可保持3个月有效。
该产品今年5月刚刚通过欧盟监管部门的CE认证,计划于今年年底向美国FDA提交相关申请材料。
目前保健品的一个常见用途是监测个人指标,如血糖、血压、戒烟反应等。
个人监测设备可以实现测量、方便、准确、提醒,但这还远远不够。
实施的。
人们知道真相并不意味着他们能够更好地控制局势。
例如,在血糖领域,有计划将监测结果连接到泵上。
当超过标准时,药物会自动输送,阻断不良反应,形成类似于健康人体的内循环。
该步骤尚未实现大规模商业化应用。
这减少了人们对医疗保健产品的依赖。
Ekso Bionics是上述三家上市医疗保健公司之一。
它为瘫痪患者提供外骨骼。
有了这个产品,多年卧床不起的病人就可以站立行走了。
整个系统由全碳合金制成,重量轻。
它还采用仿生设计,由内置电动机提供动力,使这套机械腿可以像人类一样行走。
它的背部安装有智能计算设备,可以根据用户的行走方式和属性进行统计计算。
该设备在美国一些医院免费提供给瘫痪患者。
练习一段时间后,就能像正常人一样走路了。
在产品介绍视频中,不少用户流下了眼泪。
他们说:“当我迈出第一步时,就像获得了重生。
”这是一个真实的市场吗?首先,VR和AR目前绝对不是真正的市场。
虽然不少大公司认为这一领域未来前景广阔,但基于目前的性价比,其产品所覆盖的市场基本可以忽略不计。
近三年可穿戴技术领域IPO市值最高的8家公司中,有7家股价出现下跌。
只有 Vuzix 上涨了。
然而,用户反映其VR产品的体验与谷歌眼镜和微软Hololens不同。
差不多一样。
其次,健康手环、手表等配件也有市场,但没有想象中那么大。
由于粘性差、与手机功能重复、技术门槛低,该领域已经是一片红海。
第三,疾病管理和运动监测仍处于数据收集阶段,尚未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管理。
用户对使用的依赖性弱,价格高,所以这个市场还没有打开。
市场是真实的,但受众少,价格高,目前商业化程度不高。
最后,高端康复产品,尤其是假肢产品;儿童和老人的安全追踪产品;适用于极端环境的可穿戴相机;健身服装,防止运动损伤;这些市场是真实存在的,但并不普及,有的甚至可以说很小。
民众。
这就是可穿戴领域的真实情况。
需求量大、需求迫切的产品不成熟,而成熟的产品需求量小、不急需。
我们不能说智能穿戴产品是“伪命题”,因为十年后,现在极客们玩的VR产品可能会走进我们的生活。
十年后,我们的一天可能是这样度过的:早上起床,吃一碗方便面,然后站在跑步机上,打开AR产品,在沙滩上、在森林里跑步……任何我们喜欢的场景。
然后坐在沙发上。
戴上VR眼镜,进入办公环境,开始一天的工作。
晚餐订个外卖,然后再戴上VR眼镜,约上几个朋友,把场景切换到酒吧或者夜店,在虚拟世界里和朋友一起吃饭、聊天、运动……也许你还可以留下来余生的家。
中国企业的布局:马云的点睛之笔:在Tracxn《智能穿戴科技报告》我们看到了一些中国企业的投资布局(附上虎嗅整理的表格)。
BAT公司中,没有百度。
阿里巴巴只有一项投资,但意义重大。
2019年2月,在可穿戴领域的低谷期,马云领投了美国增强现实公司Magic Leap,总投资7.94亿美元。
其他参与公司包括谷歌;高通风险投资公司;华纳兄弟娱乐公司;和富达国际。
;摩根大通;摩根士丹利等。
有趣的是,这个时间点恰好是阿里股价的转折点。
此前,受假货影响,阿里股价持续下跌。
(7月23-25日)在上海举办的淘宝创客节上,Magic Leap登陆平台,CMO华莱士展示了该公司的增强现实(AR)购物应用。
利用AR技术,用户可以查看虚拟产品,将其放置在真实场景中,查看显示效果。
其他中国企业的投资主要集中在信息收集领域。
腾讯有4笔投资,京东、小米、顺为各有2笔投资,金额均在千万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