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鼓励新兴产业发展的同时,只有建立科学、严格的法规,规范从业者的行为,才能在行业内形成良性的竞争环境,才不会给社会和消费者带来伤害。
儿童智能手表越来越受到家长的欢迎,因为他们不仅可以随时知道孩子的位置,还可以随时与孩子交谈。
然而,它们的安全性受到质疑。
国内网络安全反馈机构“乌云漏洞举报平台”近日发布公告称:“目前,市场上排名前32的智能手表中有13款存在安全漏洞,可导致儿童被黑客实时监控,获取儿童信息。
”日常步行轨迹和实时“环境声音”。
前不久,有关儿童智能手表辐射问题的喧嚣声不断,监管标准的缺失和不法厂商的肆意行为一度让家长们担忧不已。
儿童智能手表又暴露了新的问题,这次的重点直接指的是“数据信息安全”,市面上很多此类手表都存在漏洞,只要黑客知道了家长的手机,就可以利用。
通过手机号码,他可以通过特定的程序“破解”手表信息,进而定位孩子的位置并获取他或她每天的行走路线。
更可怕的是,只要手表正常使用,黑客就可以在无人察觉的情况下窃听通话并进行监听。
毫不夸张地说,如果孩子佩戴了这种“天生就有隐患”的手表,无异于将自己和家人的私人信息暴露给黑客。
他怎么能有安全感呢?目前,对于儿童智能手表这样的“高科技”产品,我国尚未形成统一的制度和法规,也没有国家级的安全标准可供参考,这给商家带来了可乘之机。
许多厂商抓住了家长想要知道孩子在哪里的愿望,开发并推广了智能手表。
然而,他们根本不关心数据安全,也没有采取任何“防止信息泄露”的措施。
尤其是一些在网络平台上销售的儿童手表,看似光鲜亮丽、功能齐全,但其实都是小作坊组装销售的劣质产品。
它们只是黑客最愿意破解且最容易获得的设备。
面对鱼龙混杂的局面,政府监管部门只想掌控局面。
没有“国标”在手,就等于没有“牙齿”。
很多时候只能“放手”,变相助长了儿童智能手表市场的混乱。
。
随着越来越多的可穿戴设备的出现,如智能手表、智能眼镜、智能手环、智能服装等,将在未来几年迅速普及。
如果行业内的安全标准不能尽快制定和出台,反而继续“容忍”此类产品未经信息安全测试就贸然上市,更多使用可穿戴设备的普通民众和普通家庭将会受到影响。
成为“受害者”,更多的个人隐私将被泄露甚至被窃取。
后果将是灾难性的。
相信这不是有关部门愿意看到的。
在鼓励新兴产业发展的同时,只有建立科学、严格的规章制度来规范从业者的行为,才能在行业内形成良性的竞争环境,确保其造福于社会和公众。
对消费者没有造成伤害。
任何行业的成长都必然经历从无序到有序、从不规范到规范的转变。
这需要政府部门的积极引导,当然,加入这个行业的人也需要“讲究”职业道德,挣钱。
赚干净的钱而不是赚什么钱,着眼长远而不是只顾蝇头小利。
最终能够在行业生存并过上富裕生活的从业者,不会是那些徘徊在“灰色利益区”的人,而是那些堂堂正正、真正敬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