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Fweek可穿戴设备网:小米的进入似乎给不温不火的智能手环市场带来了一些鲶鱼效应。
小米手环发布三天后,一些厂商就已经开始降价了。
攻壳机动队科技公布了其最新款智能手环Bong II的售价——99元。
小米手环的“破坏王”很大程度上迫使像Bong这样的一些公司使用“小米模式”来攻击小米。
“因为现在智能手环的门槛不高,小米新推出的低价手环对市场影响很大。
”咕咚网运营总监梁云告诉《第一财经日报》记者。
小米引发的这波手环降价浪潮背后,是智能手环不得不面对的严峻现实:一方面,在目前销量不佳的情况下,不少企业不得不依赖数百元的高销量。
为了抵消三项费用和前期研发投入,降价将考验其可行性;另一方面,在没有“杀手级”应用和非必需品的情况下,降价可能不会带来销量的增长。
记者走访北京中关村、深圳华强北发现,降价潮已经开始出现。
有厂商告诉记者,智能手环市场还没升温就已经开始打价格战。
看来这次不是鲶鱼,而是鲨鱼。
“一天卖不完一个手环”的一年,可以说是国产可穿戴智能设备的元年。
随着可穿戴硬件概念的普及,国内掀起了一波智能可穿戴设备的创业热潮,但市场似乎并没有如预期般发展。
中等热。
在中关村海龙大厦,该店智能手环区域负责人表示,智能穿戴设备分布广泛,尤其是手环被放置在较为显眼的位置,方便消费者找到。
他没有透露销售情况,但承认手环的销量只能称一般。
在中海电子市场,记者看到,可穿戴设备占据的面积相对较小,只放置在不太显眼的地方。
“手环刚推出的时候,比较好卖,但是过了一段时间就没有人买了,现在我们经常每天都卖不掉一只手环。
”一位卖家告诉《第一财经日报》记者。
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深圳华强北市场。
在全国最大的电子产品交易市场华强北电子市场,多个店面销售“可穿戴”产品的商户寥寥无几。
准确来说,大部分是采用联发科芯片方案的“手表式”手机。
这与想象中的智能可穿戴产品相去甚远。
一些所谓的智能手表产品更像是改装的手机。
插入电话卡后,您可以直接拨打电话、收发信息。
它们支持MP3播放、蓝牙、Java后台运行等通用手机功能。
,报价在~元之间。
“目前的可穿戴设备产品大多只是手表,但从性价比来看,还不如买手机。
”桑达电子市场一楼的一位商户告诉记者,现在安卓手机的售价为70至80元。
无论您想要什么类型,都有手表类型。
该商家告诉记者,现在消费者对这些概念并不是特别感兴趣,海外买家也不是很感兴趣。
手镯就更没有吸引力了。
王静(化名)去年进入智能穿戴批发市场。
当时,他认为这可能是“下一个移动电源”市场。
但她告诉记者,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只有极少数人对这类设备感兴趣。
“目前常见的智能手环只有一些功能,比如计步、运动监测、睡眠监测等。
还有一些其他针对特殊人群的功能,比如针对老人、儿童的防丢功能,但大部分功能都集中在运动和睡眠监测上,而这样一款兼具多种功能的手环是最便宜的,大多数人都在买。
没兴趣。
中关村的一位卖家直接告诉记者,他们更期待以小米手环为灵感的手环产品。
降价趋势。
事实上,即使对于在国内较早推出手环的咕咚来说,智能手环市场仍然非常不成熟。
在梁云看来,手环的研发还需要很长的时间。
“目前整个手环行业还处于上升期,用户认可度还比较低,很多用户都处于观望状态,等手环乃至可穿戴设备成熟之后他们才会购买。
”梁云告诉记者。
记者。
问题的关键是什么?市场研究公司IDC的数据显示,可穿戴设备在过去的一年中展现出了巨大的进步和发展,每年的出货量将超过1万台,比去年的销量增长了两倍。
此外,2020年全球可穿戴设备出货量将达到1亿台,年复合增长率达78.4%。
有投行数据较为乐观,预计2020年全球可穿戴设备市场规模将在3年内达到1亿美元。
“每个人都对这些数据感到困惑。
即使对于大型制造商,我们的理解是他们的出货量也只是平均水平。
”一位深耕华强北市场的电子厂商负责人夏刚告诉记者,目前华强北做可穿戴产品的门槛很低,特别是对于原本做平板、手机的人来说。
只需要联系解决方案制造商并获得芯片即可,但没有人可以做到这一点,而且很多人只是为了好玩。
夏刚介绍,每月出货量达到几百台的厂家,在行业里已经算是表现不错的了。
更多的厂商正在“投入资金”来支撑这个市场。
随着降价浪潮的开始,一些厂家将铤而走险。
如果你出来了,你也就离开了这个市场。
从行业角度来看,腕带市场之所以尚未爆发,一方面是普通人群对这个概念的认知有限,尚未有完整的认识;另一方面,这类设备的售价也不便宜,从三四百元到上千元不等。
普通用户在购买时还是会考虑性价比和实际效果。
在梁云看来,市面上的可穿戴设备功能相似,对消费者没有吸引力。
“要解决这个问题,厂商只能在设备研发上下功夫,打造出能够直接解决用户痛点的产品。
”此前,百度CEO李彦宏在谈到可穿戴设备时,举了一个例子:百度也做智能手环。
智能手环可以测量血压、测试你跑了多远、消耗了多少卡路里,但积累的数据并不能治愈疾病。
李彦宏表示,未来真正的大数据积累应该能够提前预测人的疾病状况,因为疾病不是一天出现的,而是日积月累的,各种数据肯定会发生变化。
在李彦宏看来,很多手环等产品都没有能力收集这些数据。
如果他们能够立即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并坚持这样做,将会产生巨大的价值。
比如你用筷子吃饭,你能测量一下饭菜里是否有废油吗?但目前还没有这样的数据来衡量它。
再比如,如果人们每天都刷牙,那么牙刷能否通过检测唾液来判断用户的健康状况呢?李彦宏认为,困难不在于生产一个硬件,而在于找出哪些数据对你有价值。
而越多日常使用的、自然不强加给用户的东西,就会是大数据发挥作用的地方。
寻找出路 Bong创始人顾大宇认为,降价并不会让智能手环活得更好。
价格问题是一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实际上却很复杂。
“除了BOM(材料)、生产、物流等所谓的硬成本外,软成本实际上是隐藏的、不为人所知的。
无论是品牌建设、渠道建设、售后服务、用户运营,都将是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
”顾大宇告诉记者,所有做智能手环的企业都面临着用户是否会接受、持续使用、产生用户价值的挑战。
从这个角度来说,整个智能手环行业是一个实现用户价值的联盟,而不是一个联盟。
比竞争的状态。
”顾大宇说道。
他还预测,那些以硬件毛利支撑其商业模式的企业,可能会在这一轮面临淘汰。
“对可穿戴产品的不同理解创造了不同的市场。
”奋达科技总裁兼首席执行官王泽奇此前对记者表示,如果在生产可穿戴设备时没有精益求精的技术,风险会非常高。
以深圳为例,此前大量生产Android的企业他们可以转型成为智能手表解决方案提供商,他们可能会帮助一大批终端竞争对手涌现,但如果没有大规模、持续的资金和人才投入,以及独特的设计能力,他们就无法让这些竞争对手站稳脚跟。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大多数中小企业尤其是初创企业在开发自主品牌可穿戴设备方面都九死一生。
“事实上,娱乐级可穿戴产品的竞争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非常激烈。
可穿戴产品还没有突破10万级的项目,这么大的娱乐级市场还没有出现,发展还不是很成功。
保利特董事长严金元告诉记者,那些创业公司烧的是投资者的钱,大部分都会从市场上消失。
尽管它们可能会产生一些短期利益,但它们主要基于炒作概念。
,才会留下真正做事的人。
另一种可能是专业制造商应该留下,比如医疗行业。
颜金元告诉记者,针对婴幼儿,已经开发出了用于持续体温监测的智能穿戴设备。
“养诺宝”产品可以通过配套的APP将监测信息实时发布到家长的智能手机上。
家长可以通过APP随时与医生沟通。
此前一款名为Omate的智能手表产品在中国已售出数千台。
其中很大一部分是与宝宝树合作的孕妇智能手表,增加了怀孕相关的检测功能和提醒。
这是一个相对精准的市场,腕带也有这方面的需求。
“我们的上游工厂也在寻找一些。
对于垂直行业的机会,已经有一些企业主动与我们接洽,但价格问题仍在协商中。
”华强北商人王静对这个市场并不完全失望。
她告诉记者,除了国外市场也有机会,“欧美市场比国内成熟得多,用户接受度也高。
能够与欧美企业对接也是一种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