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新时代移动智能终端的战略意义:当前,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崛起,塑造了全景式数字化格局生活方式。
消费者的需求重点已从单纯的建立连接、实现语音通信转向实时获取各种形式的信息内容和服务。
在此过程中,信息通信行业传统的网络连接、信息传输的价值正在逐步向内容消费和功能服务的价值转移,从而开启了以数字内容的生产、消费、共享为价值创造的时代。
作为核心。
这改变了电信运营商长期主导信息通信产业价值链的局面,导致产业链各环节价值发生逆转。
在传统的产业模式中,运营商可以通过对用户和计费的控制,在产业链中占据绝对的主导地位。
相关企业需要通过运营商向终端客户提供服务、销售产品,处于不利地位。
移动互联网时代,以内容应用平台为核心的产业生态环境逐渐形成,原有以运营商为核心的产业模式受到冲击。
业务和应用平台已成为整个产业链的核心环节。
运营商在价值链中的核心地位发生了逆转。
任何制造商都可以通过受控平台直接向最终用户提供服务。
在移动互联网产业链中,移动智能终端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终端需要聚合和承载应用,而应用的开发是以移动智能终端为平台。
移动智能终端的互联互通,促使移动互联网产业链各方逐渐将其视为兵家必争之地。
对于移动互联网产业链各方来说,移动智能终端是产业链各方进行跨界竞争和多产业链运营的最佳切入点,而移动智能终端本身已经形成了以此为核心的移动互联网生态系统。
2。
移动智能终端行业发展现状移动智能终端主要包括智能手机、笔记本、平板电脑、可穿戴设备等,当前市场中,智能手机的出货量远超笔记本和平板电脑,可穿戴设备也在快速扩大市场。
可以预见,未来智能手机和可穿戴设备将在移动智能终端中占据越来越大的份额。
地位日益重要。
下面重点分析这两款产品的市场影响力。
(一)产业规模 1、中国智能手机及平板电脑市场,我国智能手机出货量达4.5亿台,同比增长25.0%;平板电脑出货量为1万台,同比增长5.4%。
行业总体向好,产销量保持较快增长,但增速有所放缓,结束了高速增长时期。
2、中国智能可穿戴设备市场 2018年,中国智能可穿戴设备市场稳步发展。
国内厂商一直在智能穿戴设备领域进行试水。
他们在开发智能手表、智能手环的基础上,不断探索差异化细分市场,满足用户个性。
需求方面,年市场规模已达22亿元。
下图为2018年中国智能可穿戴设备市场规模: (二)市场份额 1、全球智能手机及平板电脑市场份额 2019年第三季度全球手机市场销量排名 数据统计:第三季度全球平板电脑市场2020年销售排名数据统计: 2、全球智能可穿戴设备关注比例及市场份额。
目前,几乎所有智能穿戴产品都以智能手机作为主要信息载体。
然而,种种迹象表明,2018年,智能穿戴设备将成为主要的信息载体。
可穿戴设备将逐步摆脱智能手机的束缚,完成独立运行的技术演进过程。
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已经面世的相对成熟且典型的可穿戴设备包括智能眼镜、智能手表、智能手环等。
根据腾讯ISUX用户研究中心5月份的调查结果,目前智能可穿戴设备的增长点设备市场主要来自智能手环、智能手表和运动相机。
在智能手表方面,三星占据了36.6%的关注度,苹果以27.2%位居第二。
摩托罗拉在智能手表领域的市场影响力显着,获得了11.7%的关注度。
智能手环方面,小米以42%的市场份额排名第一,三星以7%的市场份额排名第二,Jawbone、Nike、Gudong以6%的市场份额并列第三。
在运动相机市场,Gopro的市场份额为46%,小蚁和萤石S1分别以26%和12%位列第二和第三。
3、我国移动智能终端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移动智能终端产业以智能操作系统为核心环节,并以此为中心向上下游渗透,打造包括应用服务、软件和硬件在内的模式一体化。
由于市场准入门槛较低,产业链各环节都想分一杯羹。
智能终端厂商多元化,已经形成多元化的竞争格局。
此外,百度、小米、阿里巴巴等一大批互联网信息服务企业也在形成。
开始进军智能终端制造业,开创了我国移动智能终端加速发展的现状。
尽管如此,我国移动智能终端产业仍存在一些问题:产业效率不高,产业链普遍处于下游环节。
苹果和三星占全球利润的94%以上,而所有中国制造商的利润加起来还不到4%。
核心技术、关键软硬件依赖国外力量。
在移动智能终端领域,80%以上的核心电子元器件、基带芯片和操作系统主要由国外巨头供应。
95%以上的终端产品都是基于Android系统进行二次开发。
国内操作系统开发企业由于实力和经验不足,开发的产品尚未形成规模化的市场应用,均属于中低端市场。
产品同质化严重。
国内码头集中在微利、低价位段,难以进入高端市场。
由于缺乏核心品牌竞争力,中国厂商一直处于市场跟随者的地位。
知识产权储备不足。
中国企业拥有的专利数量明显不足,尤其是发明专利方面。
苹果的专利授权数量超过了中国企业的专利授权总数。
核心知识产权的缺乏也制约着我国移动智能终端产业的发展。
产品实用性不够。
腾讯ISUX用户研究中心今年5月的调查结果显示,56%的用户觉得产品功能太少,37%的用户觉得产品功能没有创意,31%的用户觉得产品功能没有创意。
产品界面和操作体验太差。
结果,我国使用智能可穿戴设备的用户三个月内流失率为30%,三个月及以上的流失率为41%。
信息安全风险、用户数据等隐私泄露频发。
随着智能手机的应用领域向企业办公和行业应用拓展,智能终端带来的信息安全风险将从个人向企业和行业信息安全蔓延,对信息安全形势构成更加严重的威胁。
4。
中国移动智能终端产业发展建议现阶段,笔记本、平板电脑市场相对饱和。
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和产品升级步伐的加快,未来智能手机市场依然存在。
巨大,但增速必然会放缓。
因此,抢占可穿戴设备这一新兴市场已成为产业链各参与者的必争之地。
未来,可穿戴设备将把移动用户规模从人扩大到物。
如果能够实现规模经济,无线连接的增长速度将大大提高。
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市场相对饱和的情况下,对于增量市场萎缩而迷茫的电信运营商和产业链其他参与者来说,这是不容错过的重大机遇。
设备制造商需要加强核心技术研发,加强知识产权储备。
只有提高核心知识产权,其生产的产品才能在国际市场上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在产业链上争夺更多的市场和利润。
应用服务商需要有效结合用户的实际需求,加强产品应用研究,提高产品的实用性。
腾讯最新调查显示,24%的用户有可能在明年购买可穿戴设备,这一数字是去年的两倍。
用户最期待设备中的以下功能:健康监测(27%)、身份验证(21%)、消息通知(20%)等。
因此,尽管用户对产品的需求依然巨大,但应用开发者仍然需要关注当前产品的高流失率。
如果不能提高产品的吸引力、增加用户粘性,在未来的竞争中仍可能失败。
与其他公司不同的是,大多数运营商并不参与这些可穿戴设备的硬件生产甚至应用内容设计,而是将这些功能交给更专业的公司或团队。
但运营商也可以尝试与其他参与者合作,共同进行产品研发,寻求与行业各方的合作共赢。
例如,2018年CES展会期间AT&T举办的开发者极客大赛,主题就是可穿戴设备。
通过类似的活动,运营商和合作伙伴可以获得优秀的产品或创意,从而增强产品的竞争力。
赛立信通信研究部认为,当前可穿戴设备行业最大的问题是可穿戴应用生态系统还没有形成最终的结局,一切都处于动荡的调整过程中。
正是由于生态系统的不完善,目前市面上的可穿戴设备仅作为智能手机或配件的附属衍生品而存在。
这种定位决定了这些可穿戴设备的功能是可以被替代的。
。
在可穿戴设备的发展中,生态系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也是决定未来可穿戴设备市场爆发后谁能占据制高点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