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可穿戴设备以其新颖的功能和时尚的外观逐渐成为生活中的新时尚。
手腕上的智能手表已经成为潮流的象征。
据悉,2018年可穿戴设备市场规模达到1.23亿台,预计2018年将达到4.11亿台。
可穿戴市场蓬勃发展的同时,其在临床医学中的应用研究却很少。
最近的一项研究声称,配备生物传感器的可穿戴设备在医疗保健的成本控制和流程优化方面几乎毫无用处。
言下之意就是:所谓的可穿戴设备让我们生活得更健康,只是一件好事。
想象。
但我们今天看到的一项研究得出了相反的结论。
1月12日,斯坦福大学在《PLOS Biology》发表的文章中表示,可穿戴生物传感器不仅可以监测心率、体温、运动水平等生理参数,还可以检测与肝炎、炎症甚至胰岛素相关的疾病。
重要生理指标异常。
可穿戴设备可以在我们患病之前预测我们将要患上的疾病。
文章提到,许多可穿戴传感器可以连续、频繁地监测生理功能,包括心率、体温、血氧水平和运动情况。
可穿戴传感器每天 24 小时监测身体功能,当用户生病或出现其他异常时,来自这些传感器的数据会显示日常活动模式的个性化差异。
遗传学家迈克尔·斯奈德领导了这项研究。
迈克尔·斯奈德(Michael Snyder)是斯坦福大学基因组学和个性化医学中心的遗传学主席兼主任,是功能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领域的领导者。
研究人员对60个测量对象的20亿条监测数据进行了观察和分析。
研究对象携带的活动追踪器和其他监视器的数量从 1 到 7 个不等。
研究人员将进一步将生物传感器收集的数据与斯坦福大学标准生命体征监测仪收集的数据进行比较。
这些传感器每天测量 250,000 次,通过收集体重、心率、皮肤温度、睡眠、运动和卡路里消耗以及伽马射线和 X 射线暴露等关键数据,研究人员为每个受试者建立个性。
的“正常范围”。
结合环境条件(例如飞行)、疾病和其他影响健康的因素的变化,研究人员可以监测每个人正常生理参数的变化。
研究团队观察到,可穿戴设备可以预测莱姆病和炎症的发生,这样传感器收集的数据就可以用来构建个性化的疾病监测算法。
他们还发现,该传感器可以区分胰岛素敏感和胰岛素抵抗的患者,这意味着该设备将来可能有助于识别有2型糖尿病风险的人。
文章提到,“总之,研究结果表明,便携式生物传感器在监测个人日常活动和生理状况方面大有裨益,将在社会经济条件有限或偏远地区的人们的健康管理和保健方面发挥巨大作用将来。
” 。
不过,作者也提到,可穿戴设备也可能会发出误报和过度诊断疾病。
误报数量取决于设置的异常阈值,可以个性化设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