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赋能

AR蛋糕比VR大3倍,巨头资本暗战

时间:2024-05-22 12:27:08 科技赋能

4月24日晚,2019汉诺威工业博览会拉开帷幕。

在进博会展示的数百个工业4.0实际应用中,德国总理默克尔和美国总统奥巴马体验了一副VR(虚拟现实)眼镜。

随着VR消费产品的不断涌现,2019年可以说是“VR元年”,但这个“元年”并不包括AR(增强现实)。

相反,虽然VR和AR同时绽放,但AR更像是生活在VR的光环之下。

由于技术壁垒和产业壁垒,AR目前还处于概念视频阶段。

不少业内人士认为,如果说VR是下一个时代的PC,那么AR就是下一个时代的移动设备。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调查发现,VR的火爆只是表面之火,而AR则是巨头竞相争夺的重点领域,资本之间暗流涌动。

随着三大消费产品Oculus Rift、SONY PSVR、HTC VIVE相继推向市场,这一年被称为“VR年”。

当你去商场,遇到VR体验区,还可以免费购买VR眼镜时,还有多少人还记得市面上昙花一现的AR眼镜呢?那么,技术发展较早的AR真的被冷落了吗?不!有投行预测,AR未来市场规模将达到1亿美元,是VR的四倍。

近期,谷歌、微软、苹果等巨头纷纷宣布AR将成为公司长期战略的一部分。

但这个巨大市场的背后却是“技术发展还需要5到10年”、没有消费者买单的残酷现实。

“AR承载着未来生活的愿景,估值很高,技术门槛也很高。

”不少从业者在采访中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B端市场是很多AR从业者瞄准的方向。

“目前AR在企业端的需求量很大,距离消费级爆发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    巨头们暗中争夺AR市场。

VR/AR绝对是今年的热门词之一,相关的风险投资活动遍地开花。

3月底,《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参加了西部地区大型VR/AR论坛。

八位嘉宾演讲中,只有一位谈到了AR。

看起来“VR/AR”这个组合更像是一个部分复数词,而AR生活在VR的光环之下。

正当外界认为AR已经被遗忘的时候,嗅觉敏锐的资源却在AR领域暗中角逐。

谷歌、微软、苹果、Facebook等IT和互联网科技巨头近期纷纷表示,AR是公司长期战略的一部分。

以谷歌为例。

尽管今年1月VR Cardboard的销量突破1万台,但在AR产品上遭遇挫折的谷歌并没有减弱对后者的热情。

近日,其高管甚至私下喊出了“让Facebook做VR,AR才是最终目标”的口号。

在4月中旬的Facebook F8大会上,扎克伯格也不甘示弱地表示,AR眼镜也是Facebook未来10年努力的方向。

事实上,科技巨头们正在默默耕耘比VR更大的市场。

去年,投行DigiCapital预测,全球AR和VR市场规模年内将达到1亿美元,其中VR将达到1亿美元,AR将是VR的4倍,达到1亿美元。

从技术上来说,AR技术的起步比VR要早得多。

广东广和律师事务所熊代坤、王峰律师检索全球专利布局发现,早在2010年就出现了AR技术的专利申请,AR技术的专利申请数量一直处于相对稳定的发展状态直到2002年。

然而,到2020年,全球AR专利申请数量突飞猛进。

相比之下,VR专利申请仅仅五年后就出现了井喷式增长。

“AR技术领域的顶尖申请者都是通信行业的巨头公司。

”上述两位律师告诉记者,“微软位居榜首,其次是三星、索尼、高通。

诺基亚、西门子、韩国电子通信研究院等大型通信企业也榜上有名。

“  AR还需要5到10年的技术积累。

据《每日经济新闻》不完全统计,A股市场的相关概念股中,AR相关的投资布局更侧重于底层技术。

且范围大部分投资项目的应用并不局限于AR,其中GQY Video(67,SZ)投资了美国三大AR眼镜公司之一的Meta,占股3.%。

AR蛋糕如此诱人,但国内资本为何如此谨慎?深圳一家AR/VR镜头厂商负责人告诉记者,从硬件和技术上来说,VR眼镜的技术含量是一个点。

- 拍相机,而做AR硬件和单反相机一样困难“VR的门槛是8.6块钱,如果你没有足够的技术做AR,你就做不了。

”做吧。

”全球信息技术研究咨询公司Gartner的研究也显示,VR正处于大规模应用的前夜,已进入市场化和商业应用的兴起期,预计AR还需要5到10年的时间。

与VR的纯虚拟环境不同,AR的理想状态是看到真实的事物并弹出相应的信息,“无论是个性化的还是标准化的信息、海量的云数据”。

需要存储来实现它。

”成都理想境界科技有限公司产品经理李学良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海量数据支撑是第一道门槛。

据了解,在全国AR技术主要申请者排名中,成都理想境界科技有限公司专利申请量排名前十,但李学良透露,目前该公司能够实施的AR行业解决方案仅限于单独的数据库支持来处理上述海量数据和数据。

渲染需要叠加在现实上的数据,需要非常高的计算能力,目前的计算还是基于PC和云计算,然后传输到终端上。

“要达到理想的AR效果,对网络的要求也非常高”,李学良说,“必须有5G甚至6G的传输网络才能实现实时交互”,所以,尽管AR技术研发起步了。

早期,如果想进入消费市场,其技术还需要过几个门槛,而且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

  要爆,首先要找到合适的应用场景。

技术还需要沉淀和消耗。

市场上一遇难求的AR,在企业端结束了它的“隐身”模式。

“AR可以有效呈现产品、物品和场地信息,可以满足更多企业在营销、产品推广和介绍方面的需求。

”国内知名VR平台0的CEO Andrew D. Kim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

李学良也深刻认识到“企业端还有一些爆发力”,一些企业已经意识到AR的潜力李学良公司的AR设备还处于研发阶段,AR相关的应用内容和数据支持已经借助手机、平板等零星设备在广告和媒体行业实现了商业化。

AR企业用例、国内AR行业资深观察家、AR中国CEO张明军发现,AR虽然在B端市场有应用,但在消费市场除了自身的技术原因外,并没有像VR那样受欢迎。

制约因素,产业链不开放 据张明军介绍,虽然有的AR团队有技术,有的正在探索商业模式,但“包括海外知名的AR公司缺乏将技术与市场需求对接的能力”。

总之,AR从业者未能找到合适的场景和客户,打磨适应市场需求的产品和技术,放眼产业链下游,各行各业都不清楚AR能够带来的作用和效果。

张明军发现,有需求的市场并不了解AR研发进展,也不知道去哪里寻找合适的AR解决方案提供商,“AR本身的价值以及周边的生态系统和人才还没有充分体现和实现。

行业自然是有限的。

“业内人士认为,未来,在AR技术突破瓶颈、产业链逐步打通之后,AR无论是在B端还是C端爆发,都需要找到最适合的应用场景和Andrew D. Kim表示,VR之所以能够快速崛起,是因为VR已经在消费市场找到了自己的定位和目标,如果AR技术没有提供有效的解决方案,没有找到最合适的应用环境,只能是暂时的噱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