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VR行业元年。
谷歌、索尼、HTC、微软、Facebook等国际巨头,以及国内众多硬件厂商、互联网巨头、创业者纷纷进入VR领域。
国内VR产业如野草般疯狂生长。
如今,VR行业的发展现状已经让人颇为担忧。
据SuperData和Unity近日发布的2017年虚拟现实市场报告显示,第一年VR市场总产值18亿美元,总销量1万台。
从总销量来看,全球万台的销量其实并不乐观。
我们甚至看到Oculus、htc vive和PS VR都不敢公开透露自己的销量。
IDC预计,索尼PS VR、Oculus Rift和HTC Vive等高端头戴设备去年销量将达到1万台,销售额约为14亿美元,低于IDC此前的预期。
IDC将今年高端VR设备销量预期下调至1万台,销售额为32亿美元。
SuperData甚至将感恩节购物狂欢节期间VR产品的销量描述为“最大输家”,并将更受欢迎的索尼PS VR的预计销量从1万台下调至75万台。
不过,IDC预计,经历了2019年的风风雨雨后,2020年中国VR市场将迎来2%的增长。
不过,国内VR行业的形势或许并不像IDC预期的那么乐观。
尽管今年以来VR成为创投圈的热门概念,但VR行业在短短一年的时间里却经历了坎坷。
下半年,各种寒冬传言不断。
目前,资本对VR的热情正在逐渐降温,今年很多VR项目可能会逐渐被创业者和投资者放弃,尤其是在业界更加看好AR前景的情况下。
苹果推出AR眼镜后,VR的前景可能更加不妙。
对比国内市场与全球市场,GFK通过在线市场监测数据发现,2018年中国零售市场VR硬件月均销量达到38.2万台,但其中大部分是眼镜盒。
几乎没有高端品牌。
单套均价为万元,单价仍在不断下跌,销量和价格显得惨淡。
目前,国内VR行业已经逐渐成为一个被人鄙视的行业。
去年年底,央视批评虚拟VR变味,VR盒子提前进入山寨模式。
然而,这种模仿模式仍在继续发展。
近日,有报道称,华强北不少卖家以“厂家直销”、“批发低价”等作为销售标签,直接拉低了VR的黑科技水平和品质。
近日,国内一些VR厂商的员工声称,他们公司的VR盒子10块钱一个,没有技术含量,而且越来越便宜,就是垃圾。
很多在体验店体验过VR的消费者几乎都会惊讶地问:“这是VR吗?”作为代表尖端技术的行业,为何人们一提到VR就会带着不屑和轻视的情绪?整个行业尤其是国内VR行业需要反思什么?笔者认为,业界首先需要反思这种轻蔑的根源。
首先,国内VR产业发展的一个典型特点是,通过大量铺货粗制滥造的方式,采取廉价、划算的销售路线,导致行业红利过早释放。
,导致品牌潜力无法增长。
中国人一提到VR,往往会想到低质低价的VR眼镜和VR盒子。
大量劣质VR头显涌入市场,导致消费者对VR的新奇感、黑科技感、未来感消失。
其次,市场热潮蓬勃,但技术尚不成熟。
我没有想清楚要做什么,就一窝蜂地去做门槛最低、最容易做的事情。
不少有互联网背景的厂商也通过PPT+发布会的方式不断进军VR行业。
各种规模的制造商都在涌向技术门槛低、成本低的VR盒子。
一时之间,手机、充电宝、路由器等硬件厂商都纷纷涉足。
目前数据显示,国内市场90%以上的消费者购买价值100元以下的VR盒子。
再加上研发资金匮乏,市场疯狂跟风赚快钱。
因此,目前的VR基本上是次品,其成本价最低也只有10元左右。
众多厂商无底线的低价倾销,让VR产品的品牌刻板印象不断下滑,也让消费者和资本失去了信心和耐心。
第三,需要反思如何维持VR体验店模式。
目前国内外的VR体验店基本都失败了。
《中国VR体验店现状白皮书》显示,调查的全国VR体验店中,只有26%实现了年度盈利,绝大多数体验店仍处于亏损状态。
许多VR体验店已经关门或者处于僵持状态。
今年2月初,Facebook被曝关闭了一家Oculus Rift线下体验店,砍掉了近40%在美国开设的体验店。
对于VR体验店的形态,如何平衡线下场地租赁与盈利模式的平衡,如何打破VR体验店内容的平庸,是业界需要反思的。
体验店内的VR画面质量较差,容易出现延迟、卡顿、无法及时更新等问题,也严重影响用户的复购率。
如果说体验店给人们带来的消费体验是高端游戏厅、电影院的体验,那么普通消费者很难长期沉迷于此类游戏。
目前,很多用户对VR行业还没有足够的了解,陷入了认识误区。
他们认为VR主要是戴上头盔体验各种虚拟现实游戏。
然而,即使是现在的VR游戏体验也没有很好地解决头晕的问题。
硬件粗糙、游戏内容不足的现实问题。
在此,业界也需要反思,为何VR行业多元化内容发展的瓶颈始终没有得到解决。
这是未来VR行业爆发和普及的关键因素。
比如,很多游戏内容开发商目前无法靠游戏赚钱,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VR策略。
例如,国际知名游戏开发商RocketWerkz去年发布第一批虚拟现实(VR)游戏时,投入了约65万美元的开发成本,目前仅收回了约60% 。
现在,RocketWerkz 又开始开发传统 PC 游戏。
益智游戏《Light Repair Team#4》已经成为众多国际VR厂商推荐的游戏,不少用户也纷纷点赞,但其开发商依然不赚钱。
当然,这类VR游戏开发商只是整个不赚钱的VR内容开发商群体中的冰山一角。
这里,对于整个VR行业来说,如何推进软硬件内容的生态融合和融合战略,提高内容开发商的投资回报率将变得非常关键。
“缺乏吸引力内容”的短板如果不解决,将成为制约VR产业爆发的长期障碍。
该行业还需要重新考虑营销策略。
从目前来看,整个VR市场在盲目推出硬件产品的同时,几乎没有对VR的玩法进行市场教育,没有对用户痛点的了解,也没有对VR能够解决什么需求和痛点进行教育。
用户。
到目前为止,相信大多数用户还不知道VR产品有哪些实际用途和创新玩法,可以应用到哪些领域。
整个行业都还没有说清楚VR到底有什么用处,能给消费者带来怎样的尖叫体验。
或许整个行业本身都没有想清楚,他们的目的大多是为了提前抢占风头,最大化暴利。
国内VR行业的各大厂商并不擅长上下游投资布局,并结合自身的核心优势,而不是仅仅聚集在一起做一个头盔或眼镜。
厂商应该清楚地思考自己的优势在哪里,并在核心优势点上进行针对性布局。
例如,如果他们在设计投影光学系统,可以考虑适当增加研发投入,以便将来能够适合VR电影。
棱镜和球面镜光学元件技术的领先地位。
VR电影的未来可能是幕布是围绕用户头部的空间。
如何从这个技术角度给用户带来优秀的视听体验,也是创业者需要考虑的。
传感器制造商应该意识到自己身处VR行业。
应有意识地发展核心价值,促进更好的人机交互体验,这是实现深度感知等的基础。
现实是,中国人的忽悠能力在VR领域不断被放大。
国内猖獗的各种“VR盒子”的结构和原理都非常简单。
两个镜片、一个塑料盒和一条带子是一个完整的产品。
有业内人士感叹,所谓的VR盒子本质上是基于VR概念,技术上并没有发生任何计算。
镜头仅用于放大盒子内的手机显示屏,让图像占据您的整个视野??。
所谓虚拟现实,更多的是一种“视觉欺骗”。
这里需要反思的是,在技术、产业、内容发展都不成熟的阶段,如何从性价比竞争中突围,放弃抄袭手机商业模式的策略,而专注于思考核心技术此类产品需要解决的问题以及正确产品的选择。
最适合您的产业链垂直赛道。
而当VR硬件处于第一代正式产品阶段时,用户如果蜂拥而至,显然是不会掏钱的。
VR行业已经从过热走向销售惨淡。
被消费者鄙视是好事。
另外,国内企业擅长打价格战。
任何高科技来到中国都会被视为便宜货。
供应链的贪婪会导致大量VR产品最终成为电子垃圾,行业进入恶性循环。
归根结底,VR行业的根本问题在于资本太疯狂、厂商太着急、节奏太快。
在技??术不成熟、商业模式尚未形成、VR内容尚未取得突破的前提下,很多厂商都在快速提升销量,把不成熟的人甩在了后面。
产品推向市场速度过快,但目前市场成熟度、VR市场教育、产业链内容开发整合等方面还没有真正落地。
VR内容发展的瓶颈尚未解决,投机者的疯狂被推迟。
行业问题的解决正在陷入恶性循环,不断加深用户的坏印象。
对于实力较弱的厂家来说,很容易造成库存积压,从而导致后续资金链不足,迅速陷入危机。
但其带来的好处将加速淘汰一批低质厂商和投机者,留下真正有实力、有核心技术优势的厂商逐步落户,进而给人们带来真正黑科技体验的产品。
VR市场也需要永远从理性的疯狂和浮躁中慢慢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