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穿戴产业将如何发展?尽管智能穿戴产品占据了2019年CES展会的半壁江山,但纵观市场,消费者似乎依然没有热情。
2020年智能穿戴行业是生是死?虽然目前的可穿戴设备在粘性上还存在一些不足,但回顾过去两年半所走过的路,整个路径的轮廓现在已经比较清晰了。
大致可以概括为三个节点。
第一个节点是谷歌眼镜,它引爆了智能穿戴行业,将智能穿戴从科幻电影的屏幕搬到了现实生活;第二个节点是创客的推动,遍及整个产业链。
在还处于空白的情况下,一些具有独特创新思维的制造商利用相关行业的零部件,主要是智能手机零部件,然后开始开发产品;第三个节点是科技爱好者的助推,主要体现在产品的形式上。
体现在众筹上,智能穿戴的产业化已初具规模。
在这个过程中,资本和媒体发挥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尤其是VC,贡献最为显着。
可以说,行业的发展付出了真金白银,而行业的急躁正是源于VC的慷慨。
交学费。
由此可见,进入新年,很多VC都会热泪盈眶。
可以说,一些VC在岁末之际已经流露出一丝悲伤和遗憾。
有时间专门专门写一篇文章来讨论这个问题,这里就不多说了。
无论是哪些节点推动,或者哪些力量推动,总之整个行业的发展似乎缺少了主角,那就是用户的参与。
主角迟迟不愿上台的原因有二:一是目前的智能穿戴产品还没有抓住用户的关键需求;二是智能穿戴产品还没有抓住用户的关键需求。
另一方面,消费者对智能可穿戴设备的认知度还较低。
模糊级别。
不过,这两个问题今年将继续得到改善。
一方面,消费者对智能产品的了解越来越深入,关注度也越来越高;另一方面,智能穿戴产业链也从过去的空白发生了变化。
,在今天的改进中取得了不错的进展。
虽然电池寿命等问题尚未完全突破,但芯片、传感器、通信等关键技术已经取得了良好进展。
这意味着2017年,在产品本身的硬件层面相比去年将会有一个不错的提升。
另一方面,随着这两年半的探索和试错,将会有更多的人认识和理解商业化的概念。
我在《微软智能手环脱销带来的商业启示》文章中已经解释过了,在《可穿戴设备:移动互联网新浪潮》书中也解释过,解释就是我一直呼吁的:简单、完美、细分、不打价格战。
产品将从技术和功能的竞争转向追求用户的实际价值,剔除不可靠的功能,聚焦细分、垂直群体,打造对用户有价值的功能。
2019年整个智能穿戴行业的终端产品将继续分化,正如我在《智能穿戴产业年度发展预测报告》中所写,硬件将不断碎片化,从而促使行业不断扩张。
2018年国内智能穿戴市场规模已达20亿元,2019年国内智能穿戴终端产品将以30%以上的速度增长,市场规模将达到2.6~28亿元。
将会有一批企业家从行业增速中受益。
所带来的红利。
在智能穿戴行业,将会出现一批千万级的初创公司和相当数量的百万级公司。
当然,也会有一批初创公司离开。
分水岭在于创业公司的路径选择。
我们应该坚持加法,还是调整为减法?加法会让一些创业者陷入困境,减法则鼓励一些创业者先行突破。
(作者简介:陈根,智能穿戴行业专家、智能家居行业专家、产业变革专家。
科技财经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