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的话题之王非Apple Watch莫属。
拿到手表的人在朋友圈里“跑来跑去互相诉说”,而没有拿到手表的人则在苹果零售店外排队。
排起了长队。
然而,对于开发者和创业者来说,这绝对不是他们关心的。
关于智能手表的未来,最好听听 Pebble 数据科学家的说法。
智能手表的应用场景有哪些? Apple Watch发布后,手表上的应用数量将超过过去两三年的应用总数,而且肯定还会有新的应用出现。
很难预测杀手级应用场景会在哪里。
但回顾Pebble 1代和1.5代的数据,还是很有意义的。
Pebble上的应用主要分为两类:交互型和提示型。
与智能手机上的 Lucky 类似,这两个类别都有流行的应用程序。
其中,交互类应用流行时很受欢迎,其月活跃用户惨不忍睹,但往往寿命短暂,留不住用户,30天留存率会很低。
提醒类应用,如天气、股票、新闻、提醒、日历等,成本高昂且难以获取用户,但用户一旦安装,其活跃度就会保持在较高水平。
事实上,Pebble 用户 80% 的使用都集中在后者。
这就是为什么PebbleTime构建了一个新的Timeline操作界面,直接将所有提示信息整合到一个时间轴中。
Pebble 的时间线或许也能给开发者一些启发。
这是一个强调便捷信息提示的UI系统。
同时,开放的API使得开发者可以轻松地将交互式应用程序转换为提示式应用程序。
例如,如何在 Pebble 上叫车将提供更好的体验。
我们设想,智能手表会调用用户的日历信息,查找日程中的下一个行程,提前查看地图,提醒用户是否叫车,而无需用户手动操作叫车。
车。
事实上,我们认为未来智能手表的核心应用将出现在容易形成习惯的常规应用场景中。
这是我们从 Pebble 拥有的数千个应用程序中发现的。
具体来说,这两个核心场景将会有巨大的机会(killerapp出现):第一个场景是便捷的信息提示和信号控制,包括数据信息提醒和其他智能设备的信号控制。
上面提到的Timeline例子是Pebble基于数据流信息提醒的思想设计的。
用信号控制其他智能设备的思路就是把智能手表当作人体上的遥控器,与物联网结合,识别人体手势和动作,可以控制开关、解锁等。
这是手机无法实现的。
Jawbone和Misfit之前就想这么做,但他们的出货量太小,一直没能做到。
但随着 Apple Watch 数千万的出货量,做到这一点会容易得多。
另一个杀手级应用场景是与运动和健康相关的简单监控。
这个想法更接近Apple Healthkit。
传感器可以添加到手表和表带上,以读取用户的身体数据,将其提供给虚拟医生,并为用户提供建议。
现在很多公司都开始这么做了,Apple Watch 也会非常关注这些公司。
例如,据我所知,Apple Watch已经找到iHealth来开发血压和血糖测试应用程序。
手表与手环的最终较量,谁会获胜?近日,美国市场研究公司NPD Group和BI Intellegence分别报告称,明年手表的市场份额将超过智能手环,实现先发制人。
我的判断是,从明年开始,基于平台的智能硬件将被大牌手表垄断(是的,我说的是大厂商,对于手表初创公司来说,市场再大也很难有机会) ,而手环和其他可穿戴配件将在专业领域出现爆炸性增长(初创公司可能有机会)。
事实上,可穿戴设备诞生之初,有两条路可走:平台策略与专业细分策略。
平台产品必须像智能手机一样,功能越多越好,否则就会像诺基亚塞班手机、黑莓手机一样,因为功能单一而被淘汰。
如果腕带能做到手表能做到的功能,那么它肯定会被淘汰。
对于平台型智能硬件来说,智能手表因其在硬件和应用平台上的绝对优势,肯定会超越手环。
另一条可以走的路线就是专业细分策略,做专做精,不生产大家都用的大而全的产品,比如走时尚配饰路线的Misfit、Ringly,走专业运动的Zepp风格和医疗健康监测。
iHealth 和 Spire 等。
以环利为例。
它于去年成立,并获得了大量融资。
它只生产女士珠宝。
在这个小领域很容易开辟出一席之地。
即使是Apple Watch这样的产品也很难进入这个领域。
说起Zepp,它的用户主要是运动员和运动爱好者,但他们也积累了大量的数据,这是其他人很难做到的。
未来几年,这样的腕带将随处可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