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Apple Watch等品牌智能手表的销量来看,可穿戴设备的热潮似乎开始消退了?不是这种情况。
由于可穿戴设备此前已被广泛应用于多种应用,包括医疗、健身、作为智能手机的扩展设备等,消费者对此感到困惑,不了解可穿戴设备的准确应用定位,从而减少了其使用。
购买意愿,加上智能手表等可穿戴设备并不能满足消费者对“配件”的期待,因此,消费者对新产品的兴趣消退后,对可穿戴设备的必要需求明显降温。
然而,随着欧美运动潮流越来越盛行,基于运动需求、监测运动过程中相关生理信息的运动手表、智能手环等可穿戴设备颇受消费者青睐。
因此,未来基于运动相关应用,可穿戴设备有望拓展到小众应用领域,如智能家居、儿童安全追踪手环、智能衣服、智能鞋等,或者与其他技术结合开发新的市场机会。
可穿戴设备市场何时爆发?可穿戴设备的硬件品类涵盖范围很广,比如上面提到的智能手表、手环、智能眼镜(Smart Glass)等,其中销量不及预期的品类主要是智能手表。
信息产业研究院信息产品与应用组高级行业分析师、产品经理徐桂芬表示,2017年可穿戴设备出现在消费市场时,不仅终端应用类型多样,而且也受到了众多相关行业的青睐。
消费者关注,但新年期间,可穿戴市场的热度明显消退,尤其是智能手表的市场发展更加疲软。
资料来源:Statista 分析可穿戴设备市场下滑的原因。
徐桂芬认为,首先,市场短时间内还没有爆发。
其次,由于用户决定,可穿戴设备必须随时使用。
如果佩戴在身上,需要经常摘下来充电,就不太符合消费者对可穿戴设备的现有印象。
此外,高昂的售价和不明确的定位也让智能手表市场的发展不如雷鸣般精彩。
Gartner此前认为,到2020年,智能手表的市场份额将占整个手表市场的40%。
然而,与预期相反的是,2019 年占全球智能手表出货量 52% 的 Apple Watch 在今年春季发布会上宣布,Apple Watch 的售价可以刺激购买动力。
从这一战略分析来看,降价不仅是苹果非常罕见的市场策略,也反映出Apple Watch销量的疲软。
ARM移动通信与数字家庭高级营销经理林秀平表示,智能手表发展放缓的原因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
首先,年轻一代对智能手表的接受度较高;一些商务人士需要智能手表作为工作功能。
作为智能手机的辅助工具,这些群体无法支撑智能手表可观的销量。
另外,在技术方面,目前智能手表需要每天充电一次,这对于消费者来说相当不方便。
林秀平解释说,普通手表的电池可以使用1到2年,有些设计甚至不需要电池供电。
因此,消费者期望智能手表拥有更长的电池续航时间。
不过,高通技术公司(Qualcomm)智能可穿戴设备部门高级总监兼业务总监Pankaj Kedi表示,近期市场上有超过10款可穿戴设备采用了高通技术。
因此,高通对可穿戴设备的发展前景相当乐观。
不仅会在这一领域持续投入,也将与众多传统手机、手表行业的玩家一起创造更多可能。
看好可穿戴设备市场的前景,高通最新的Snapdragon Wear平台旨在设计更薄更轻、电池寿命更长、传感更准确的下一代可穿戴设备。
意法半导体高级产品营销经理杨正联总结了整体潜力。
可穿戴设备的发展,市场爆发力有限,但仍会继续存在市场,并在运动生理检测、儿童安全追踪等领域发展。
Apple Watch或智能手表现阶段已经面临出货饱和。
需要更多吸引消费者、让佩戴更舒适的创意,为智能手表创造更多市场机会,避免因尺寸限制而无法销售。
更大的发展空间导致市场进展不佳。
去年全球智能手表出货量统计 来源:MIC,/06 应充分满足配件条件:可穿戴设备如何更容易被消费者接受?徐桂芬表示,可穿戴设备对于消费者来说只是配件,配件需要新颖时尚的设计,不需要“时刻呵护”。
例如,它们必须一直充电,这将阻碍可穿戴设备充分俘获消费者的心。
。
幸运的是,业界也意识到了这一点。
除了积极改进技术、延长电池寿命外,还与时尚界进行跨行业合作,希望赋予可穿戴设备的外观更多“个性”和特色。
徐桂芬进一步解释,虽然可穿戴设备距离所谓的个性化、多样性还很远,但可以看出消费电子和传统手表厂商已经开始“对症下药”,从理解手表中配件的定义开始。
消费者的眼睛。
,逐步完善现有可穿戴设备的外观,使其能够逐渐满足消费者对传统配件的期望,从而刺激消费者的购买欲望。
对于消费者来说,可穿戴设备是配件,所以必须满足他们对配件的要求。
消费者的需求必须是“使命感”的:在可穿戴设备变得更像配件之后,相关行业仍然需要满足消费者对可穿戴设备的需求。
设备的其他使用要求,比如价格、续航、舒适度、简单易用等,最重要的是功能单一,不需要太复杂。
徐桂芬举了一个例子。
在消费者眼中,智能手表和手环仍然不如智能手机那么必要,因此这些可穿戴产品的新鲜感无法维持太久。
另一方面,2017年可穿戴设备刚出现在市场上时,相关行业赋予了其太多的功能,尤其是智能手表。
一度有更换智能手机的传闻。
然而,智能手表在可穿戴市场中遭受的打击最大。
手表。
徐桂芬指出,从销量来看,Fitbit目前销售的智能手表和手环最多。
原因在于该公司的产品满足了消费者的期望——功能明确针对运动健身和生理信息测量,而设备并不需要什么。
它们都有功能,但都没有提供准确的测量信息。
杨正廉认为,可穿戴设备是必要的,否则不会受到相关厂商的重视,在刚推出时也不会引起消费者的关注。
然而,可穿戴设备必须找到其准确的功能定位。
例如运动手环就能受到消费者的欢迎。
除了尺寸大小和不干扰用户的日常活动外,手环还可以通过与云端集成或通过蓝牙和Wi-Fi等无线短距离网络技术连接到手机来收集数据。
这些信息被进一步分析成更有效的数据,让消费者可以利用这些数据来预防疾病的发生或改进自己的锻炼计划。
从这一点来看,消费者并不需要功能花哨、数量过多的可穿戴设备,而是针对某些特定用途、单一领域、操作特性简单的可穿戴设备产品才能够受到青睐。
这也可以解释。
为何主攻运动健身市场的智能手环和手表在可穿戴设备市场销量独树一帜?产品兼容性可能是一个绊脚石:就像智能家居或其他物联网应用一样,可穿戴设备如果想要连接云应用服务平台,会遇到各种设备和服务平台无法共享的情况。
杨正联表示,目前,可穿戴设备厂商都在山上。
如果出现“一些特殊问题”,比如受到新的市场需求的推动,一些快速增长的大型公司,比如谷歌或苹果,可能会坐下来进一步讨论。
设备和服务平台之间的互操作问题。
徐桂芬强调,虽然可穿戴设备市场持续发展,但尚未达到所谓的爆发点。
关键因素之一是兼容性。
目前,Android阵营的主要代表谷歌已经开始将Android可穿戴设备直接转向Google Fit,以解决互操作性问题;苹果也做出了类似的举动。
Android和iOS阵营都有各自的优势——Android拥有海量的设备; iOS具有强大的安全性,使得其可穿戴设备广泛应用于医疗机构。
目前,虽然Apple Store或Google Play的应用程序可以在Android或iOS操作系统上共享,但可实现的效果和功能仍然有限。
也许这是解决互操作性问题的第一步。
我们将来会看到吗?谷歌和苹果在可穿戴设备兼容性方面的合作仍需要时间。
高效率/低功耗元件有很大的发挥空间。
可穿戴设备中另一个被消费者诟病的问题是设备的电池寿命。
林秀平认为,智能手表刚推出时,大多需要每天充电一次,这在一定程度上“压制”了消费者的使用意愿。
智能手环由于没有显示屏,因此电池寿命相对较长。
不过,随着半导体行业技术的进步,智能手表等可穿戴设备的电池续航时间有了长足的进步。
不再需要每天充电,最多可以每周充电一次。
可穿戴设备可以延长其使用时间并保持其准确性,高性能、低功耗组件发挥着重要作用。
杨正联表示,很多可穿戴设备仅检测一两条信息,不需要显示图像,并且由电池供电,因此低功耗微控制器(MCU)可以满足开发者的需求;但如果是可穿戴设备,需要更完整的检测生理信息的功能,则需要使用具有传感器集线器(Sensor Hub)特性的高端微控制器。
意法半导体拥有品种齐全的微控制器产品,不仅可以满足厂商的要求,还可以根据少数多样化的可穿戴设备产品的市场特点推荐合适的微控制器产品。
Kedi指出,可穿戴设备产品品类较多,需要根据不同产品的需求选择合适的处理器。
高通拥有多种可供可穿戴设备制造商使用的处理器产品,包括用于智能眼镜和智能手表以及儿童系统的片上系统。
适用于老年人智能手表的低功耗调制解调器、适用于运动手表和智能手环的全球导航卫星系统 (GNSS)、Wi-Fi 和低功耗蓝牙 (BLE)、适用于智能耳机和可穿戴配件的音频芯片组 超低功耗 BLE 。
林秀平强调,使用微控制器或微处理器取决于可穿戴设备的系统设计。
例如,如果系统需要实现省电、高性能、高精度,可以采用具有电源管理机制的Cortex-A内核; Android系统需要内存管理单元(MMU),可以选择Cortex-A;此外,为了执行实时操作系统(RTOS),不需要运行许多应用程序的设备可以使用Cortex-M内核。
其中Cortex-M7具有图像处理功能。
如果你非常重视设备的功耗,又不需要执行复杂的运算,Cortex-M0和M0+就可以满足需求。
进军利基应用市场 从上文可以看出,可穿戴设备必须找到特定的应用,才能继续扩大市场范围。
Kedi强调,可穿戴领域涵盖多种设备,其应用领域包括健康健身、通信/信息传输、安全/监控和企业应用。
此外,时尚和传统手表公司等许多行业也开始与科技公司合作推出新产品,扩大可穿戴设备的应用范围。
Kedi还引用了儿童手表作为可穿戴设备创新的一个很好的例子。
4至10岁的孩子可以通过手表立即给家人打电话,家长也可以轻松知道孩子的位置。
这使得可穿戴设备原始设备制造商(OEM)和电信运营商不仅可以建立盈利业务,还可以满足这些已经存在的需求。
此外,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也是行业中迅速兴起的创新用例。
可穿戴设备必须找到利基应用才能继续扩大市场。
例如,基于儿童安全的创新可穿戴设备。
杨正联认为,未来可穿戴设备可以瞄准小额支付、运动健身、安全追踪等利基领域,并结合软件分析功能和简单易用的特点,势必将可穿戴设备的发展推向更广阔的领域。
下一级。
智能手表作为可穿戴设备的“脊梁”,在解决现有的产品定位和技术问题后,也将面临安全、隐私等非技术问题。
林秀平强调,智能手表市场可能不会立即爆发,但在一些利基市场仍然具有价值。
因此,可以预见,智能手表的市场发展虽然会缓慢,但仍会持续不断。
在一一解决了消费者对可穿戴设备的需求后,可穿戴设备的市场发展又传来了好消息。
事实上,从今年消费电子展(CES)各厂商展出的智能手表中可以发现,厂商已经找到了智能手表的新定位——结合运动相关的生理检测。
林秀平指出,可穿戴设备中,市场拓展最快的是运动手环以及检测老年人身体信息的医疗相关产品类型。
这是由于消费者对健康的日益重视、运动的盛行以及老龄化时代的到来。
衍生需求,因此,如果智能手表与运动手环结合,可以检测心跳、血氧状态等,相信可以增加消费者的购买意愿。
徐桂芬总结道,可穿戴设备与一般信息通信产品有显着不同,行业参与者必须进一步明确可穿戴设备能否被消费者接受的关键因素。
不仅如此,由于可穿戴设备是可以全天候佩戴的产品,因此在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应用领域将会有更好的发展空间,比如使用智能手环或手表来开门、控制电器等。
这个行业应该能够朝这个方向发展。
产品创意。
未来发展的重点是……至于可穿戴设备未来发展的重点是什么?科迪认为,其实可穿戴设备的发展才刚刚开始,行业内有很多创新,涵盖硬件设计和软件体验。
虽然目前市场重点是智能手表和智能手环,但智能手表、智能眼镜、智能耳机以及各种针对儿童和老年人的可穿戴配件等产品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徐桂芬指出,未来可穿戴设备可以进一步与物联网应用结合。
在商业和工业应用中,可穿戴设备可用于气体检测、辅助物流管理、作为游乐园门票等;即使因为智能手机并不总是握在手中,可穿戴设备可以全天候佩戴在身上的特性,使其进一步成为物联网的连接点,即万物与人连接时的主要设备。
综上所述,可穿戴设备的应用有很多,相关行业还在试水温,因此可穿戴设备不断加入新的创意。
无论台湾或其他地区的企业能否在某些现有或未来的特定需求中找到只有使用可穿戴设备才能实现的切入点,我相信他们都能创造出成功的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