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赋能

虐待狂可穿戴设备还有未来吗?

时间:2024-05-22 11:01:24 科技赋能

最近,一款“非常规”的手链引起了硬创君的注意,这款产品叫做Pavlok。

与之前很多追求舒适的用户体验的产品不同,它是一款“虐心”的手环。

可穿戴设备。

Pavlok希望通过简单粗暴的电击来改变用户的行为习惯。

如果用户佩戴该设备未能达到预定的锻炼目标,手环就会释放出轻微的电流。

该产品所在公司的创始人Maneesh Sethi表示,这种提醒方式比任何现有的手环产品都更有效。

除了设定自己的目标外,用户还可以使用Pavlok中的社交功能,该功能允许用户的朋友监督目标的完成情况。

如果没有完成,他们还可以远程激活手环的触电功能。

根据心理学专家的研究,人类大约40%的活动是由生活习惯而不是意志力决定的。

对于这部分活动,惩罚可能是比奖励更有效的解决方案。

那么有人会接受智能硬件的这种“滥用”吗?也许会有。

《科学》杂志最近进行的一项研究表明,许多人宁愿选择触电也不愿什么都不做。

根据描述,研究人员对实验参与者进行了11种不同类型的实验。

其中一项实验非常特别。

参与者必须根据给予的许多不同刺激来评价他们的心情幸福程度,这些刺激包括电击。

参与者手中共有5美元现金。

每次评分后,实验者都会询问参与者是否愿意花钱或者愿意花多少钱来再次体验刺激。

参与者只能安静地坐着思考,但只要他们愿意,就可以按下按钮并接受电击。

实验结果显示,67%的男性和25%的女性愿意受到电击。

弗洛伊德最先注意到人们的“受虐倾向”,并且随着时代的发展,“道德受虐倾向”逐渐发展为“社会受虐倾向”,即从酷刑中获取快乐。

人们之所以认同这种感觉,主要是因为他们相信灾难、痛苦和贬低最终会得到回报,而Pavlok产品也从侧面遵循了这种感觉。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它有稳定的市场。

因为购买类似产品的人本身就是非理性的。

热爱运动的人一天不运动就会觉得生活少了点什么,根本不需要类似的监督。

不喜欢运动的人就会想到靠这种“受虐”的方式来监督自己。

后者大多是一时兴起购买产品。

只要他们的意志占上风,他们就可以随时摘下设备,不再受到任何限制。

这也是可穿戴设备的局限性。

整个市场都是靠意志力薄弱的人来生存,这本身就证明了它的弱点。

目前,Pavlok已获得超过10万美元投资,正在为下一步众筹做准备。

这款产品能否成功还有待时间的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