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无线充电成了最热门的话题。
各种尺寸的消费电子设备都逐渐配备了此功能,从手机和可穿戴设备到计算机、汽车和各种设备。
在公共场所,无线充电已成为一种新的生活趋势。
但随之而来的并不是无限自由的新世界,而是用户对当前无线充电技术自由度的不断质疑。
由于技术限制,目前市面上的无线充电板基本上都需要手机精准贴合充电板上的充电点,让发射器和接收器之间的线圈通过电磁感应产生电流,这也给用户带来了困扰。
一个巨大的问题是无线充电的空间自由度问题。
使用无线充电时,如果后续使用过程中设备放置不准确,可能会出现设备意外未充电的情况。
不仅如此,由于目前的通用感应充电技术对充电距离的要求极高,需要非常小的距离才能实现充电,将充电的手机变成了贴在桌子上的2D屏幕。
虽然摆脱了电线缠绕的烦恼,但仍然不具备一定的灵活性,自然也就失去了无线充电的核心意义。
事实上,自由才是“无线”的本质。
如果放弃空间的自由而谈论无线充电,那么无线相对于有线的优势将微乎其微。
同时为多台设备充电或玩耍时,您无需过多担心位置和高度。
不需要靠近充电板充电,也不用担心嵌入家具中的发电装置的成本……这些都是谐振充电的独特优势。
采用谐振技术的发电设备可以将充电板放置在桌子下方,并且不受传播介质材料的限制。
木材、石头、混凝土等不会阻碍电力传输。
而且,从功率低至毫瓦的可穿戴设备,到功率高达千瓦的电动汽车等应用,都在其供电范围之内,灵活高效。
基于以上优势,共振技术频频出现在公众视野中,尤其是在亚洲和美国。
据Davaco、Chargifi、Gill Electronics等公司预测,全球每年将部署超过9万个采用共振技术的充电点,其中约38%在亚洲,北美也将占37%左右。
目前,无线充电正逐渐渗透到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谐振技术的应用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戴尔二合一笔记本电脑、台湾桃园捷运、欧德家具……而这些仅仅是开始。
本月初,AirFuel无线充电联盟主席Ron Resnick在无线充电峰会演讲中提到,虽然一些大公司正在使用感应技术作为进军无线充电领域的第一步,但我们知道,这这不会是一个长期的解决方案。
因为在以用户为导向的市场中,未来的无线充电需要一个以共振技术为主的更加自由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