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并不是阻碍智能设备普及的主要原因。
近一两年智能智能设备越来越流行,总能看到人们戴着运动手环等设备。
尽管可穿戴市场似乎正在改善,但距离广泛使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为何难以普及?市场分析公司 IDATE 的 Roland Montagne 在本周的 GMIC 会议上分享了他的观点。
他认为,高价格是影响智能设备普及的主要因素。
他表示,与普通设备(基本功能类似)相比,智能设备使用的材料和软件研发更多,成本确实在增加,但产品价格却有点贵得离谱。
他还表示,80%的消费者并不是智能设备的爱好者,因此过高的价格是不可接受的。
RolandMontagne还认为,可穿戴设备的价格正在下降。
首先,上网是通过WiFi连接的,而不是运营商流量。
其次,可穿戴设备所采用的技术越来越成熟,这也能带来成本的降低。
例如,今年2月,Nike+Fuelband手环上市,售价为美元(约合人民币10万元)。
今年5月,Fitbit推出了Flex手环,售价为美元(约合人民币10万元)。
今年7月,小米手环的售价定为79元。
价格下降在一定程度上提振了产品销量。
2020年第四季度,Fitbit Flex手环的市场份额为58%,高于价格贵50美元的Nike+Fuelband手环的14%。
市场研究公司Statista预测,今年可穿戴手环的出货量将为10,000个(每月约10,000个)。
据小米官方数据显示,仅3月份小米手环出货量就达到1万台,华米科技CEO表示这一增长趋势还将持续。
但销量的提升是否意味着小米手环能够成功留在用户的手腕上呢?目前还不确定。
入股小米、估值飙升的华米可以选择以79元的超低价入市。
另外,小米自身的品牌效应迅速吸引了数百万用户,但有多少人会在购买后六个月继续佩戴它呢?这是衡量小米手环成功与否的一个重要考虑因素。
低廉的价格显然可以帮助产品大批量销售。
例如,Android平板电脑的销量早已超过了iPad,但购买后的使用情况却是另一回事:根据IDC数据,iPad的使用量要多于Android平板电脑。
3.5-5x,这似乎与价格无关。
可穿戴设备在这里也面临着同样的挑战。
换句话说,这是一个更大的挑战。
毕竟它的使用场景并不像平板电脑那么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