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赋能

腾讯战略调整,成为各行各业的数字化助手

时间:2024-05-22 10:43:48 科技赋能

互联网巨头腾讯的弱年有些坎坷。

经历了梦想和市值的双重挑战后,20岁的腾讯不再走得一帆风顺,反而感觉多了几分被做空传闻压垮的负担。

但很多悲观者似乎刻意忽略了这家半年利润高达亿元、同比增长30%的全球超级公司所积累的能量。

看似沉睡的企鹅并没有给竞争对手留下太多追赶的时间。

它突然醒来,或许是因为外界的警钟,但更像是它自己对未来的思考变得更加清晰。

国庆前夕,腾讯宣布20年来第三次战略升级和组织架构调整,震惊业界。

本轮调整,七大BG(事业群)将优化重组为六大新BG,全面进军To B业务,推动内容+社交双向融合;同时,将成立技术委员会,通过推动内部技术开源来鼓励创新。

从七到六的减法,看似激烈的“自伤刀”,实则是稳准狠的一步棋。

不仅突破了大企业内部臃肿的组织和技术壁垒,也克服了外界长期以来存在的“BG单打独斗”、“BG独立作战”的局面。

准确回应了“技术和数据不互通”等问题。

马化腾“将记分牌重置为零”的谦虚话语背后,隐藏的是腾讯对互联网下半场的全面野心。

近20年来C端市场的霸主终于将目光投向了更广阔的B端蓝海。

“TO B,OR NOT TO B”对于腾讯来说已经不再是问题。

剑客的危机意识 今年8月10日,深圳国贸旋转餐厅开出了全国首张“云发票”——微信支付完成后自动生成,放入微信“持卡人”后即可提交。

发票信息实时同步至企业和税务局。

一旦提交,报销将在几秒钟内到达您的帐户。

无需排队,无需手写信函,无需线下支付订单。

这是腾讯发力“B端”业务的又一例证。

在今年的中国“互联网+”数字经济峰会上,马化腾修改了过去几年的“赋能”言论,表示腾讯将成为各行各业的“数字助手”,构建智能连接、提供数字工具、并构建产业生态系统。

降低自己的身价,是为了争取更大的价值。

这是马基雅维利主义者的典型智慧。

简而言之,腾讯未来不仅要打造个人消费用户市场(TO C),还要打造企业商业用户市场(TO B)。

腾讯为此推出了“七剑”——公众号小程序、移动支付、社交广告、企业微信、云计算、大数据与人工智能、企业信息安全。

这七件武器几乎浓缩了腾讯过去20年的历程。

多年来积累的核心资本。

《七剑》的锋芒在去年底首次曝光。

第四季度财报显示,腾讯“其他业务”(即微信支付和云服务)占营收比重为21.2%,超过广告(18.6%),逼近社交网络增值服务(23.5%),增量贡献在所有业务中最高(34.3%),甚至超过了游戏的增量贡献(26.3%)。

到今年第二季度,腾讯“其他业务”收入同比增长81%至9600万元,首次超过社交网络(6700万),仅次于游戏收入(2.02亿)。

可见,在“B端”业务发展良好的当下,腾讯为更好适应“TO B”的需求而调整组织架构并不是一时兴起,而是顺应潮流的结果。

年底,马化腾在公司员工大会上提出:“腾讯现在需要更多‘To B’能力,需要从内到外系统地梳理组织架构。

”腾讯一直标榜“把自己的一半生命交给合作伙伴”,当然这需要“TO B”才能真正实现。

近年来,除了最直接的投资外,腾讯还通过支付扫清障碍、广告流量支持、人工智能支持、信息安全支持等“B端”服务为商业伙伴赋能。

腾讯由此尝到了不少甜头。

例如,京东上市后,腾讯提供了智慧零售技术支持。

双方整合资源,在智慧零售领域占据半壁江山(布局唯品会、美利联合集团、拼多多、永辉、海澜之家等)。

美团、同程艺龙、唯品会获得微信推荐流量;微医(微信注册)和富途证券(互联网交易软件)均获得了技术支持。

他们在各自的领域成长后,成为了保卫腾讯的“护城河”。

作为生态建设者,腾讯非常清楚,只有在“B端”领域持续发展,才能与同一生态链上的合作伙伴“共进退、共享繁荣”。

作为潮汕人,马云华腾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危机感,今年8月,他在接受《人民日报》采访时坦言:腾讯从来没有有一天能够高枕无忧,总是担心有一天会被抛弃。

用户。

这也可以看作是腾讯坚持“TO B”的情感原因——随着《王者荣耀》巅峰期的倒计时开始,腾讯未来可能会遭遇社交、游戏产品迭代带来的冲击。

马化腾没有理由不理解。

公开资料显示,腾讯去年投资了快法务、赛事银行、销售等多家“B端”公司,基本覆盖法务、赛事、销售等各个垂直细分领域。

宿敌再次相遇。

尽管百度在昔日的BAT三杰中已经落后,但腾讯与阿里巴巴之间的爱与谋杀仍在继续。

To B市场不可避免的激战中,宿敌再次相遇。

毫无疑问,阿里巴巴将是腾讯未来“TO B”征程中最强劲的对手。

“如果我们做不好‘TO B’业务,而别人能做好,那我实在想不出理由了。

”阿里巴巴集团副总裁王建勋说出了如此自信的话。

2019年10月11日,“阿里巴巴达摩学院达摩学院”上线,探索机器智能、智能互联网、金融科技等多个产业领域的可能性。

与此同时,“1云栖小镇”计划启动,马云的目的很明确:继续深入推进中小企业智能化、数字化转型,保持和扩大中小企业的领跑者地位。

“B端”业务。

近年来,阿里巴巴加大了对“TO B”领域的投入。

据不完全统计,阿里巴巴2017年三大投资项目中,“企业服务”排在“金融”和“电子商务”之后。

去年70多个投资项目中,“企业服务”领域的项目约有24个。

,约占31%。

将企业服务与人工智能技术连接起来,是阿里巴巴的强项。

去年11月29日,阿里巴巴平台全面升级,正式建成八大数字商业基础设施,包括:商户成长系统、数据系统、营销系统、广告系统、开放平台、交易支付系统、物流系统、金融系统等. 帮助中小企业实现数字化交易和营销。

阿里巴巴在“TO B”领域对腾讯的最新压制是钉钉对企业微信的阶段性胜利。

截至2020年3月,已有超过1万家企业在钉钉平台上使用智能移动办公,个人用户超过1亿。

与其竞争的公司微信尚未披露其数据,显然尚未形成竞争氛围。

与此同时,阿里巴巴全方位的“B端”生态体系也日趋完善。

例如,阿里妈妈从支持部门转型为独立的业务部门;阿里巴巴百川建立移动互联网应用开发及商业化平台;收购高德地图、UC浏览器等。

在企业应用层服务方面,阿里旅游、淘宝联盟、阿里大鱼等表现良好。

但真正让阿里醒悟的是,拥有腾讯文档、公众号、小程序、泛娱乐IP、人工智能系统等良好“To B”基础的腾讯,真正觉醒并升级了对战B方采取了前所未有的策略。

当云计算达到新高度时,战局将如何变化?毫无疑问,未来腾讯与阿里巴巴在“TO B”领域的真正较量在于云。

上云之战 目前,国内云计算市场已进入爆发期。

下半年,全国“云使用”总量较上半年增长66.5%,年化增速0.1%。

一季度增速再上新台阶,同比增长0.6%。

在“云时代”,阿里云无疑是当下的“第一玩家”。

根据权威研究机构IDC发布的《年上半年中国公有云IaaS市场份额调研结果》数据显示,阿里云排名第一,腾讯云目前排名第二。

据阿里巴巴最新财报显示,本财年第一季度,云计算业务收入为46.98亿元人民币(约合7.1亿美元),同比增长93%。

阿里云成立于2007年,目前覆盖了多元化的行业和企业,包括消费、能源、金融、医疗、制造、多媒体、零售等行业,受众市场也在用数据反馈到阿里云。

目前,阿里云CDN服务客户超过24万家。

阿里云承担了中国三分之一的互联网流量,近70%的内容通过阿里云进行加速和调度。

虽然阿里云与腾讯云在市场规模上存在明显差距,但腾讯云近年来的增长速度却令人惊叹。

近两年,腾讯云保持10%的增速。

截至目前,腾讯云已为超过百万开发者提供服务。

近期已开放计算机视觉、智能语音识别、自然语言处理等25种AI服务,并渗透到交通、电商、零售、医疗等领域。

它的伴侣已经超过了家庭,而且这个数字还在增长。

腾讯庞大的生态系统正与腾讯云互相供氧。

摩拜单车通过腾讯云获得整套云端和车载模块通信服务,包括解锁、定位、计费等数据实时传输,保障用户使用过程中的产品体验。

蔚来汽车与腾讯云合作,将云技术嫁接到传统汽车行业,构建智能车联网。

腾讯云甚至改变了一些传统行业的形态。

百丽国际深圳福田Coco Park Nike店引入智慧零售解决方案,通过腾讯云大数据应用平台获取品类优化和销售预测,实现人货精准洞察,显着提升运营效率。

从门店销售额和面积来看,门店的顾客画像有效提升了门店的女性SKU转化率,实现了女装区环比销售额近40%的增长。

此外,必胜客联合腾讯多工具打造的智慧餐厅在上海大宁开业。

这些都是腾讯在To B领域不断拓展版图的成果。

IDC最新数据显示,腾讯云在游戏、电商、信息与社交、交通出行、视频云流量市场份额等公有云服务市场排名第一。

截至年底,腾讯云的基础设施已覆盖全球21个地区,在全球运营36个可用区,而阿里云则于今年3月开通了印尼第18个地区提供全球服务。

但事实上,在业内人士看来,云服务乃至“TOB”领域的蓝海仍然相当广阔,远未达到赢家通吃的局面。

竞争和对抗将长期持续。

在新的组织架构下,过去未能完全释放潜力的腾讯云,成为独立事业群后能否获得更多资源和战略支持,还有待观察。

如今他已提剑策马,势必攀上云霄。

对于腾讯来说,这是未来10年最广阔的新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