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可穿戴设备制造商都会向你描述选择可穿戴设备后你每天会多么健康、精力充沛、精力充沛。
但你要知道,你的生活不应该也不会被一个小设备所主宰。
计算机的发展历史只有半个多世纪。
除了性能上遵循摩尔定律之外,外观也在不断变化,从大型机到微型机,从台式机到笔记本,从电脑到手机,再到如今的可穿戴智能设备,我们可以看到的发展趋势这些设备由大到小,由远到近。
如今的可穿戴设备已经开始强调设备与人的融合。
这个趋势已经非常明显了。
就在上个月,三星推出了最新的智能手表 Galaxy Gear S2;三星于2018年首次推出智能手表产品,经过两年的演变,如今的智能手表已不再一样。
除了性能增强之外,操作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程度的改变。
这次S2的旋转表盘,包括苹果推出的Apple Watch上的旋钮,都是对智能手表这样的新设备操作方式的探索。
显然,到目前为止,这一探索是成功的。
除了三星、苹果这样的行业巨头之外,智能穿戴市场实际上已经初具规模,尽管距离真正的爆发还有一段距离。
我们可以看到智能手表方向的Moto、LG G Watch等新产品,智能手环方向的Jawbone、Fitbit甚至小米等新产品。
这些可穿戴设备以全新的概念给用户留下深刻印象,但问题也很明显。
使用过的用户很快就会发现,可穿戴设备所倡导的更便捷或更健康的生活并不像其宣传的那么高品质。
智能手环的实现技术非常简单,但结合运动和社交之后,一切都变得有些不一样了。
微信运动是一个成功的强项,这也是目前大多数智能手环想要达到的效果。
不过,大多数智能手环仍然需要使用蓝牙等无线通信技术来连接手机来监控数据,从操作角度来看还是有点麻烦。
另外,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简单的处理和汇总,供用户使用。
其实起的作用并不大。
用户很快就会发现这一点并对产品失去兴趣。
智能手表也是如此。
体验还是不太顺利。
以Apple Watch为例,很多应用程序的启动时间超出了用户的预期。
可穿戴设备已进入概念第一阶段。
人们总是有伟大而伟大的想法,但当他们真正实施这些想法和理念时,却因为一些限制而偏离了初衷。
根据美国研究机构Kantar提供的调查数据,美国16岁以上的用户中只有3%拥有智能手表和智能手环。
在这3%的用户中,男性用户占了三分之二以上。
在此之前,我们认为可穿戴设备市场是一个“好但不受欢迎”的市场,但事实是,可穿戴设备只是整个行业内部比较好,普及度和认知度并不高。
概念优先是目前可穿戴设备整个行业的特点,但大多数受访用户表示,智能手表和智能手环都太贵了。
这也是概念优先的缺点,因为当用户注意到概念和体验之间存在根本差异时,这些设备就会显得更加昂贵。
无论如何,可穿戴设备的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并没有像业界预期的那样受欢迎。
当然,3%的用户背后隐藏着巨大的市场,但解锁这个市场的关键无疑是足够成熟的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