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赋能

随着可穿戴设备的爆发,国内企业都在争夺机会

时间:2024-05-22 10:01:44 科技赋能

这个六月有点热。

在苹果、三星等巨头之前,几乎同一时间,盛大国科电子的Bambook智能手表、映趣科技inwatch、搭载百度云的咕咚手环都选择在6月份发布新品。

手机制造商花了很多年的时间试图让人们摘掉手表,但现在趋势发生了逆转,手表开始借助智能彻底改变手机;健康管理运动手环在国内也出现了低价山寨版本。

几乎可以预见,未来一两年内,市场上将出现大量各类可穿戴设备。

然而,它会掀起新的“移动互联网”革命还是泡沫?巨头布局,虾米跟进正当移动互联网入口争夺战爆发之际,一场可穿戴设备的“军备竞赛”已悄然拉开——这一次的主角依然是传统互联网巨头。

不久前,腾讯科技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马化腾在一档电视节目中表示,他正在密切关注可穿戴设备的趋势; “我们可能不会直接去做,但我们一定会关注如何将腾讯的产品和服务与可穿戴设备的体验结合起来。

”笔者还从消息人士处获悉,腾讯即将前往美国芝加哥举行招聘会,招聘人才,其中将涉及可穿戴设备领域的人才。

百度是较早涉足可穿戴设备行业的互联网巨头。

其首款可穿戴产品“百度眼”正在内部测试。

与Google Glass类似,据称“百度眼”将配备超小型液晶显示屏、语音控制、图像识别、骨传导技术,并将与百度语音、百度云、百度地图等深度融合盛大旗下国科电子还展示了一款名为Bambook智能手表的智能手表,配备1.5英寸屏幕,1G主频CPU,搭载Android 4.2操作系统,支持P高清解码和多屏交互功能。

此外,小米副总裁李万强曾透露,小米计划推出可以测量运动轨迹的智能鞋产品,作为小米手机的延伸。

未来,当你穿着小米智能鞋并连接小米手机时,你不仅可以测量路线,还可以测量你跑步时的心率等情况。

但他强调,小米手机仍然是小米硬件最重要的产品线。

与小米盒子一样,智能鞋也将是产品链的延伸。

巨头前进的同时,小团队也在跟进。

与 Nutshell 手表不同,几乎同时起步的 Inwatch 经历了许多波折。

2016年,他受到苹果爱好者设计的iWatch概念的启发,深圳映趣科技首席执行官王晓斌看到了将这一概念复制到现实的机会。

但现实是:映趣科技在2017年立下智能手表项目后的半年多时间里,尝试做了5款产品,但都因为配件原因屏幕太大而放弃,无法实现所需的外观。

2016年4月,王晓斌甚至叫停了该项目。

直到4个月后才再次开始。

王晓斌认为,制造智能手表的时机已经开始成熟。

“外部因素是,无论芯片处理能力、电池续航、云计算基础、Android平台等外部条件都已经基本成熟和确定;内部,整个团队已经放弃了之前的软件客户端外包等项目“技术积累让我们为可穿戴设备的爆发做好了准备。

”百度生态部高级经理、技术布道者张辉认为:从硬件角度看,低功耗芯片、蓝牙。

、WiFi等一切都比较可靠,而且功耗和价格都非常低;在软件方面,基础的智能计算平台和云端也比较成熟。

”从厂商的角度来看,目前智能手机的发展。

正进入瓶颈期。

除了争夺硬件参数之外,各大厂商已经很难找到新的卖点。

”通信世界网主编刘奇认为,随着智能终端搭载的功能越来越多,它已经无法不再满足用户的所有需求,手机回归手机、固化对“多功能”手机的过度依赖等弊端已经充分暴露出来。

彼时,众多可穿戴设备即将迎来它们的市场机遇,国内外多家通信、互联网巨头争相抢占先机,意味着它们已经发现可穿戴设备将带来利润丰厚的新市场。

不过,国内企业在争夺机会时可能无法抢到太多客户。

中投咨询IT行业研究员李芳婷表示,与苹果、谷歌等科技行业巨头相比,国内的产品。

企业在价格方面可能有竞争力,但在技术方面却不太有竞争力。

苹果、谷歌等公司在可穿戴智能设备领域的研发处于领先地位,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并注重技术创新。

国内企业技术研发薄弱,总体竞争优势不明显。

以国科电子的Bambook智能手表为例,分析人士认为,智能手表可能作为智能手机的附属设备而存在。

与苹果、索尼等硬件产品种类繁多的厂商相比,国科电子的系统集成能力并不强。

它也没有谷歌的实力来开发像谷歌眼镜这样的新平台级设备。

  型号待解释 IHS暂时将智能眼镜定义为戴在头上的内置屏幕的电脑,但全球范围内对于智能手表还没有明确的定义。

“现在,很多自称是智能手表的产品其实都是假智能手表。

”盛大国科电子CEO顾晓斌有些无奈:南方的一些小厂很聪明,反应也很快。

他们生产的产品符合市场需求,并且能够很好地推广。

在你的产品中加入各种流行元素,流行什么我就做什么!他分析,目前市场上的“智能”手表主要有两大类:大部分是由功能手机改装而来,本质上是功能手机(俗称山寨手机),但外观看起来像智能手表。

手表,这很令人困惑;还有一种是伪智能手表,它只是一个显示终端。

一旦手机不在身边或失去联系,用户甚至看不到时间。

顾晓斌认为,智能手表有四个特点。

首先,它必须是一个独立的设备,可以独立上网,可以独立使用。

其次,它应该提供与智能手机不同的传感能力,包括人体传感。

第三,作为智能设备,必须有独立的智能操作系统。

最后,智能手表的功能和软件可以不断升级。

王晓斌也认为,之前MOTO ACTV和Pebble更像是智能手机的配件,而inwatch则是不依附于手机的独立智能终端。

它内置SIM卡,可以直接拨打电话。

它更像是一款手表形式的智能手机。

手机。

他希望做一款真正的智能终端,而不是“手表式”的智能手机。

“目前inwatch能实现的功能很多智能手机都可以做到,但手表的体验可以更好,特别是在健康相关、运动相关和个人助理方面,便捷性的优势更加突出。

”虽然已经走出了“山寨圈”,但国产可穿戴设备的商业模式仍不明确。

众所周知,目前人们认为智能手机或平板电脑是进入移动互联网的最佳渠道,而Google Glass可以看作是谷歌建立另一种开发环境的尝试,这需要谷歌强大的创新和整合能力才能实现。

艾媒咨询CEO张毅认为,“可穿戴设备最大的意义在于可以容纳各个领域不同的业务内容。

”但国内能做到这一点的企业却很少。

百度正在学习谷歌,将云服务融入其产品中:Google Glass利用云端语音识别系统、无线网络和内置麦克风向其他用户发送语音命令,并支持谷歌云同步存储;咕咚手环可以完整记录用户的个人信息并上传至百度云,蓝牙体重秤、蓝牙自行车电脑等一系列配件也将陆续推出。

市场上默默无闻的智能手环“Jawbone up”是目前中国最畅销的可穿戴设备。

在京东、易迅、淘宝等上已长期缺货。

易迅提供的数据显示,其推出智能手环“Jawbone Up”后,已有超过12000名用户预订,总销量超过12,000。

据称,由于国内正品Jawbone up手环供应量有限,尽管易讯网的库存占国内正品总数的三分之一左右,但仍然被抢购一空。

购买人群集中在一二线城市的IT数码爱好者和白领用户。

可穿戴设备之所以主打外观时尚、操作简单的眼镜、手环,新岸线营销副总裁杨宇欣表示,目前可穿戴设备还是比较新的产品品类,增加了很多功能。

强行改变用户习惯势必会适得其反。

因此,选择这两种形式可以最大程度地继承用户既定的习惯。

“改变用户习惯的成本非常高,这两种形式的产品很好地避免了这种风险。

”杨雨馨说道。

虽然可穿戴设备的包容性很强,但这样的产品不一定能得到市场的认可。

关键原因在于,此类产品并非绝对不可替代,只是需要面临一时无法解决的问题。

目前,谷歌已经“砍掉”Android,为眼镜产品定制了一个“贴合”的操作系统,但旧的Android应用平台仍然适用于新系统。

不过,该平台仅具备为智能手机提供大量第三方应用的能力,可供Google Glass使用的应用并不多。

截至目前,Google Glass仅能被《纽约时报》、Facebook、Evernote、Twitter等少数第三方移动应用使用,尚未形成与现有终端产品明显差异化的发展趋势。

“谷歌眼镜能实现的功能,智能手机也能实现。

这样的产品并不是不可替代的。

”杨雨馨说道。

不仅如此,此类产品一旦通过WiFi连接到互联网,或者通过蓝牙等无线模块连接到手机,就必须考虑能耗问题。

由于市场的不确定性,不少咨询机构在发布市场预测时,都存在明显的数据缺口。

市场研究公司IMS的数据显示,到2020年,以Google Glass为代表的可穿戴设备采用率将增长20%;到2020年,可穿戴智能设备全球出货量将达到1万台,市场规模可能达到60亿美元;不过,瑞士信贷发布的数据报告显示,在苹果和谷歌的推动下,可穿戴技术市场规模将在未来2至3年内从目前的30亿至50亿美元增长至100至1亿美元。

杨宇鑫表示:“咨询机构会根据各自获得的研究数据计算出最终的市场空间。

如此大的差距证明两家机构获得的数据不同,而中间的差异进一步表明市场并不够清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