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赋能

知乎的“变”与“不变”

时间:2024-05-20 01:54:47 科技赋能

8岁的知乎正在以“自我博弈”的方式持续成长,但它似乎已经习惯了这种状态。

在刚刚结束的知乎Salt CLUB大会上,知乎CEO周源宣布启动“海盐计划”第二期,意在持续提升知乎用户权益。

同时,也是自2018年8月知乎推出“海燕计划”以来的后续行动。

这标志着公司以更细致、更有力的方式强势回归以强化社区规则和用户权益为重点的发展方向。

周源宣布启动“海燕工程”二期工程。

用户规模、社区氛围和商业收入这三个出发点之间的权衡是所有社区产品的自然问题。

但由于知乎乌托邦式的“知识分享”社区定位,游戏难度变高,这也加剧了公司的摇摆和泪水。

过去一段时间,“矛盾”的外化表现得尤为明显:随着用户群体的快速扩大,问答社区的内容明显变得“娱乐化”;平台与一些知乎V之间的尴尬关系,一再被推到风口浪尖;同时,知乎也曾是一家商业化“缓慢”的公司。

知乎成立之初,其使命是“让每个人高效地得到可靠的答案”。

当然,周源和知乎也不甘心在随后的“拆解”中沉沦。

除了强化和明确社区共建和治理的规则外,知乎近期在商业化方面的尝试也十分活跃。

短短两年时间,知乎密集布局“盐会员”、种草社区“CHAO”、RTR广告等新业务。

随着业务的增加,平衡变得更加困难。

从情况来看,周源和知乎当时在这条赛道上占据了全部优势。

他们是第一个建立受人尊敬的知识共享社区的人;但从知乎近年来所处的大环境来看,内容、社交、知识付费等也增加了这家公司故事的不确定性。

不过,知乎似乎正在“追根溯源”,努力消除这种“不确定性”。

周源提到,近两年来,知乎再次从公司层面明确,问答社区是“第一业务”。

毕竟,这仍然是该公司的“头号问题”。

“生命线”回归 2018年知乎经历了一系列频繁的变化,其中知识付费版块成为变化最为明显、剧烈的业务线。

今年上半年,经过业务逻辑的反复推演和组织架构的调整,知乎直播和知乎书店两个知识服务团队整合,组建了新的知识市场事业部。

5月的知乎盐俱乐部大会上,周源宣布将知识市场升级为“知乎大学”。

除了知乎直播和书店两大产品外,还新增了知乎读书会、私教课等新产品。

据时任知乎副总裁、知乎大学业务部负责人张荣乐介绍,知乎需要在知识付费领域形成“体系化”的做法,但这部分业务并不承担很多商业KPI。

知乎大学的内容体系包括课程、书籍、训练营三大产品矩阵。

但半年后,即2019年12月,周源内部信显示,知乎再次调整,组织架构调整为前、中、后端。

其中,知乎大学转型为会员事业部,知乎大学将继续作为支撑专业内容生产者生态的服务体系继续存在。

对于知乎来说,知识付费的重要性不仅在于其业务天然契合知乎的定位,是其平台业务的一部分,更在于它对这部分业务的探索方式,这已成为知乎的关键。

八年发展。

一个微妙的节点。

回溯到2018年,知乎首款在知识付费方面大踏步前进的产品——知乎Live,在业界对“知识付费”概念的突然热捧中应运而生。

当年,国科推出的“奋达”迅速点燃了资本市场的狂潮。

后来Get、喜马拉雅以及后来的悟空问答都进入了原本属于知乎的领地,市场迅速扩大。

从知乎推出知乎Live的时间以及随后的动作来看,知乎的反应确实慢了一步。

某种程度上,这是因为在2018年之前的发展过程中,知乎从未被放入激烈的竞争框架中。

与很多公司相比,这就是它的“幸运”,这使得它能够打造出优质的社区,积累内容和用户。

但“幸运”的另一面是知乎当时确实缺乏战略能力。

从结果来看,这次比赛来得正是时候。

一位当时的知乎员工回忆,分答走红后的六个月里,由于压力反应,公司层面的执行力和士气都有了明显的提升。

截至2017年的这一年里,知乎开始急于向外界传达自己更大的野心。

其简介由原来的“问答社区”改为“中国互联网最大的知识社交平台”,以便更完整地向外界传达其业务的广度和深度。

与这一雄心相伴的是知乎用户群的迅速扩大。

2020年8月,周源宣布知乎用户数突破2亿,大量新增用户来自二三线市场。

大多数早期用户认为,用户规模的快速扩张影响了知乎社区内容的质量。

但另一方面,新用户对“知乎是什么”的理解也一度模糊。

知乎社区的一位产品经理告诉极客公园:在一定时期内,知乎为了提升阅读体验,在产品层面做了很多调整,但结果是,这些调整逐渐让它变得更像是一个信息平台,而不是一个信息平台。

琐事社区。

无论是内部还是外部,类似的“偏差”都出现在很多层面。

虽然是小事,但从长远来看,方向是不可控的。

由此,他们也系统地指导了公司2017年的一系列重新校准动作:除了调整知识付费业务升级为“知识服务”、加强与社区业务的对接外,还发布公告,旨在重建社区信誉并明确常规“海盐计划”。

就连2018年世界杯期间铺天盖地的广告投入,也直接、明确地重新强调了“知乎”与“问题”之间的直接联系。

周源在2018年发布的内部信中强调,将知乎打造为“生成、分享和传播知识的工具”一直是公司的“北极星”,这一点没有改变。

但由于这家公司所处的行业环境和用户圈层的变化,它确实已经到了不得不重新强调“生命线”的时候了。

游戏中的知乎 在去年8月8日的《海燕计划》发布会上,白豆豆曾提出“知乎三问”:如何保证健康的讨论氛围?如何平衡内容的质量和数量?优秀的创作者能盈利吗?在社区这个“首要”业务中,三者相互依存、相互影响,这也是知乎健康发展的生命线。

知乎只能不断地澄清和细化规则,以达到平衡——这是公司在社区成立第一天就一直在花费精力的事情。

2019年8月,知乎发布的《海燕计划》是对社区价值观进行系统梳理的结果。

2019年4月,周源宣布第二阶段“海燕计划”,这是升级用户权益机制的进一步举措。

在知乎的供需体系中,问答是一切的基础。

在周源提出的“供需体系”中,优秀的内容创作者是提供动力的关键。

周源是快手的重度使用者。

和快手一样,知乎也希望被称为一个更加“包容”的社区。

宿华曾对周源说,要发展知识服务,“首先要让用户赚到足够的钱”。

知乎已经通过知乎直播等形式,为优秀创作者制定了激励计划。

然而,在爆发的几起“大V离职”事件中,核心矛盾点也指向这一点:无论过去还是现在,一些大V离职最大的不满就是知乎长期存在绕行行为。

平台并私下接受广告。

严厉镇压。

这种尴尬的对抗很容易理解。

大背景是,知乎成长的八年,也是互联网商业环境发生变化的八年。

自媒体的兴起、网红热潮、直播打赏、各种营销的入侵,让越来越多的普通人认识到了流量的真正价值。

面对巨大的商机,让用户依靠自己的动力生产优质内容似乎有悖“人性”。

周源当然不否认这一点。

但与悟空问答、微博问答相比,知乎的路线始终走在“反潮流”道路上。

从海燕计划两期公布的规则细节来看,知乎仍然希望用户能够“恭敬地、光明正大地‘赚钱’”。

所有创作者与广告商的撮合均应通过知乎官方提供的渠道进行,以确保平台上的所有商业内容都能被网站控制,不会对社区生态造成破坏。

无论从哪个层面来说,这种期望的良性循环都是一条更加“艰难”的道路。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很难说知乎已经达到了理想的目标,但至少数据表明知乎正朝着正确的方向航行。

知乎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得益于算法、研发和运营方面的投入,知乎发现和识别的优质内容是过去八年总和的2.5倍,并将非娱乐内容分类为分配比例增加15%。

与此同时,年度商业广告收入较去年同期增长%。

去年8月,当知乎着力重组社区氛围并发布选盐计划时,一位长期观察知乎成长的业内人士曾向极客公园表示:“这一步是知乎更加明确地表明了自己的‘喜欢’,不喜欢”和价值观。

“但另一方面,未来也会不断增加一些社会摩擦,这种摩擦和博弈将是知乎长期需要面对的局面。

但在梳理、明确了生命线之后,这确实是一个问题。

”对于知乎来说,这似乎并不构成致命问题,周源在一次公开演讲中提到:“过去八年里,很多竞品以各种资源、各种方式进入了我们的赛道,但没有一个能打败我们……”应该说我们非常幸运,这让我们对社区的成长更加敬畏。

现在,对于这家有8年历史的公司来说,“快”的前提是要更加“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