旷视联合创始人及CTO唐文斌受邀出席直播活动并会见中国科学院张波院士,清华大学计算机系唐杰教授、刘知远特教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计算机学院教授李向阳、搜狗CEO王小川探讨AI在协助防疫中的作用与实践并讨论了人工智能的开放和共享。
图:旷视唐文斌出席清华大学计算机系主办的“道AI公开”活动。
人工智能技术作为疫情防控的重要力量,未来将大有可为。
自COVID-19疫情爆发以来,技术创新成为抗击疫情的生力军。
特别是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兴技术在疫情监测分析、人员物资管控、医疗救治等方面发挥着重要支撑和保障作用。
直播中,张波院士肯定了人工智能技术在疫情防控中的作用。
他表示,疫情发生后,人工智能将在医疗卫生领域大有作为。
未来,人工智能、大数据或将与该领域的知识紧密结合,推动病毒溯源等工作。
李向阳教授还表示,人工智能在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在帮助居家人员实现互联互通、心理疏导、弱势群体关爱等方面应用还不够。
它具有广泛的应用潜力。
发展空间。
唐文斌结合旷视自身的AI抗疫实践,阐述了AI技术的应用和未来发展。
据唐文斌透露,早在大年初二,旷视团队就完成了AI测温系统的开发,并根据不同通量场景的需求推出了多种AI测温系统和产品组合。
。
目前,旷视AI智能测温产品已在北京百余家超市、部分三级医院、南京某高校、政府大楼、商业园区、社区校园等场景上线,帮助快速定位潜在发热人员确保开放场所的通行效率。
和可控性。
图片:旷视AI智能测温系统帮助北京地铁车站提供无感通行和检测。
同时,对于科研与应用之间疫情防控是否应该优先的争论,唐文斌也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他说,“做实用系统还是做前沿研究,我个人认为这两件事是辩证统一的。
旷视内部称之为技术信仰和价值实用主义。
我们做前沿研究是基于技术信仰,做实用的系统是基于价值的。
”务实但技术信念最终是为了价值而务实。
研究不仅要为今天所用,还要为明天、后天所用,但归根结底,研究的价值在于找到最好的解决方案。
程序并不断优化,这又需要通过研究不断进行技术演进,所以这两件事是辩证统一的。
对于企业来说,只有做好今天,才能拥有明天和后天,即要做出好产品,交付真正的客户价值。
同时,在有余力的时候,还要坚定地投入到明天、后天的研究中。
“人工智能、新基建是‘技术’,创造价值是根本。
科技创新不仅是抗击疫情的利器,还能赋能经济高质量发展,加速形成新的增长点。
”随着经济形势好转、经济复苏成为焦点,以人工智能、5G、大数据等新技术为代表的“新基建”再次被命名,并被指带动和支撑传统产业向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发展。
对此,李向阳教授认为,人工智能要想发挥更大的作用,必须与相关领域的知识深度融合,从技术手段和价值创造的角度进行论述。
人工智能本质上是一种技术、一种手段,最重要的是创造价值;新基建也是手段,也需要实现价值交付。
因此,在讨论新基建时,更重要的是要思考如何利用科技来实现降本增效,为行业开启更多新机遇,赋能更多生活和商业场景。
秉承“科技信仰、价值务实”的基因,旷视将人工智能应用于个人物联网。
三个垂直场景:城市物联网、供应链物联网帮助实现价值创造。
唐文斌以物联网在供应链的实践——天猫超市的一个仓库为例。
“在实施智能化改造之前,员工每天要步行40公里左右来拣货,员工流失率极高。
旷视通过产品、计划、算法让员工不再进行高负荷拣货,使得这就是新的基础设施。
”唐文斌还表示,旷视的战略既有横向的,也有纵向的,旷视会在三大纵向场景上走得更深入,但同时,旷视也在向更多人开放横向的技术能力,这与历史是一致的。
张波院士提出的科学发展观,表明科学研究必须在开放的国际环境中快速发展,造福全人类,我们要对科学研究保持更加开放的态度,中国人工智能的发展也必须走开放的道路。
”。
在过去几年的实践中,旷视始终坚持自主研发、开放创新的理念。
比如不久前,旷视正式宣布开源开放新一代AI生产力平台Brain++,其自主研发的深度学习框架天元(MegEngine)成为该国第二个开源的国产深度学习框架。
唐文斌说旷视开放自用。
AI框架的目的是降低人工智能发展门槛,使传统行业和中小企业能够使用深度学习和人工智能技术,加速人工智能产业落地。
图:旷视开源Brain++核心深度学习框架天元,推动技术快速落地。
那么开源共享是否意味着AI企业的创业机会越来越少呢?唐文斌否认了这一点。
他表示,人工智能创业真正的机会不在于核心环节,而在于它与产业的融合。
新基建下,企业真正的机会是用技术赋能垂直场景。
王小川还表示,仅靠核心技术并不能让企业在行业中站稳脚跟。
将AI技术与领域需求、领域知识相结合,是AI初创企业需要掌握的能力。
为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开放共享,助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直播最后,清华大学计算机系唐杰教授分享了一本专注于人工智能开放共享的新期刊——《AI OPEN》,并呼吁为人工智能打造更加开放的交流平台。
据悉,该期刊是一个免费、开放的分享人工智能理论与应用知识和前瞻性观点的平台。
收到的内容包括研究文章、评论论文、观点、交流论文和技术描述,涵盖人工智能及其应用的各个方面。
期刊内容免费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