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赋能

他们都希望你别再在车里玩手机,但“双马”的策略却截然不同

时间:2024-05-20 01:50:06 科技赋能

他们见证了诺基亚的鼎盛时期,也经历了苹果走向巅峰的过程。

更重要的是,他们深受科技的感染。

网购、网约车、外卖,甚至在线社交都成为了生活的“必需品”。

这些出生于20世纪90年代、2000年代的人,是被互联网束缚的年轻人一代。

因此,当他们成家创业,成为时代的主力军时,这些人的共同需求甚至开始决定一代产品的未来走向。

移动互联网的红利正在消退,但变化从未停止。

工业互联网已成为科技企业的下一个高地。

其中最重要的产品是汽车。

汽车能给科技公司带来怎样的想象?下一波杀手级“APP”在汽车领域将如何出现?我们汽车的“互联网痛点”是什么?汽车的“互联网社交痛点”问题或许是汽车科技初创公司和传统互联网巨头想要回答的问题。

因此,“三马”会议很少出现在今年的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这让吃瓜群众兴奋不已。

马化腾围绕人工智能研究、应用和治理三个方面发表了主题演讲,随后马云与马斯克进行了精彩对话。

在“三马”大会下,其中的“双马”近日发布了专为汽车出行设计的车载微信和车信通讯产品。

这成为科技公司在汽车社交领域的首次“交锋”。

尽管越来越多的新汽车品牌开始尝试车载社交,但微信车载版、车信等产品才是能够影响和改变整个行业的“王牌应用”。

我们一定都见过无数司机在开车的时候还拿着手机,想要一直“在线”。

《年中国城市通勤研究报告》显示,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开车到下班的平均通勤时间在40分钟以上/单程。

在这么长的一段时间里,使用“互联网社交工具”已经成为这些车主时刻保持“在线”的必需品:朋友见面时想知道对方的具体位置信息,家人想知道什么时候见面快到家了,您想知道什么时候堵车。

前方路况等。

不过,这个事情是国家规定明令禁止的,因为为了行车安全,是不允许使用手机的。

冲突越大,它就越重要。

当车联网、智能汽车开始进入市场的时候,市场也迫切呼唤车载社交产品或者成熟的车载通讯产品的诞生。

这样的产品市场足以覆盖整个汽车行业。

即使只算中国,中国也是一个每年汽车销量近3000万辆的巨大市场。

未来是无限的。

更重要的是,这看似是一个非常基本的要求,但当这个功能出现在汽车上时,将会改变汽车背后的整个电子电气架构,甚至是车企内部的组织架构。

只有这些改变,这个功能才能足够“舒适”地使用,而不是像一个“外部设备”一样无法集成到汽车中。

汽车上所有细小的功能体验更新,其实都是行业参与者背后变革的驱动力。

这仍然是一个巨大的蓝海市场。

汽车思维的不同“本源” 随着行业逐渐向科技化、智能化转变,我们的汽车里真的只需要一个通讯APP吗?我们真的只需要手机能解决的同样问题吗?社交网络已经被互联网占领了十多年,但是当它转移到汽车上会发生什么?以车信和微信汽车版为例。

基于产品策略和最初的产品思维,这两款产品有不同的方向。

一个侧重于生态,另一个侧重于传播。

当我们换个角度,站在用户的角度思考问题时,我们会发现背后的产品思路和战略路径其实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产品最终的“细节体验”。

而无数的细节经验或许才是一个成熟产品成功的关键。

同样的市场,同样的需求,但解决方案却截然不同。

微信车载版与车信的底层理念存在较大差异。

这其实是由公司的底层基因决定的。

更重要的是,它决定了谁将成为未来汽车社交中的“王牌App”。

从功能上看,微信车载版是在现有资源基础上的扩展产品,保留了查看未读消息、发送消息、微信语音通话三大功能。

车信则是一款融合社交场景(出行)的去APP产品。

它不仅仅是一个驾驶即时通讯工具,还为用户提供基于位置的场景关联和基于信息的共享平台。

基于交互的轻社交体验。

车信和微信汽车版之间存在“本质”的差距,因为它们的思维出发点不同。

车信自下而上整合,汇聚了上汽集团、阿里巴巴集团、中国移动的深度合作。

这三位巨头的加入,其实让车鑫彻底打破了三人之间的“壁垒”。

荣威RX5 MAX首次搭载车信。

以首次搭载车信的首款量产智能座舱荣威RX5 MAX为例。

工程师在设计之初就从深层汽车操作系统入手。

车信采取了很多策略来保证车主的安全。

隐私和驾驶安全。

未来,车信不仅作为汽车社交出行工具,还将利用5G、智能人机对话等新技术,实现场景化服务和信息共享平台,让用户产生更多情感共鸣。

微信汽车版最早是腾讯在2016年提出的,它其实更像是腾讯再次为微信开发的一款汽车APP。

简单来说,微信车载版的本质就是微信,而不是一个从无到有开发的新产品。

车企与互联网公司合作,将产品适配后“移植”到汽车上。

微信车载版具备查看未读消息、发送消息、微信语音通话三大基本功能,满足用户日常沟通需求。

这些功能很难适应场景化的社会需求。

汽车软件的第一个核心要求一定是“安全”。

简单来说,车载微信的设计思路就是:一个基于语音交互、结合方向盘控制、简洁的功能界面的微信。

在2018重庆智博会上,马化腾特地带来了车载微信的首次现场演示。

“打开微信。

”长安汽车副总裁谭本宏用语音唤醒微信后,向腾讯副总裁钟祥平发送语音消息,然后演示语音通话,整个语音操作完成。

车载微信首次现场演示|现场拍摄 微信倾力打造的全语音操作,一定是“安全”标准。

但在消息提醒机制等方面,确实需要一些“全局解决方案”来保证更好的安全性。

一个细节是:虽然微信汽车版说不支持发送和接收表情包、小程序、转账、视频等信息,但当“你的朋友发了表情包”而你听到这种广播时,也许恰恰相反,它再次激发了驾驶员的好奇心,让驾驶员在好奇心驱使下解锁手机查看信息,无形中增加了驾驶安全风险。

这或许是微信需要选择的功能之一。

车信和微信汽车版也有一些相似之处,就是“语音+方向盘”的控制方式。

不同的是,车信采用了“语音播报、提示音播报、免打扰模式”三种信息采集模式,这是车信在一些底层设计的基础上增加的信息展示模式。

,用户可以根据不同的路况选择不同的模式。

这其实也是全语音之后进一步保证安全的细节之一。

因此,有了整体优势,安全体验维度也能更上一个台阶。

和互联网一样“体验为王”,互联社交简单的说就是汽车的角色不仅仅是一个冰冷的机器,而是可以产生人与车、车与车之间的互动。

他们一方面注重生态,另一方面注重交流,在车内带来了一场非常有趣的碰撞。

因为车信首次搭载在荣威RX5 MAX上,并且开放了更多的车辆功能。

因此,“刷脸”登录、一键访问、隐私保护、手机通讯录同步等功能成为整体体验的赢家。

另一方面,作为通讯工具,微信汽车版也有一些不错的功能,但未来在一些细节体验方面可能需要更多地与汽车连接。

在登录方式上,微信用户需要打开蓝牙连接登录,扫描二维码才能登录。

自驾出行时,良好的个人隐私空间是每个车主所需要的。

因为全语音交互可能不是这里最好的解决方案。

对于车载版微信,如果您不想接收某个人或某个群组的消息,您可以在收到消息后说“屏蔽”,此行程中您将不再收到提醒。

由于微信车载版只能通过中控大屏接收消息,因此查看消息的唯一方式就是通过语音播报。

微信下线后,车上的聊天记录将会被清除。

虽然用户隐私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保护,但是对于想要查看历史信息的用户来说并不是特别友好。

另一方面,车信依靠更强大的生态系统实现人脸识别登录。

同时,如果不方便在别人面前接收信息,可以通过仪器查看,也可以选择将语音转换为文本,以满足您的隐私需求。

如果驾驶时副驾驶是陌生人,用户可以直接将车载消息设置为请勿打扰模式并停止消息广播,以保护隐私。

另一方面,在“找人”方面,车载微信和车信则带来了自己的想法。

“你知道自己的立场吗?”这可能是滴滴司机提出的最有哲理的问题,但这种事情也发生在家庭成员之间。

当用户需要开车去接人时,经常会发生被接人无法清楚描述自己所在位置的情况。

车信为解决这个问题提供了一个好思路。

只要用户说“你好斑马,接XX”,就可以调用一键接件功能,并向收件人发送确认链接。

如果收件人手机上已安装上汽荣威APP,可以直接点击APP中的链接。

如果没有,他们将通过短信收到。

点击链接确认后,汽车会自动接收被接人的地址并生成导航。

车载版微信还具有接人功能。

它更像是手机上的微信位置共享功能,无法主动提供帮助。

沟通是人类普遍存在的固有需求。

不同的沟通场景产生不同的沟通方式。

微信汽车版就是适应这个时代的产品之一,车信也从更广阔的角度给我们带来了一些更好的“解决方案”。

毫无疑问,“车载社交”和“车载通信”将是未来工业互联网和车联网下的重要领域。

我们应该赞扬那些具有变革性的产品,欢迎那些新事物,那些能够在更高维度改变我们生活的产品。

回到最初的问题,我们的车里不需要通讯APP,也不需要只需要一部手机就可以解决同样的问题。

过去的优点已经成为过去。

现在来看,谁最终给用户带来最温暖的整体出行体验,就可能成为汽车通讯和社交领域下一个新的“说话者”。